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正文

文艺战士创业绩

发布时间: 2006年02月08日   来源: 中山政协   作者:张文根  
[center]文艺战士创业绩[/center] [center]——记中山籍电影导演张其同志[/center] [center]张文根[/center]   去年九月,成都峨嵋电影制片厂的同志们,千里迢迢来到我市拍摄《业余明星》故事片。张其同志承蒙现任导演的邀请,以客串演员的身份回到自己的故乡参与制作。张本已离休还想发挥余热,并顺此寻根问祖以偿夙愿。当我获悉之且,即走访了这位前任导演。经我们谈起根由,才知张同志是我们三乡鸦岗村张氏家族的亲人,论及排辈又是我的堂叔。张其同志一生从事戏剧、电影等文艺工作,取得一定成就。现介绍他的概况于后。   张其,原名张文齐,曾用名张琪。弟兄六人,排行第三。一九二一处生于北京香山岭会馆(后改中山会馆),原籍中山三乡鸦岗村人。   父辈弟兄十三人,姐妹七人,系由四个母亲所生。父亲排行第九,名国佐,字利宏,号心陶。虽说祖籍中山,似是但张其过去从未回过故乡。在众多叔伯中,只见过三位。至于祖父的情况更不知晓,遂使这异乡游子竟不知自己的来历。待到一九八七处九月返故里寻根问祖时,查阅了族谱,方知祖父名纶阁,字维经,乳名寿,俗称泥公寿。   张其幼年在北京就读,不是个好学生。在会馆的数十个孩子中,他是个头目,扪·架斗殴颇为调皮。但他自幼喜爱文艺,一般文艺节目,听一次,看一遍,就能完整地模仿。他不只一次地做,而且经常做,因此时时吵得一家不得安宁。   大约在一九三七年,父亲回家乡处理产业期间,不幸竟暴病身亡。从此弟兄们少年丧父,继而失学,饱受无父何怙之苦。为了生活,母亲把他们弟兄三个送往山西省晋祠镇,寄居在八伯父(张国华)家。那知祸不单行, “七七”事变后,年迈的伯父又在战乱中颠沛流离,积劳成疾,病故他乡。作为老三的张其便带一个弟弟于一九三八年投奔延安参加革命。 ·   经过革命洪流的陶冶)张其同志从一个无知的少年渐渐萌生学习乐趣与工作热情。一九三八年投入抗日民族先锋队,一九四O年参加中国共产党。经过干部培训1班的学习后,调到前方部队I从事文艺工作。历任戏剧组长、剧团团长等职。也曾经在话剧;秧歌剧的活动中担任演员、导演,并从事作曲等工作。由于他天性所好,又勤于学习,所饰角色人物都维妙维肖,获得良好的效果。   一九四七年,随西北电影团行军到东北,此后转而从事电影业。这段时间,他接连地参加了《光芒万丈》、《无形的战线》、《光荣人家》、《刘胡兰》等几部故事片主要演员的工作。自一九五二年创建科教片厂后,他调任导演。他能适应环境,深入生活,熟悉生活,做到合情合理。因此所拍的五部科教片师受好评。但出乎他意外的是,原认为没拍好的《杉木》一片,竟荣膺第一届威尼斯国际科教片展览荣誉奖。其实他是花了不少心血,下了不少苦功,才得到的荣誉,并非偶然。   刚刚对科教片导演工作产生了兴趣,一九五五年北京电影学院聘苏联专家主办导演专修班,中央电影局便调他去学习。学了两年多,毕业后,为了学以致用,又分配回故事片厂。此后至“文化大革命”动乱之讯在《洞箫横吹》,《英雄儿女》、 《金玉姬》, 《达吉和她的父亲》等影片中任副手演和导演。   “文革”期间,张其导演遭到板“左”路线的迫害,全家被下放到东北山区插队落户。虽吃过许多苦头,但一连五载与农民一起生产、生活,使他得益非浅。按他自述,与农民兄弟彼此建立了深厚感情,对农民的了解,自然要胜过一般的体验生活。   他调回工作岗位后,有着强烈的反映农民的创作欲望,先后导演拍摄了七、八部玫事片。在《被爱情遗忘的角落》,《家庭琐事录》两部农村片中,他把精力都怔注于剧中人物内心世界的塑造,真实地表现了广大农村青年男女的生动形象。 ·   《角落》一片摄制完成之际,正值开展“清除精神污染”,审查修改历时半年。该片问世后褒贬不一。报刊展开争论月余,对张其同志未始不是好事。既为该片大造了声势,又引出许多评论家的好文章。但他对“文革”十年余悸未消,心中难免忐忑。直至一九八二年评选“金鸡奖”,该片获优秀编剧奖,剧本得以肯定;继而,影片又获中央文化部评为优秀影片奖。以张其导演的艺术经验、学识,得此荣誉,殊 非偶然。   张其同志在文艺战线上勤奋耕耘,成绩卓越被选聘为我国电影家协会 会良;。他努力钻研和坚持不懈的精神,是我们后人学习的楷模,他的创作成就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