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正文

中山名馔与家乡小菜

发布时间: 2006年01月23日   来源: 中山政协   作者:李逻通  
[center]中山名馔与家乡小菜[/center] [center]李逻通[/center]   [B]其二,水禽肴馔[/B]   鸭。古药书云: “鸭肉甘冷,入肺肾血分,滋阴补虚,除蒸止嗽,利水道,治 热痢。鸭卵甘咸微寒,滋阴,除心腹膈热。”中山各地均有脍炙人口之鸭肉羹肴,诸如:霸王鸭,陈皮鸭,挂炉鸭、冬瓜鸭、栗子莲藕坟鸭、莲子扣鸭和骨香腊鸭等等。鸭类以稻谷、草籽、虫贝为食,中山境内有浩瀚稻田、草滩胡地,水网交错,适宜饲养鸭群,历来盛产洋鸭,泥鸭、麻鸭和近年引进之北京白鸭等。清代编纂之《香山县志》有专述养鸭场事项专页,可见一魔。在稻田地区,农家户户养鸭群,多者千数百只,少者百数十只,每逢收获稻谷季节,村野鸭声呷呷,平时于池塘河?间,随处见母鸭群扑翼碧波。一年可养三造肉鸭,,春分时节养春小鸭,立夏小满间禾苗旺发封行,驱鸭群下田觅食虫贝,并起松土作用,届禾苗含胎待吐际,将鸭群收拢育肥,准备上市,并开始养凰鸭,小暑大暑时节,咖割早稻后,赶夏鸭下空田觅食谷粒虫蚁,至插晚造秧时,夏鸭已够斤两,供盂兰节应市。至秋分寒露,饲养冬小鸭,围养约四十天,收割晚稻后,放田中觅食育肥,赶及冬节年节上市。肉鸭一般饲养七十五至九十五天便可上市,亦有养逾百日者。近年有优质育鸭饲料供应,能促进鸭体成长,缩短饲养期,深受养鸭专业户欢迎。蛋鸭,多采用本地鸭亦称麻鸭、莱鸭培养,一般饲养一百五十天至二百天,即可下蛋,每天每只母 鸭下蛋一只,连续二百天,若饲养得法,可连下蛋至三百天 始停,约停产四十天左右,则接续下蛋。农家俗话c “养母 鸭,每天二两换一斤,合化算”。一只母鸭每天消费二两稻 谷,产蛋一只价值约一斤稻谷,当母鸭老化淘汰时,其本身价值亦不低于一般肉鸭。   水鸭。有大小两种,大者毛重一市斤上下,称双头,小者毛重半市斤以下,称单头。属季候野生水陆两栖飞禽,秋末冬初从北方翱翔南下,避寒觅食和产卵孵化,春末夏初则拂己成长之小鸭北返。我市坦洲、民众、南葫,和珠海市的白蕉、平沙、白荇等地葫林草滩稻田间,历来多水鸭翱翔或栖息越冬,当地渔家农户备有特制之长型网具,秋冬寒凉月黑之夜,用竹竿撑持长逾百丈刺网于草滩稻田上空,装捕鸭群,水鸭扑冀撞网,头部刺入网眼,足翼挣扎再刺入,不得脱身,捕鸭者于黎明时分解捉置入笼中。   医家素来推崇水鸭为滋补佳晶,初患虚痨慢性病者,以黄花蛟<黄花鱼鳔)冬虫草佐炖水鸭,于夜晚服用,以辅助治疗和作营养品,服之者多数见效。   捕水鸭时常获一种鸟毛之鸡形水禽,俗称宗鸡,亦滋补珍品,惟产量不多,故市场少见。中山出产家鸭水鸭良多,且肉质气味俱佳,并不亚于世人鼓吹推崇之各类名鸭,不少侨胞和旅居外省乡亲,返回家乡时必尝鸭肴。隆都人设宴,必有鸭馔两款,并以之为第一道菜。何以少见人们宣扬中山鸭?只因此处水陆空间物产极其丰富,名产繁多而没有突出鸭之盛事耳。   [B]其三,益身飞禽[/B]    乳鸽。中山乳鹊,名扬中外。旧时.石岐城区和邻近乡镇,多有世代养鸽者。惟一九五八年至七十年代后期,谷豆匮乏,;养鸽者寥寥,产量不多。近年来,公营鸽场扩大发展,工农家庭养鸽户不断增多,以古镇乡村而言,十年前,养鸽户仅十多户,养种鸲不足五百双,而今,养鸽者百户,家养种鸽逾百对者大有人在,全镇集体鸽场和个人养种鸪逾二万对,年产乳鸲逾廿万只。镇内自然形成一个鸽市场,每天早晨六至九时,鸽市交易兴旺热闹。人家喜筵宴席,常用乳鸽为上看待客。鸽肴主要的有两种:红烧乳鸽,用生油原只鸽体泡热,油香不腻;清炖乳鸽,则味鲜嫩滑,汤汁鸽肉俱佳。国际友人,华侨同胞慕名而宋中山温泉、石吱酒肆晶,尝中山乳鸽者,络绎不绝。鸡肉味鲜美,性温平,入肾肺经,有治肺肾伤损久患虚亏功效,亦可用以治疗一切皮肤恶疮顽癣,斑疯瘰疬溃疡。作药用一般用姜片陈皮清炖,唯只可用嫩毛未退,羽毛未丰乳鸽,稍长者不堪食。   鹌鹑。俗称鹌春,原为野生飞禽,栖于小岗平原·,以五谷草籽为食,也捕食虫蚁,近百年来始为人们驯I化饲养而成为家禽,中山各地农村城镇,皆有家养者,产量颇丰。鹑体细小,一般每只毛重二市两左右,但其肉鲜美,营养丰富,古药书说它有“补五脏,益中化气,实筋骨,清热结”之功。现代学者指出: “鹑肉含蛋白质、维生素B:、B:、A和磷、铁,钙等,且血清胆固醇含量低,脂肪少,不含油腻,易于 人体消化吸收,婴儿、孕妇、产妇、老人均宜’。据科技书载,食用鹌鹑,在我国有悠久历史,春秋战国时期之宫廷宴席上便有鹑肴,宋景公亲临的盛宴中,有“桂髓鹑肉羹”。唐代宫廷宴席上所设“上的箸头春”,也是鹑肉珍馐。古典文学《红楼梦》也有关于吃鹑肉的记载。鹌鹑“落籍中山”时日非久,惟中山人好考究食味与营养,早有鹑肴见于席上,今天宴席所见鹑肴有:清炖、红烧、清蒸和坟烩鹑蛋等,皆脍炙人口之品。   麻雀,又称禾雀,野生小飞禽,窠居树窿或屋檐中,以稻谷菜籽虫蚁为食,年产卵孵化三窝,每窝小雀二至四只不等,雀肉味甘鲜,性温,有壮阳气,益精髓、暖腰膝、缩小便,·祛头风,治血崩带下等功能。多作家庭补益品或药用。在石岐邻近乡村,历有专业捕麻雀者,腰扎竹篓,手持两枝长逾丈的竹竿,较细的一枝昆端粘置粘力极强的粘胶物,见屋檐雀跃,彼迅速举竹粘之,百发百中,边捕边卖,余者到 街市摆卖,、人们称之为“麻雀佬”。烹制麻雀肴,一般用炒炳法,将雀除毛削净,用姜汁、米酒、食盐拌匀,以花生油起锅略炒拌,注入清水加盖炳煎五分钟可连汤汁服用。体弱阳虚者服之,见奇效。亦可将雀肉炒熟,或油泡,用以下酒,滋味津津,又益身体,确系珍品。   秋冬季节常见之禾花雀,体形似麻雀,惟毛色有异,种候鸟,于晚造禾苗扬花灌浆时,晚间成群飞扑稻丛中摄食,日间少见,至稻熟收割将完时!则无踪影。沙田区农 民,有特制网具,于割稻前裴捕之。禾花雀也是中山地方特有野味奇珍,红浇禾花雀驰名内外。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