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正文

香山县最早发生的几起人和事

发布时间: 2006年01月18日   来源: 中山政协   作者:李伯新  
[center]香山县最早发生的几起人和事[/center] [center]李伯新[/center]   我国民主革命时代,人才辈出,属香山县最早发生的人和事,为数不少,尚有一些文史资料未见刊载,现有某些区文略述如下: [center]一、第一个和国际社会主义组织接触的人[/center]   孙中山先生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驱以举世皆知。但他作为本世纪初与国际社会主义组织接触的第一个中国人,就鲜为人知晓。   1905年春夏间,孙中山先生第二次到欧洲之行,在伦敦、布鲁塞尔、柏林的中国留学生中开展革命活动,积极组织革命团体。在布鲁塞尔拘留期间,他特意访问了设在那里的第二国际总部,与第二国际执行局主席、比利时工党领袖王威德尔(Venaen,velae)和执行书记胡斯曼(HUYSnaus)进行了会晤。1905年5月18日,比利时佛德兰语的社会主义报纸《人民报》(Voornif)就此曾作了详尽的报道。通过翻译这篇报道材料,我们会发现孙中山先生思想上很有趣的一个方面。   孙中山先生向第二国际领导人详尽地阐述了他的“社会主义”纲领,。主要包括:(一)驱使?权的外来人(满人)恢复中华;(二)土地全部或大部分为公有,由公社按一定的程序租给农民;(三)避免和防止资本主义发展的人剥削人的弊端;(四)建立一个由中世纪生产方式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生产阶段的社会。接着,孙中山先生请求第二国际接纳他正在组织的革命团体为成员,表达了他真诚与社会主义的意愿。在谈话中,他对中国的未来的充满无限的信心。   第二国际是恩格斯所创立的,以后的继任者已逐渐失去支持争取民族解放运动的热情。而孙中山在接触第二国际领导人时提出的要求,以后没有作出任何满意的答复,只能使孙中山先生感到失望。 [center]二、最早在美国读大学和组织第一批出国留学生的人[/center]   热心引进西方科学的先驱,热爱祖国的华侨学者容闳,目睹当年处于内忧外患的祖国状况后,激发了救国兴邦的思想。   容闳1828年11月17日,出生于香山县南屏乡(现属珠海市南屏镇)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里。   他七岁由父亲送去澳门西塾读书,后辍学当童工,十三岁入澳门马礼逊学校学习,学校迁香港后他随校赴香港就读,二十二岁考入美国著名的耶鲁大学,二十六岁(1854年)毕业,获文学学士学位。他写下“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的格言,毅然回国。1860年访问太平天国,受到干王洪任玕的欢迎,在南京乡干王提出改良主义的七项主张。   他一直把组织青少年出洋留学,培养掌握近代科学人才当作自己毕生追求的救国理想。因此,他曾多次向清官吏提出派遣留学生之事,获得清政府批准,派遣了一批幼童赴美留学,经费由政府供给。他制定的派遣留学生计划是:四年内每年派遣三十名共一百二十名出国。当时,容闳任副督,有时幼童出洋?业局副委员,在此期间,他先后提携了香山县三十多名子弟赴美留学,开创了我国近代留学教育之先河。 [center]三、最早发动剪辫的人[/center]   在清廷统治的社会下,要男人蓄发梳辫,一作为权威的象征,但在实际生活里,男子脑后拖着长长的辫子确令人讨厌。因此,孙中山先生的革命党人士,都把剪去发辫作为革命的象征。1912年3月,孙中山曾向全国颁发过男人剪辫的法令。   1911年辛亥革命后,香山县于10月16日举义,比广州举义早22天。当时香山县由同盟会任鹤年率领新军,在前山首先举行起义,挥军入石岐,而在石岐活动的同盟会员林君复、郑彼岸等组织革命力量配合,石岐克日成功。新军继续挥师广州支持起义。   石岐举义成功之日,旅居美国檀香山华侨孙惠(孙中山的族亲,曾资助过孙中山革命),恰好从檀香山回到家乡南蓢。听到香山起义成功的消息后,这位先生立刻买来一批剪刀,一边向街坊群众宣传剪辫的好处,一面送剪刀给街坊群众请求协助剪辫。当时社会剪辫风气未开,人们闻而生畏,而孙惠凭一腔热情,见到长辫的男人立刻跑上去说了一声:“剪辫”,就一手抓着别人的长辫“叻叻两声,把长辫子剪下。毫无思想准备的过路行人忽觉脑后一阵轻松,一摸长辫不见了,吓得狂跑,引起其他路人一片恐慌,都叫嚷;革命党来剪辫啦!路人四散,逃之夭夭。事后,孙惠也分不清自己的这种剪辫子方法是否对头,致使大闹一场而矣! [center]四、最早创办的报刊—《香山旬报》[/center]   我邑宣传民主革命的报刊,莫过于同盟会员创办的《香山旬报》了。它创办于1908年(民国前四年)。由同盟会员郑彼岸(笔名岸父)和李怜庵,联同在广州的革命青年创办的。该刊十天为一期,出版至四十六期时,因郑彼岸北上营救徐桂,由李怜庵代理编辑发行人,至八十三期。从第八十四期开始改为周刊,易名《香山循报》,由郑彼岸续编至1911年11月7日,共出版一百二十三期止。在香山历史上对发展文化,宣传民主革命和进步事业上曾起较大的影响。 [center]五、最早矗立的孙中山铜像[/center]   近年来,孙中山的全身或半身铜像在国内不少地方相继矗立起来了。但是,最早使孙中山铜像矗立在我史翠亨村的,就要数日本人士、孙中山的好朋友梅屋庄吉了。据了解,孙中山与梅屋庄吉相识在1895年春。当时,孙中山从檀香山回香港,准备组织武装进行反清起义,经其老师康德黎的介绍,在香港与经营照相业、广交朋友的梅屋庄吉相识。他俩在交谈中,孙中山要使被称作“睡狮”的中国猛醒的决心,深深感动了梅屋,他紧紧地握住孙中山的手说:“您发动革命吧!我以资金帮助您。从今天起,我是属于您的。”孙中山于1895年及1900年几次武装起义中,梅屋都积极支持军费。并以贸易上身份作掩护,为之购买武器。《民报》的印行经费,黄花岗起义的军费,他都尽了力。   1913年8月,北洋军阀袁世凯?夺了辛亥革命果实,阴谋复辟帝制。孙中山立即进行反袁武装斗争的“二次革命”。反袁失败后,孙中山逃往日本,当时得到梅屋庄、犬养毅、头山满、古岛一雄等日本友人的援救,孙中山住进梅屋家中。1915年10月25日,孙中山和宋庆龄在东京结婚,其结婚礼品都是梅屋夫人亲自陪同孙中山和宋庆龄置办的。结婚仪式简单,介绍人梅屋夫妇,犬养毅唱祝福歌,头山满座中介人梅屋庄吉还在以后的二次讨袁战争和帮助中国筹建航空学校中出了大力。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不幸在北京逝世的噩耗,使梅屋悲恸欲绝。他除参加追悼会外,还考虑如何使孙中山的形象永远活在人们心中。一天,他对女儿千势子说:“日本人如此尊敬孙文,要把它具体表示出来”。他原先想搞七座孙中山铜像的,后因其生意每况愈下,经济日益困难,但仍耗费了巨额资金,作了四座一式的孙中山铜像。1929年3月,梅屋全家护送第一座铜像到上海转南京时,受到蒋介石夫妇接见,并摄影留念。翠亨村中山故居门前的孙中山铜像,也就是在这个时期竖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