你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正文

中山市文物古迹的分布

发布时间: 2006年01月18日   来源: 中山政协   作者:麦丽科  
[center]中山市文物古迹的分布[/center] [center]麦丽科[/center]   中山市古为杨越地,属杨州之外境。春秋战国时期为百越地。秦属南海郡,汉属番禺县,晋属东官郡,隋设香山寨,唐设香山镇,属东莞县。宋绍兴二十二年(1152年壬申)始立县,由于五桂山“多神仙花卉山茶”,故定名香山县,属广州府。元属广州路,明属广州府,清代因之。1925年,为纪念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义明为中山县。1983年底改建制为中山市。   中山的历史源远流长,从各个时代遗址出土的文物,就是很好的考证。如新时期晚期遗址出土的石?、石网坠、绳纹、蓝纹陶罐;商周时代遗址出土的原始青?豆和各种云雷纹、?纹陶罐、汉代遗址出土的?纹间方格并带戳印陶罐、青?陶、红陶、铁刀、铁釜、陶网坠;隋时代遗址出土的芒口瓷、莲花瓣瓦当、舍利塔式魂坛;宋元时代遗址出土的三?坛、青?瓷等。特别是南蓢镇的虎穴遗址出土的新时期晚期的有段石?商周时期铸造青铜釜的石范、带流夹沙陶壶和春秋战国时期的青铜剑。南蓢镇下沙遗址出土商周时期的石戈。翠亨村镇平顶山遗址出土的汉代铁锄、陶纺轮、隋代印花青瓷碗、豆。小榄镇的西南面飞驼岭址出土的宋代龙泉莲瓣青瓷碗、碟等,都证明文物丰富,记述了中山今四千年前的文明史。   中山古建筑的艺术,更是闪烁着灿烂的历史光辉。如建于宋代,经明、清重修的“铁城”城墙遗址,是以石砌基,青、红砖砌墙的雄伟建筑。曾是宋端宗“避虏”之地的沙涌马氏宗祠遗址,曾作过宋帝的行宫,有“宋帝遗迹”“侍郎故里”牌坊。建于明代,用褐色石板逼供砌成的石岐“学宫”,其建筑艺术很高,可惜现已不存,但留下的半月池的状元桥,桥上两边的石雕栏板和石狮望柱,尚可见到其艺术的影子。建于明万历间的烟敦花塔,是一座采用菱角牙砖与线砖相间叠涩出檐的七层八角楼阁。建于明崇祯年间的板芙鹿鸣岭何述弦墓,采用刻有琴棋书画的石板砌墓基,并饰有石麒麟。很有艺术价值,建于清代的小榄镇太保钓石李公祠、仆射何公祠,采用拱举架和转角斗拱等建筑艺术建成,使人望而惊叹。石岐西山寺建于明代,经清顺治、康熙年间和同治二年三次重修,寺内有陕西巡抚署四川总督曾望颜(邑人)撰写的《重修武峰仁寿寺碑文》。采用重叠斗拱工艺建成的长州黄氏大宗祠;始于清光绪七年(1881年),有石级、栏板、石狮头望柱和泊金雕花,木雕花棚架等艺术雕刻的三乡镇古鹤日东祠,和建于光绪年间,刻着圣旨“乐善好施”四个大字宏伟壮观牌坊,以及有四柱三间,三楼石雕斗拱的龙瑞探花及及第石牌坊等,都是先人建筑艺术的智慧结晶。   中山亦是民主革命的策源地。在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的诞生地,留下孙中山先生亲自设计的故居和他亲手栽种的酸子树,参观者络绎不绝。在五桂山区抗日游击根据地,保存着清乾隆年间建造的古氏宗祠,是当年珠江纵队司令部旧址。 中山是华侨之乡,华侨遍布六十八个国家和地区,他们一向有热爱祖国,支持家乡建设的传统。不少华侨还将西方的艺术带回家乡,使中山更具侨乡的特色,现仍保存着旅美华侨捐资建成的仿哥特式“迦南园”教堂,和华侨赠送给郊区员峰学校的一对法国铜铸雄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