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正文

香山史话

发布时间: 2006年01月19日   来源: 中山政协   作者:郑华冠  

香山——中山史料 [center]香 山 史 话[/center]             [center]郑华冠[/center]   香山线,是伟大的民主革命家孙中山的诞生地。原县境包括:今之中山市全部,珠海市、斗门县的大部分,番禺、顺德、新会县的小部分,以及被葡占的澳门。香山历史悠久,远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在此活动;从唐代建镇算起,以越1200多年;由宋代立县至今,也有800余载。由于冲积平原的形成,香山从偏僻的海岛,变为珠江三角洲南部;从土旷人稀的下县,发展成为广东省土地肥沃、农业兴盛、人口众多的大县。为了纪念孙中山先生,香山县于1925年4月改名中山县。从保存下来的历代史册和出土文物的考证,记录着香山在历代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和地理变迁。 [center]名山美誉作地名[/center]   香山名称的由来,是由于境内五桂山奇华异卉繁多,香飘四野,而被誉为香山。五桂山所在的海岛就称为香山岛,唐代东莞县在岛上设镇野以香山为名。北宋著名的地理总治《太平寰宇记》有明确的记载:“东莞香山在县南隔海三百里,地多神仙花卉,故曰香山。”《香山县志》康熙本、道光本曾先后作了考证,说明五桂山是香山镇境内诸山之首,周回200余里,景色秀丽,山、石、林交辉,桂峰插云,岩壑瀑布,泉流交灌,芳兰馨草,佳药山果,异羽奇禽,与罗浮山名胜媲美。五桂山峰左有大小花园(地名),大花园奇峭石壁,山中奇花异卉茂盛,种类繁多,色艳香浓,莫可辨识;小花园多产芝草,、菖蒲,神仙茶丛生,色香俱绝,从而证实五桂山正是《太平寰宇记》所城的香山。   对香山名称的考证,历史上还有两种传说:一是香木说,认为香山由于盛产香木而得名,已在明代被《香山县志》嘉靖本所否定,因为“在县地产香木绝少”。二是香炉山说,认定香山是由于境内的香炉山而得名,以在清代被《香山县志》道光本所否定。该志指出:“认为香山即香陆峰也,香炉峰仅穷谷中一峰耳”,可见其山与《太平寰宇记》所说的香山不符。 [center]远古先民岛上居[/center]   香山在立县以后的历史,史册上有大量的记载,立县以前的记载甚少,尤其在秦代以前,可谓空白。新中国成立后,考古工作者在原香山境内一些地方(包括中山、珠海市)进行地下发掘,曾先后发现了石岐马山等数十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近年来有从南蓢镇、淇澳岛等地出土了多批新石器时代的文物。从而说明,香山在新石器时代,虽是孤悬海外的岛屿,但有广阔的五桂山、凤凰山、黄杨山等山列,山上有可供食用的大量淡水和植物籽实,周围海洋游客提供丰富的鱼类和贝类食物,是个适宜人类栖息的好地方。所以遗址分布较大,有的在平地,有的在山岗,有的在海边。从出土的石网坠等文物表明,在新石器时代,香山的渔业已从“木石击鱼”阶段发展到织网捕鱼阶段。出土的石斧、石?、石镰等,属于最早的农具,表明了在新石器时代。香山已有原始的农业生产。出土的夹砂陶和彩陶,有陶釜、陶罐等。一起出土的还有粗陶器座,它是支撑陶坯进窑烧造的工具,这可以表明香山先民在新石器时代已掌握了烧造陶器的生产工艺。因此,考古专家认为,香山的历史悠久,五六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香山岛上就有人类在此劳动、繁衍,从事渔猎、采集河源石的农业生产、制陶等活动。 [center]立县建城八百载[/center]   香山在秦代属南海郡地,汉代属番禺县地,近代属东官郡地,隋代属宝安县地,唐代属东莞县地。据《香山县志》嘉靖本、康熙本、乾隆本记载:唐至德二年(公元757年)东莞县在香山岛设置香山镇,即文顺乡,驻地濠潭(今珠海市山场)。清陈梦雷《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记载:“香山县,本唐广州东莞县香山镇。”清断长基《历代沿革表》也证明:“香山县,唐为东莞县之香山镇”。其时香山镇的境域,也就是今中山市之石岐、交渠、沙溪、大涌、环城、深湾、三乡、神湾、翠亨、五桂山、南蓢、张家边和珠海市之山场、前山、唐家、下栅一代地方。   在宋代,香山岛沿岸周围沙坦沉积比前扩大,加上北方人口大量南移,岛上居民逐渐增加,除了渔盐生产较盛外,农业生产也有所发展,加上鸡拍村银矿的开采,在宋熙宁年间(约公元1068年),香山的地位渐见重要。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广东运判徐九恩用进士梁祀的建议,奏请朝廷批准设立香山县,但批复之贠准设置寨官一员,仍属东莞县管辖。绍兴二十二年(公元1152年),东莞县令姚孝资用进士陈天绝改镇为县的建议,请州上奏朝廷,结果准奏,并划东莞、番禺、南海、新会4县部分岛屿归香山,仍用镇名,称为香山县,属广州府管辖。   立县初],由陈天觉主持,建县城在石岐山以东的仁山周围。(原编者按:据一般记载,香山镇改为同石岐地区作为香山县城区不是同时确立的。香山镇改为香山县始于宋绍兴二十二年,即公元1152年,而石岐地区定为香山县城区,则始于宋绍兴二十四年,即公元1154年。但这需要继续考证。)其时因:“布铁沙于地以筑城”而称为铁城。初筑的城墙为土垣,周长450丈,城门4个:东门名启秀,南门名阜民,西门为登瀛,北门为拱辰。至明洪武二十六年(公元1393年),有守御千户陈豫主持,改筑砖城,并把城墙周长扩展至636丈,城门仍为4个:东门位于今孙文中路、扒沙街交界处;南门位于今民生北路、港瓦巷交界处;西门位于今孙文西路、民族路交界处;北门位于今拱辰路、小较场街交界处。   宋代的香山县设置10个乡:从东莞县划入的香山镇,改至仁厚乡(今石岐、交渠、环城、深湾一带)、德庆乡(今沙溪、大涌一带)、永乐乡(今张家边、库充一带)、长乐乡(今神涌、珊洲、南塘一带)、永宁乡(今南蓢、翠亨一带)、丰乐乡(今三乡、神湾一带)、长安乡(今珠海市山场、前山、唐家、下栅一带);从南海县划入的地方,改置宁安乡(今小榄、海洲一带);从番禺县和东莞县西部划入的地方,改置古海乡(今黄圃、小黄圃、潭洲、黄阁一带);从新会县划入的地方,改置潮居乡(今斗门县的斗门、乾雾、白蕉和珠海市的三灶一带)·至明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改乡为坊都,全县改置为仁厚坊、良字都、龙眼都、得能都、四字都、大字都、谷字都、恭常都、大榄都、黄旗都、黄梁都等共11个坊部。至清宣统二年(公元1910年)改置为9个区,区名按数字编列,从第一区至第九区,沿用至1949年10月。 [center]宋元激战香山岛[/center]   据《广东通志》嘉靖本和《香山县志》道光本记载:南宋景炎二年(公元1277年)十月,宋端宗赵?由左丞相陈宜中、少傅兼枢密副使张世杰护卫,率领大批水军,自潮州之浅湾西撒至香山县。沙涌人马南宝献粮千石支持宋军,获得端宗的嘉奖,被封为权公部侍郎。十一月,端宗避开元军的追击,在沙涌马南宝家中暂居数日。随后,宋军在县境南部沿海及井澳(今珠海市大横琴)、谢女峡(今珠海市小横琴)等海岛,迎战元军。元将哈喇歹打败宋军于香山岛,夺去宋军不少战舰,俘获宋军将士甚多。不久,元讲刘深进攻井澳,被张世杰击退,可是刘深复整军反击,追宋军至九州洋,夺去宋船200艘。由于香山地形不利防守,宋军于翌年二月从香山县移驻?洲。不久,端宗病死?洲,宋帝?继位。于六月间,派官员扶送端宗灵柩到香山县,在马南宝家举殡,葬于寿星塘山的坟头岗上,由马南宝筑疑陵五处,以迷惑元军。其实,端宗尸体由宋帝?带往新会县崖山秘密安葬。南宋祥兴元年(公元1278年)十二月,宋右丞相文天祥在潮阳县被俘。次年正月,被元军元帅张弘范押到香山县。张宏范在潮居乡虎山村(今属斗门县)附近的风石海上,一再逼迫文天祥写信招降在崖山抗元的张世杰,文天祥坚决不从,写了《过伶仃洋》诗作回答,表明自己宁死不屈的态度。诗的末句说:“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青照汗青!”脍炙人口,留存后世。张弘范没法,及后只好派兵把文天祥解往大都(今北京)。同年二月,元军攻破崖山,宋亡。张世杰兵败突围,带领少数战舰逃至香山县,在海上与追来的元军对阵,因于大风覆舟而溺死啊,宋军把其尸焚化后葬于黄杨山赤坎村,《元史》对此事有明确的记载:“至元十六年,帖木儿不花加都元帅,追宋将张世杰于香山岛,世杰死,降其众数千人,广东诸郡及海岛尽平”。但是一些史书的记载有不同,如《宋史记事本末》说:张世杰在突围后带领残部欲赴占城(今属越南),途中因风坏舟,堕水死于海陵港(金属江县)。经《香山县志》家靖本和《广东通志》嘉靖本的考证,确认张世杰墓不在阳江县,而在香山县黄杨山赤坎村附近。清乾隆十三年(公元1748年),香山知县张汝霖修张墓撰碑立石墓侧,以示纪念。五百年来埋没草丛中的宋太傅枢密使张世杰墓,从此成为香山县供人瞻仰的古迹。马南宝在宋亡后逃匿不降。元至元二十二年(公元1285年),马南宝在井澳起兵反元,战败被擒,不屈而死。 [center]葡国侵占濠井澳[/center]   据《名史·外国传》和《香山县志》光绪本、民国本记载:澳门,古称濠井澳,自古是中国的领土。从南宋绍兴二十二年(公元1152年)开始,属于香山县境的一部分。葡萄牙人与明嘉靖十四年(公元1535年)贿赂前山都指挥黄庆,取得在澳门停泊商船的便利,每年向中国缴交泊船课税20000金。嘉靖三十二年(公元1553年),葡商船“托言舟触风涛;愿借濠镜地暴诸水渍贡物,海道副使汪柏许之”,葡人乘机上岸居住。从此,他们在南海一带,依山造楼房,筑炮台,建城墙,设置官吏,实行长驻。为加强防范,明朝政府于万历二年(公元1574年)在澳门附近的莲花茎设立关闸,添官兵把守。天启元年(公元1621年),在香山县建立前山寨,设参将府,路海兵近两千,分别驻守在澳门外围的岛屿。清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香山县丞移驻前山寨,改为分防澳门的县丞。乾隆八年(公元1743年),清朝政府社澳门海防同知署于前山寨,专管澳门。香山县丞署移驻澳门北部的望夏村,受澳门海防同知的领导。葡人于明万历十年(公元1582年)竞抗激泊口税,每年仅向香山县交纳地租500两。至清道光二十九年(公元1849年),葡人拒纳澳门地租,派兵攻占望夏村,捣毁香山县丞署,赶走县丞,占领了澳门半岛。咸丰元年(公元1851年),葡兵侵占凼仔岛。同治三年(公元1864年)葡兵侵占路环岛。光绪十六年(公元1890年),葡兵侵占青州岛,整个澳门逐被葡萄牙所占。 [center]举众举旗伸正义[/center]   历代香山人民不甘受统治者的欺凌压迫,富于反抗,当苦难深重时就结盟起义。他们杀豪绅,打官府,分钱粮,解民困,甚至武装割据,海岛称雄。   元朝末年,蒙古贵族的统治日益腐败,各地农民起义风起云涌。至正二十一年(公元1361年),香山县李祖二领导的反元义军,攻打县城,宣差(知县)朵罗歹力战不支。弃城而逃,带领豪绅郑荣叟及乡团,在城外古寨山(今莲峰山)建寨据守。未几,朵罗歹死于寨。元寨虽未攻破,但李祖二的义军占领县城,长达7年之久。与此同时,刘进领导的义军占据三灶岛,王一领导的义军占据横琴岛,长达20多年,直至明太祖起兵推翻元朝,上述三个地方才先后于明洪武元年、二十六年、二十八年归属明朝。   明正统十四年(公元1449年)香山新林帝佑、李千户、苏有卿组织义军。响应南海黄萧养领导的广东人民大起义,黄梁都(今斗门一带)、大榄都(今小榄一带)、黄旗都(今黄圃一带)、龙眼都(今沙溪、大涌一带)和香山盐场(今珠海市山场一带)数千群众投奔义军,义军两次围攻县城,时达3个多月,占据黄旗等都1年。   清道光二十二年(公元1842年),正是鸦片战争失败,人民痛苦不堪之时。香山县三合会以甘秀、高明远、周配琚为首领,在四字都之石门村,恭常都之上栅、官塘、北山、湾仔村和隆都等地,秘密发动群众入会。第二年,在隆都桌旗山举行起义。第三年,势力扩展之榄都西海十八沙,派遣义军攻打县城以东的濠头、张家边村和县城的东门外街。后香山知县陆孙鼎出兵镇压,义军遭受重大打击。道光二十七年(公元1847年)义军失败,高明远、周配琚先后在隆都和榄都被清兵捉获。   清咸丰四年(公元1854年)七月,在太平天国革命的影响下,香山县小榄以卢灵飞、黄庚二、朱鬼晚为首领的三合会红巾军,攻占小榄。有会同黄圃三合会黄福领导的义军,占领黄圃、潭洲、黄阁、曹步、古镇、海洲等地。红巾军乘胜南下,攻太平沙、六沙和象角、港口两炮台,奔袭张家边、泗门等村。翌年春,红巾军再度向县城进军,攻至张溪、基边、长洲等村时,遭受清兵及乡团的阻击,被迫退至港口以外,由于知县丘才颕调集兵力发动大规模反攻,红巾军在小榄的大本营也被攻破,朱鬼晚等400余人被杀害,历时10个月的起义归于失败。   1910年秋,同盟会人林君复、郑彼岸、林警魂等人在澳门组社南方统筹部澳门总支部,筹划香山起义,返乡分头活动,积极进行起义前的各种准备。1911年10月,在武昌起义获得胜利的鼓舞下,确定攻打香山县城的计划,于11月6日分两路向县城进军;第一路带领隆都的民军从西门入城,占领县山县署;第二路带领良都十八乡的民军有南门入城,占领县山协台衙门。两路军进军顺利,没有遭遇顽抗,知击毙两名守城官兵,县署就竖起了白旗,知县覃寿?表示降服。翌年上午,民军在港口擒获香山协台马德斯。下午,前山起义的新军和斗门的民军赶抵县城。于是召开军事会议,即日香军宣告成立,推举任鹤年为香军司令。继而,香军开赴广州西关,支援光复广州。12月21日,孙中山先生从海外返国途经香港,林君复、林警魂到香山晋谒,向孙中山先生报告香山起义成功经过。未几,香军奉命改编为广东北伐军。香山县于12月成立县议会,由同盟会、绅士、教育界、商业界推举40名议员组成,翌年2月,新县长到任。民国得县政权由此正式建立。 [center]茫茫沧海变良田[/center]   香山原是珠江口外伶仃洋上的岛屿,大海环其外。由于珠江水挟带来泥沙的不断沉积,经过漫长的岁月,逐渐形成广阔的冲积平原。在唐代,香山岛沿岸开始有沙堤,出现在三面环山的三乡岸边;拱北湾沙栏的堆积,使澳门变成陆连岛。在宋代,黄圃西北部的沙田已逐渐淤浅生成,古镇、小榄一带的荒垣开始被垦辟利用。在元代,横栏、古镇的全部,小榄的大部和港口以西的部分地方,称为“西海十八沙”,已基本出水成陆;石岐西面的象角一带也渐淤成田。在明代,黄埔东南、港口东北滨海一带的“东海十六沙”已基本浮露成田;谭洲、黄阁丘陵的周围,也有大片沙坦形成;从石岐西北至浮虚山的石岐海以成为“海中多洲坦,种芦积泥成田”之地(《广东通志》嘉靖本语);三乡雍陌以南的沙坦向南延伸,坦洲一带也开始淤浅。此时开垦的沙田,用作多种经营,正是“可稻可菱,可盐可鱼,有力者利焉”(明霍韬《赠黄正色令香山序》语)。在清代,三角、浪网、民众东南一带,张家边东北部,大涌以南的板芙大部分,已有大片沙田出现;坦洲、蜘洲、孖洲等几个原来分离的岛屿,也逐渐相连起来,成为潮田水网地带;白蕉东北的沙田也是 在此时形成;山场、前山、下栅沿岸一带,在宋代原是香山场盐田,后由于海水逐渐远退,盐田变潮田,在清代只好把盐场移往三灶、高栏岛建立。所以说,在明清两代,香山的冲积平原形成最为迅速,并使石岐以北的土地,逐渐与顺德、南海县相解,同大陆连接起来,海岛之县变成珠海三角洲和南部,为香山的繁荣提供了良好的自然条件。 [center]下县终成鱼米乡[/center]   香山于南宋立县时,人口虽近万户,但地处偏僻海岛,农田少,粮食不足,经济落后,故被列为下限。在明代由于倭寇和海盗得不断侵扰,生产遭破坏,居民不时迁?,人口逐年递减。从明武二十四年(公元1391年)至嘉靖二十一年(公元1542年)的151年间,全县人口从8.888户、36.758人,减至6.057户、18090人,因而继续处于下县地位。正如明代《永乐大典》所记载:“香山为?,海中一岛耳,其地最狭,其民最贫“,这是对当时香山县状况的概括。   从清康熙元年(公元1662年)开始,为了防御郑成功在台湾的反抗,清朝政府对广东、福建沿海居民实行以线划界,强迫内迁,先后使香山县的黄梁都、恭常都、黄旗都、龙眼都、大榄都沿海的大片土地丢荒,迁民流离失所,甚至聚众作乱。康熙八年(公元1669年)才全面开节,让迁民回乡复业,恢复生产。因而清初的香山县仍陷于穷困境地。《香山县志》康熙本描绘当时香山县的生产和人民生活的状况是:“土旷人稀,生理鲜少,家无百金,取给于渔农”。乾隆本也记载:“今则民繁地瘠,家鲜余资,衣食则取给渔农圃。”   清嘉庆、道光年间,由于注重休养生息,开垦农田,发展生产,香山县的人口、土地皆大增。据《香山县志》光绪本记载,在嘉庆十九年(公元1814年),全县人口达43万人;嘉庆二十四年(公元1819年),全县有税地125.37万亩。因而民物繁殷,成为富庶的鱼米之乡,与南海、番禺、顺德、东莞同列为大县,从此摆脱了历时600多年的下限地位。 (原载《中山修志通讯》,最近由作者作了一些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