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正文

华侨老前辈郑泗全

发布时间: 2006年02月10日   来源: 中山政协   作者:郑芳  

[center]华侨老前辈郑泗全[/center]                        [center]郑芳[/center]   华侨老前辈郑泗全(泗泉)是中山县濠头乡人,约生于1858年,逝于1937年,享年七十八岁。   郑泗全家境贫穷。早有出外谋生之念。他在十五岁时(约于清朝同治末年一公元1873年左右)只身搭乘大眼鸡帆船,往澳大利亚悉尼。此时,澳洲仍为英国殖民地,当时政府奉行白澳政策,华侨受到排挤。郑泗全登岸初时,为牧主放羊,生活艰辛,后改为自己恳荒种莱,克勤克俭,略有节余。约于1888年,他与英国移民一女子结婚,得到妻子的帮助便弃农经商,开设果栏,事业日有发展,成为较富裕的华侨。他年近六十岁,儿女成行,大女、二女、及三女在悉尼就读英文学校。郑氏以为自己是中国人,不想永久寄居异邦,渴望落叶归根,因而于1922年结束外埠的商业,携同家眷十余人回里,在濠头六村建筑了一幢大楼居住。该楼侧辟有花园池塘,环境优美。他自己在调颈坑修筑水塘,铺设自来水管供自用。郑氏曾以乡中家居的清闲,一心安享晚年,以免除在异国劳碌奔波之苦。   但此时之濠头乡交通不便,工农业不振,多数民众生活贫困,触动了郑泗全的情感,他于是决心联合乡中归侨、侨眷力图改变家乡面貌。首先,他带头于1923年(民国十二年)癸亥冬月,联合归侨郑灵先等人成立了濠头华侨振兴社,并购建了社址,使当地归侨侨眷有了联络场所,同商建设家乡之事。计划发动华侨和旅港澳乡亲筹集资金开设米机、织布厂、电灯厂、修筑山塘铺设自来水管供乡民用。经过一番筹划,他在二村开设了协和兴机器碾米厂,还建设了谷仓,方便了村民大众;接着,又办了一间“协和兴”电灯厂,解决部分居民的照明用电。可惜当时用电者不多,他就改作辗米之用。同时,他又联合乡中归侨郑永祥,在濠头通德里凤凰台下的郑公祠开设了一间有20多台机器的织布厂,招收乡民做工,解决了部分群众的生活问题。他还计划引长江水供应乡民饮用。   过去,濠头乡上县城石岐,交通十分不方便,运输货物要绕水道,不仅浪费时间,而且影响了当地经济的发展。郑泗全决心联合归侨侨眷,筹集资金,建筑濠头到石岐一段车路。经过大家的努力,终于把路筑成,通行汽车,使省港到石岐之货物,可用车直运抵濠头。但濠头到沙厂一短路还没筑成,郑泗全又继续发动华侨侨眷集资,准备再把该路段筑好,以实现建设家乡的愿望。 岂料当时的中山县社会黑暗,盗匪横行,一撮土匪早就觊觎郑泗全的财产。一天,郑的长子炳光从石岐回乡车至柏山途中,突被十数匪徒掳去,以此作为人质,勒索郑老先生一笔巨款。是时土匪的打劫行动,严重创伤了郑氏建设家乡积极性。待其长子被释放回来后,郑氏眼见乡间不靖,难以久居,便携眷到香港暂住,准备重返悉尼。由于郑氏居乡期间,曾在县华美银行投资有股份,及存有巨款,被有权势之人觊觎其财,不久便闻郑老先生在港被人毒毙。哀叹这位一生勤劳俭朴,热爱家乡,出钱出力为乡亲谋福利的华侨,竟遭坏人毒手,殊属可惜。然而,郑老先生当年为之规划、建设而奋斗的新濠头乡,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经过濠头乡亲的共同努力,今天正逐渐变为现实:乡里开设了印花厂、铸造厂、?厂等多间工厂,居民在多年前以普遍用上了电灯和电器设备;濠头至沙厂一段公路亦已开通,过去偏僻难行之区,今日已成为热闹之地,乡中建起了不少新楼房,环境更加优美,人们衣着光鲜,春分满面,歌声处处,一片升平景象。如郑老先生在世,看到今日之中山市建设新貌,一定笑逐颜开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