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正文

郑哲园邃于医学

发布时间: 2006年02月08日   来源: 中山政协   作者:余菊庵  
[center]郑哲园邃于医学[/center] [center]余菊庵[/center]   吾邑郑哲园先生,工诗及骈散文。为人清介闲雅,不慕荣利。杨铁夫长香山师范刚·,聘为文史教师,又曾任仁报社编撰。陈炯明主粤,慕其名,聘为睫从秘;乱不久辞归。在石岐之南洲,设海天书屋讲学,四方来学甚众。先生出其余绪,造就人材不少。粤中学子,无不望风景慕。然其邃于医学,则罕为人道。盖先生晚年,蛰厨马龙J:十巷,谢绝应酬,闭户述作,不求人知,而世亦莫之知血。   是时,予与挚友杨鼎新,合办中英文补修班,租马龙舟巷郑屋为课室,与哲老比邻。每课余,辄过访,见其用西山纸(纸质洁白而薄,嗣后永月;生产)订成小册甚多,取其中一册,用蝇头细字,伏案疾书,满一册则换一新者,客至则搁笔掩卷,无所不谈。以予尚非俗土,颇受欢迎。有时谈及医学,更滔滔不绝,持论特高,乃知所书之小册,是录其心得之见;盖有志于名山之藏也。   所办补修班不久,鼎新忽求退出,予惊走访,见其精神颓丧,气息微弱,凄然谓予曰:连日咳痰有血,得此不治之症,吾无意于人世矣(当时痨症无特效药)。予笑慰之曰:痰中有血,中气干燥,人常有之,反即靖压诊断,勿徒自惊疑,予遂扶往刘渭川医务所,请为其诊检。诊毕,渭川曰:有肺病惯向,宜慎之。后私告予曰;其病已进入二期,恐非药物所能奏效,予心怆然,顶感失此良友乜。后忽记起哲老,即告鼎新曰:今有一人,能愈君病,鼎新急问是谁?予曰郑哲园。不料鼎新竟露轻鄙之色曰:吾亦久识此老,于医学一无师承,二无临床经验,许决不信其能医病。予责之曰:汝辛曾了解哲志,何遂避下断语?后经予力劝,.姑姑且随予往访。哲老为其按脉察色,即日:此病不难医治,服药数剂,便可无事,随即拟方与之。果然,仅服两三剂已见好转,最后只饮童便一小杯,不须服药,身体亦完全复原。是时港方通知鼎新复职,婚后,旋赴美利坚。今春,鼎新飘然回到故乡,乍见疑在梦中,清癯墨铄,风趣犹诌、 亍追忆四十年前事,犹历历在日。鼎新身感哲老再生之德,应亦未忘耳。   此外尚有一事,不可不纪。予长女年才六岁,右眼突现一点绿障,日渐扩大。予乃商渚哲老,承嘱携来一见。翌日携女至,哲老详为裣砚,即日:可以医治。随即拟方,另加麻雀粪一小撮,兔眼一对,涡捉研末,载入小瓶,每晨用开水冲服一小杯。药味极苦,女啼不肯服,于不忍强,妻却手执藤鞭,通令必服。每日如是,不觉瓶药服尽,而目障亦5g。   哲老之医学,诚不可思议。盖其天资敏悟,以文学基础,旁涉禅理,又以禅理进研医学,故能融汇贯通,独标创见。所可惜者,哲老身后,关于医学著述,散失无余,一生精力,尽付东流。而尤可惜者,于医学上不无损失。不然,以其遗著公之于世,其贡献于医界者,正复不小耳。   哲老少时,论婚于杨氏之女,不幸婚前谢世。邀辟一净室,中悬幢袭遗像,终身不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