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岐机器业的发展概况
发布时间:
2006年02月08日 来源:
中山政协 作者:李国瑞
[center]石岐机器业的发展概况[/center]
[center]李国瑞[/center]
香山(中山市旧县名)地处广东南隅,自宋开县,邑民殷勤,直至清道光,农业靠人畜耕种,工业仅得手工作坊,无机器动力可言。
辛亥革命后,舶来品时钟、留声机、自行车、缝纫机、煤油汽灯、发剪面市增多,县内工业逐步产生,出现人工樁米改机辗,畜力糖寮改机榨。这时之县城石岐也开设“天外天”电影院(默片)和“迪光”电灯所。随着工业用品增多和机器损坏,石岐之机器修理、修配、零件制造、配套生产,亦便应运而生。
民初,三水籍人何本,在香港学就机轮舱修理技术,到香山受聘于隆都人氏阮树威。阮氏在石岐隆都码头街设写字楼,拥有小客轮十艘,行走龙头环、象角、沙溪、大涌、港口、浪网、黄圃、大岗等地。何本以阮氏写字楼驻足,负责各小轮机器维修。
是时,有称“大斑福”者,亦由港返香山(时间、姓名未考实),何本与之合股,在安栏街创设“合和隆”修理机器店,仅有车刨钻床各一台。规模虽小,但培训了学徒。该号之业务是承接米机、糖厂、轮船机器维修,初步解决了我邑机器维修拆卸需携件奔走穗?之苦。
民国十年,何本在隆都甚活跃,力助大涌、沙溪、?角等?镇之米机安装。并在隆都立室。何预见香山之修理机器业,必有生意,着令三弟何禧辞却守机工,上岸随他工作。
民国十五年(1926 年),何本邀集长兄何茂、三弟何禧、三水乡亲何四、吴六、吴七、黄启、黄文等人集资1200银圆,在石岐南基后街开设“合安”机器店。司理由何禧担任兼技工,如双股共200元,高薪80元;何茂、何本及部分股东分红不任职。其中某些股东,实是机器工人,时?失业,万一之时能入店边做工边觅新工,因而入股。其时,艺徒有食无薪,甚至要自带口粮,交按金,还要担保人。何本则较开明,他广收乡亲弟子,不究保人免按金,供给伙食再给零用钱,但三年满师后必须低薪酬师一载。此举受到乡亲欢迎,乐意将子弟送到何本门下学艺。
1936年,何本首创之“合和龙”歇业,尚未满师的李东合等艺徒,转入何本的第二企业“合安”(1931年开业)补师。何本则专意一店。“合安”员工发展到三围台(8人一围,临散客及失业外股东插入共桌)。母机增至4、6、8、10尺车床1台,4尺刨床1台,大小钻床及钳台一批。幕后何本善辞令,广交友,能创业,为“合安”承接生意最多,外股分红也占多。又者,何本初到香山,一直留意“天外天”电影院,也观察到临时秤棚演粤剧观众多。但何本人苦无资金,便游说老板在商会南面大?地筹建“泰东戏院”,主演粤剧,兼映电影。何本本人入股装置发电机及电器,指派三弟何禧晚上去守机,日间仍在“合安”劳动。何本还四出调查,为老板阮氏谋划增辟小引、榄边、大金顶前环等内河航线。惜者,何本四十谢世。遗子有何维新亦操父业,是机械技工,现已退休。
三十年代初,中山“合安”在何本、何禧主持下,开始生产小零件,生意日旺。股东何四退股100银圆,置一年床,与康公庙前的独资老号“李三利”利器兼打铁店,合股增加机修。但该号人面不及何本,技术也不及何本,技术也不及何禧,便拆股只身走南洋,亦无发展,竞争输后,再来中山。
“合安”开业五载,三水县人何家邦、欣赏何本。以自己有两儿两婿在中山,便亲自出马来中山坐镇。何家邦统筹正笔资本,以长子何耀及长房孙何镜名字入股300银圆,以次子遗子(次房孙)何锦名字入股200元,以四子何四名字入股400元,以五子何五名字入股400元,以女婿黄启名字入股400元、女婿潘开入股300元,共2000元,在南基横街21号开设“四和”机器店。是时,五子何五在神湾米机工作,女婿潘开在港口米机工作,仅得四子何四管理不力,便把女婿黄启从“合安”调回“四和”。既聘技工,又收学徒。也是机缘,因米机轮船糖厂日多,筑建公路相继行车,机器维修与日俱增。“四和”逐步跟上“合安”,员工有两围台多,并置有母机4、5、6、8及大8尺车床各一台,4尺刨床一台,钻床一台。
三十年代初,在石岐“天民”米机做技工的雷培,邀集一批米机技工合股,在长堤青云桥侧开设“公平”机器店,因无管理人才,约年余便散夥。各技工会议决定,把“公平”的设备卖给何家邦的“四和”。当时,归侨曾卓桥,回石岐安栏街开设“新发明”,产销人力磨米机,所谓铁机械代替木挨笼脱谷壳,效率稍高,同等耗用体力。农民买了,大呼上当。仅一载,“新发明”结业。除“合安”、“四和”之外,亦有小户投入竞争行列。1924年冯明独资1000银圆在孙文西路24号设立“明记”,有车床3台及钻床等,兼修理时钟、衣车、留声机、电影放映机。二十年代串街上门铲刀、磨剪配锁和打铁手作,亦有人拜师学艺或聘技工,改为座商。意欲同何本竞争,但到头来,还是何本不败们。然后浪推前浪,何本的“合安”,何家邦的“四和”也不能独市。有的人用心钻研以精良技艺博取信誉。“梁七记”、“李三利”父传子,子传孙一再遗训要以负责心交给顾客才能招引顾客。因此,他们的修理、装配及生产的波盘、车蕊,在中山较有名气。“四和”号在何本患病期间,赶了上去,在“梁七记”的推、争情况下,发展到承接机器大安装,并陆续生产零件。
1938年,为避日机空袭,“合安”只好迁往龙头环乡,“四和”亦迁往员峰乡。1940年3月中山陷敌。“合安”被汪伪政权扣了莫须有罪名,强将其设备搬至员峰口大较场。何本病倒,何禧踌躇;前股东黄启代表岳丈何家邦的“四和”收购了其他各股的“份额”,按股植租用何三人的筛机。何本病故,何禧父女及何本遗子何维新,买旧油桶做米筛卖给米机,支撑度日。何本苦心经营的“合安”自此彻底破败了。
同年(1940年),“四和“由员峰迁出青云街正式复业。何五由神湾来岐,何四去神湾米机顶职。由于何四技术较低,何五便妻舅邓苏调到神湾接替他的任务。何四回“四和”后,又同俦钧吵咀诸多。但在主要人员频频调动又有争吵,何家邦无力理业务之中,何五依靠顺德人氏莫泰钧,在中山首创了俦件业。自始该号能制模、俦件,以至车刨钻锻和钳工安装。四十年代初,能够独立生产整套机器的,仅有“四和”机器店。
抗日战火南延后,中山因除有禾田万余顷外,还有大批蔗地生产甘蔗。日敌虽占了县城,但农村的米机糖厂仍纷纷建立,加上中山水网交织,穿峻于河道的小轮也不少,私裊们亦利用占期间大搞走私活动,他们甚至配备有稍具规模的“炮艇”。因此到石岐“四和”修理机器的顾客日渐增多,促进了该号的发展,后来该号除修理机器外,还曾制造过半12匹马力柴油机胚身。
1946年,抗日胜利以后,“四和”利润积累更大。可惜因分红问题内部发生不和,无法调解,酿成散袳。
1947年,“四和”股东分得现金和不配套设备后,各自另起。灶和五带着妻舅邓苏在凤鸣路177号开设“利工民”,次房孙何锦带着四房孙何广兴、何润兴在凤鸣路206号开设“中南”;黄启扩展自己在凤鸣路167号“建兴隆”,交儿子黄忠主理;潘开与有经济能力的女婿黄财一起,也挤在凤鸣路2216号开设“成和”。早在战时,陈西华的陈村机器厂,毁于战火,带着劫后余“生”的4尺车床1台奔来中山,栖身于乡里莫泰钧所在的“四和”附近,承造客方急件,做细碎修理,收徒授艺。因战时此业价高利润大,战后添置母机一批,在凤鸣路240号重整旗鼓,店号“复兴”。何本临终时,被“四和”收购的“合安”,名虽亡,实还在;其子何维新与叔父何禧的合伙帮助下,先做米筛,再搞小维修业务,他以技术加勤奋,博取顾客,有的还看在死者何本份上,帮助他叔侄添置了母机(可能余数),他俩亦在凤鸣路226号开设“禧记”,再参与竞争。此时,黄球的“合和元”犁头厂也在凤鸣路189号,李三利利器店则在康公庙前,加上几间玻璃作坊,上基一带形成可石岐的工业区。
此外,1940年冯仲由柬埔塞回到中山,以资5.5司两黄金作独资,在太平路352号开设“仲记”,修理机器小店林立,经过几年发展,石岐又出现了新局面:学徒满师后,纷纷另立门户,同师傅争生意。这些学徒大胆创新,向老前辈挑战。1949年5月,陆新在何五门下出师,与姐夫叶成合股2000港元在“四和”旧址(南基横街21号)开设“协安”。他把人力脚踏车床,改为柴油发动机带动母机,车床所用的柴油灯、蜡烛照明也改为一工一电灯。除了俦模外,也生产轴承等产品,嫌售皮带、带梳、成品螺丝扳手等,也接收学徒。
1949年冬中山县城机器业有32户,其中有母机的大户占16户:何五的“利工民”、潘开的“成和”、何锦的“中南”、陈华的“复兴”、潭亦的“奕昌”(主营机器用品嫌维修水磨水喉)、黄忠的“建兴隆”、陆新的“协安”、周标的“顺安”、雷佳的“佳记”、冯明的“明记”、冯仲的“仲记”、梁松添继承祖业的“梁七记”、潘能的“潘永利”、何禧的 “禧记”、李六的“七记”、古时开的“时开”。
新中国成立后,1950年6月18日,石岐机器同业公会呈报会员企业名册,向政府备案的同业公会负责人是公推的何维新。机器行业又有发展,1951年,邓成在青云街52号开设“永大”俦铜木模;1952年,梁俊豪在凤鸣路137号开设“公记”烧焊;1953年,谢业、黄乌佬、谢应锐在孙文路281号开设“合众”喷漆嫌售机器零件;1954年,黄乃贞、冼伯泉、何安在长提36号开设“安记”电焊;未机;傅嘉志等人又从商业铜铁店派生出来设立“五金联营厂”。
这些机器修理店,为了自己生存发展,各显神通。他们热情接待顾客,一闻风声便上门兜揽生意,还派人出外服务,代安装,搞配套。当时的技术力量以能够修理摄影机和医学显微镜座及车船机械精件;又能生产零件部件。惜者,这时的粗设计、泥木模、俦铜铁、金工、锻焊、钳工、喷漆均各自为政。有的客户仅要维修,竟要奔走数店甚至缺件待件,客户本身是生产者,这种修理状况对生产不利也。
1954年,石岐市人民政府派出工作组对机器工商业者进行宣传教育,并根据自愿的原则,批准“利工民”、“成和”、“中南”、“永大”、“公记”、“建兴隆”和“麦年记”打铁店组成“石岐机器联营厂”,发给营业执照,于当年8月1日在长提75号开业。厂长何五在工作组的辅导下建立各种制度(尤其是财务制度),建立“生产会议”。这时工作组还以该联营厂为“点”,联系上未参加联营的大户作“线”,以修车剪、小生产的中小户为“面”,继续宣传国家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石岐机器联营厂开业后,资方人员一向亲力亲为,埋头苦干,他们有老经验,靠死记数据和老规范来搞机器维修生产,由于他们文化低、有的甚至是半问盲,不懂看图,更不会绘图,因而不敢接大客户的产品。有时承接了国营工厂或部队机器配件,往往因检验严格而簏簏翻工,又接二连三出废品,这时国家分配的物资更感不足。仅开张8个月边亏本3000元。至1955年3月,联营厂存款只有400元,全厂职工45人难于维持。有人想打“退堂鼓”。为了维护联营方向,工作组及时在全厂大会上说明,今后必须注意抓积累。经过大家努力生产,开展增产节约大搞技术攻关,终于积累配套了一批机床,计有6—14尺车床11台,3—4尺刨床3台,发动机8匹马力2台、5匹1台、2匹1台,熔铁炉1个及沙模地座等共值30,102.77元,还发纯利8。000多元,全厂资产达38,596。09元。
1956年1月,石岐市政府批准“石岐机器联营厂“和公私合营的“合元兴”犁头厂,傅嘉志等人组成的“五金联营厂”,以及个体大户“复兴”、“协安”、“安记”,组织合营,易名“公私合营石岐机械厂”,市政府委了公方代表,并任命私方傅嘉志为第一副工长。资金上得到省的财政拨款36万元,扩展了生产业务,厂址迁往西郊原水产公司加工场。
这时“面”上的“奕昌”,也于1954年串连一些小生产企业等组开设“华强五金厂”,生产大头针,回形夹、棉钉、元钉。“时开”等店亦加入五金合作社,组成自行车零件厂的前身。其余中小户机器修理店,也走上了互助合作道路,以后并入了工厂。
石岐有代表性的工业—机器业,产业于民初,形成于二十年代,发展于三十年代,出产品于四十年代,向社会主义过渡于五十年代,至今经历了七十余载。世事沧桑,何本、何禧、何家邦及其子何五均已作古;公私合营机械厂第一副厂长傅嘉志亦已逾花中,但是他不甘蜗居,服从国家需要,现任中山市工商联主委。合营机械厂于1958年改为地方国营机械厂,再改为动力厂、机电厂、农机一厂、柴油机厂。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她以新的姿态仍然起立于西郊原址;虽是老厂,但厂房面积较大,现在员工500多名,有母机200台,成了我市技术力量雄厚、从设计、绘图、造模、俦件、金锻钳漆至出产完整产品机器制造三厂。中山市各区镇在党和人民政府领导下,也先后建立起机械维修、修配和各种产品制造的工厂数百间,优质产品比比皆是,展望将来,更上一层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