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正文

新平乡第九农业生产合作社青年突击队的历史调查

发布时间: 2006年02月08日   来源: 中山政协   作者:陈灿开  
[center]新平乡第九农业生产合作社青年突击队的历史调查[/center] [center]陈灿开[/center] 中山县新平乡第九农业生产合作社(今中山市民众镇新平一村)的青年突击队,在五十年代初的农村合作化运动中,敢想敢干,勇挑重担,在农业生产中发挥了突击作用,成为农村合作化中的一支“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毛泽东同志为《中山县新平乡第九农业生产合作社的青年突击队》一问加了“按语”。 [center]一、青年突击队的建立[/center]   新平乡位于中山市东北面珠江河流域出口处。合作化前,这里自然条件较差,全村125户,劳力仅有230人,耕地面积950亩,其中水稻800多亩,地势处于珠江标准水位负零点四以下,每年早晚两造常常遭受渍水内涝的威胁,给农业生产发展带来了 严重的影响。   1954年冬,新平乡第九农业生产合作社刚建立不久,便遇上了罕见的大旱灾。由于旧旱不雨,咸潮倒灌,播下的种子很快被咸潮咸死。那时,各种人都把眼睛瞧着新成立的农业社。贫下中农抱着焦急的心情看着社,坚决支持农业社,想方设法战胜灾害,继续办下去。有的还未入社的富裕农民巴着眼睛在等待,看看农业社这个新生事物是否真有威力。而个别地主、富农则躲在阴沟里狞笑,他们恨不得农业社马上垮台。就在这个关键时刻,青年突击队在青年团粤中区工委工作组的帮助下,由团小组倡议,于1954年12月中旬正式成立。成立当晚,中山县团委梁碧云、莫少闲两位同 志参加了会议,当晚有36位青年在“为革命时刻准备着:突击!”(入队时的誓词)的誓词下签了名。大会选举梁碧南为突击队队长,梁云腾为副队长,梁庆能任组织委员,陈锐德任宣传委员,梁妹娣负责妇女工作。队员们平均年龄20岁,年纪最大的24岁,最小的仅有15岁。 [center]二、青年突击队的作用[/center]   突击队成立的第二天,就投入了紧张的备耕工作。为了夺取早造大丰收,必须提高土地抗咸和抗反酸的能力。在当时条件下,主要通过入河泥,填高低洼地,使土地免遭内涝和积水的威胁,从而提高土地的肥力。于是,社委会提出了在80天内完成60000艇的入泥任务。当时,在劳动力不足而且是荒月的情况下,这是一件极困难的事情,个别社员说什么:入泥腰骨痛,撑泥手掌烂,天气冷冰冰,马上见黄金也不想去!”。社员出勤只有30多人,平均每天入泥400艇(按计划应当提高入泥效率。因此,队员们纷纷要求到最困难的地方去,并且提出了“保证资料,不争工分,不够重不撑”的口号。在第一天的入泥战斗中,青年个个争先恐后,早晨3时就出工,晚上摸黑而归。在23名队员中,有五人超额完成了任务,17人完成任务,仅有一人因年小体弱而没有完成任务。   时近清明,季节紧迫。上年东旱,咸潮带来的影响,使播下个谷种死了。为了不误农时,当时社委会决定到40里以外的东隆乡去借田播种(那里没有咸潮)。这个决议一提出就受到一部分社员的反对。有的说:”天无绝人之路,等不久就会下雨的,用不着找麻烦,浪费人力!”谁愿意到遥远的地方播种,将来谁去拔苗!”然而,突击队员首先响应了合作社的号召,10多人在老贫农的带领下,把这个艰苦的任务担当起来,他们在东隆乡,克服重重困难,苦战了四个昼夜,终于把26亩秧田播下了谷种,并育出了第一批嫩绿肥壮的秧苗。   早患解除以后,刚插下的秧苗又出现了第一代三化螟虫。正当社里发动群众除虫的时候,就碰上了一些封建迷信、思想保守的人,说什么:“禾苗无虫,天上无。”认为虫是天生自灭的,用不着担心。但是,突击队员在党支部的领导下,立即订出了把虫害消灭在秧田里的措施:一方面带头到天去喷杀农药;另一方面发动青年人工摘卵块。把第一代三化螟虫扑灭在盛蜂期之前。   由于青年突击队和队员们一道积极投入到积肥备、抗咸抢播、除虫灭害的战斗,终于用集体的力量战胜了自然灾害,夺得了建社后的第一个丰收年。贫下中农眼笑眉开,原来站在社外“等等看”的人纷纷入社了,一小撮坏分子的梦幻破灭了。 [center]三、毛泽东同志的“按语”[/center]   青年突击队的模范事迹,传遍了领近乡村,受到群众的好评。1955年5月,广东省首届青年代表大会于佛山胜利召开。新平乡青年突击队队长、团小组组长梁碧南同志光荣地出席了大会,并在会上作了经验介绍,得到了各地代表们的赞扬和支持。   同年9月,毛泽东同志亲自主持编辑了《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一书,为《中山县新平乡第九农业生产合作社的青年突击队》一文,写了光辉的《按语》:   "这一篇很好,可作各地参考。青年是整个社会力量中的一部分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他们最肯学习,最少保守思想,在社会主义的时代尤其是这样。希望各地的党组织,协同青年团组织,注意研究如何特别发挥青年人的力量,不要将他们一般看待,抹杀了他们的特点。当然青年人必须向老年人和成年人学习,要尽量争取在老年人和成年人同意之下去各种有益的活动。老年人和成年人的保守思想是比较多的,他们往往压抑青年人的进步活动,要在青年人做出了成绩以后他们才心服,本文就是很好地描写了这种情况。对于保守思想当然是不应当妥协的,那未好罢,就来试试看,成绩出来了,他们就同意了。”   毛泽东同志在按语中,极其深刻地概括了社会主义时期青年的特点,高度评价了青年在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对青年一代寄予深切的关怀和期望。《按语》发下来后,新平乡第九农业生产合作社的青年突击队员们欣喜万分,奔走相告,决心沿着《按语》指引的方向继续前进。 [center]四、青年突击队的影响[/center]   在新平乡青年突击队的影响下,1955年中山县有131个乡开始建立青年突击队,1956年全县已发展到514个(占当时全县乡村的95%以上),人数多达11948人,他们在备耕抗旱等紧张繁忙的农时季节中起了突击的作用,带动了农村社会主义合作化高潮的到来。   三十多年来,中山的农村青年高举“为革命时刻准备着:突击!”的旗帜,发扬“四最”的革命精神,在农业合作化初期及以后的历史时期,在备耕积肥,兴修水,调整插花地,整治围内排灌系统,深耕改土等农业生产中都作出了 较大贡献。   新平乡第九农业生产合作社的青年突击队,也在生产斗争中不断发展成熟。突击队从成立时的36人发展到1977年的298人,团员由原来的3人发展到1977年的98人,其中有13人光荣地参加了中国共产党,有63人先后选拔到公社、大队、生产队一级的领导班子上,是农村一支最积极最有生气的主力军。 (一九八七年十月五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