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正文

濠头小学校史

发布时间: 2006年02月08日   来源: 中山政协   作者:郑柏侣 陈文扬  
[center]濠头小学校史[/center] [center]郑柏侣 陈文扬[/center]   潦头在本市各乡中立村较早,公产丰富,科举时代,人材鼎盛,这是无可否认的,因为这个村具备了物力人力的优越条僻:;办学最早。在清皇朝末叶的光绪卅贰年(即公元一九O六年),紧随着封建皇朝废除科举考试制度后的次年,该村已有义务小学之设,学生入校学习的,都免收学费,成为本市第一间的义务小学。溯该校的历史,于兹已有八十个春秋了。现在的校舍, 咀已经过三次修建与增建了。最初的 校舍为五峰书院(注二)又名五峰书塾,其石碑现仍保存在校内,建筑物为一间古式的学府,担梁四柱庞大的厅堂,正堂系圣人殿,两旁奉祀七十二位贤人牌位,后座为蜂房式书斋,上为魁星楼。村中开办小学时,为了解决课室问题,将正堂及后座略加修改塞间,开辟敦室若干个,始合教学之用。于一九O六年(光绪卅二年),又即封建皇朝废除科学考试的次午,正式招生。学生来源,多为村中私塾的生徒。当时的小学,并没有统一编制。本村小学,只设两班,即初小班和高小班,故又称五峰两等小学堂(注三)。初等小学班系启蒙班,主要课本为三字经,高等小学班的课本为孔盂经典。诗词歌赋,与私塾的课本差不多。第一任校长为郑鸿英,师生均留着辫子。五峰两等小学堂,实为现在濠头小学的前身。一九一一年辛亥革命后民国成立,当时第一任校长郑鸿英在职身故,山村中推举郑溥川继任。当时的革命政府提倡新学,废除在学校读旧书(注凹),小学编制又正式定为六年制,教科书则规定用共和国新学制、教育部审定的小学教科书为课本,除国文(语文)外,增加史地、算术、理科(自然科)及体操等科,师生接受剪辫。公元一九二一年(辛亥革命后十年),乡人思想开通,注重新学,家长送子弟进学校者极为热烈,学生人数大增。同时原校长郑溥川又因年老辞职,村中选派郑日堂接任,课室不敷,新校长又就原有建筑物,想方设法增加教室,但仍不敷用。据笔者记忆所及,自一九二一年乡人注重新学,至一九二二年的十年内学生连 年有增无已,至一九二二年几为一九O六年初开办!时的五倍,原有五峰书院不敷容纳,旅港乡人有见及此,爰发起与旅加拿大及美国乡侨联系,将旧书院拆卸,改建为今天的校舍,改建后学校面貌一新。一九三六年,学生增至六百人,分十三个班;一九三七午,学生七百人,分十四个班。地方沦陷后,因时局影响,学生减缩为五百人,但至一九四六年,学生又上升为六百人,至一九四七年,学生为八百六十余人,学生人数打破历年纪录。溯本校学生自一九O八年第一届毕业至一九四七年,共为二十八届,其中从事农、工、商、学、警各界及旅外侨胞,在事业上不少是卓有成就的 人物。地方解放后,党和人民政府大力扶助教育事业,本校在区村政府的关怀下,特别在港澳侨胞及旅外乡亲的支持下, 目前已发展到有十六个小学班,学生六百余人,教职工为二十五人,幼儿班三个,幼儿教师三人,入幼儿班一百八十四人。新建教学大楼一座共九个课室,去年落成开始使用。 目前因小学学前幼儿增加,又由旅港隙头乡亲总会发动檀香山及加拿大乡侨在新教学大楼的右边山脚平整土地,增建一座幼儿班学习大楼,现正开始动工。照目前而论,在本市农村中,本校已是一所初具规模的完全小学。   [注一]濠头小学的校史以前濠头乡志贞;有记载,但沦陷时期乡志散失,现在只凭个人记忆所及,一部份资料系根据濠头乡报。 [注二]濠头小学的前身为五峰书院,五峰书院为本县 (市)五大书院之一。 [注三]五峰两等小学堂的经费, 完全出自村中各祖尝、各庙尝公产,规定学生入校时只纳堂费贰元,学费豁免。 [注四)当时旧书系指孔盂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