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李炳祥同志
发布时间:
2006年02月10日 来源:
中山政协 作者:王亚璋口述 李丽君执笔
[center]怀念李炳祥同志[/center]
[center]王亚璋口述 李丽君执笔[/center]
早其归侨党员干部李炳祥同志,从192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到1959年过早地去世,三十五年忠心耿耿地为人民服务的业绩,特别是在他的第二故乡菲律宾从事抗日和进步活动,以及他的许多远纪念的,曾经与他共过事的同志,的近年从菲回国探亲、旅游的老朋友,无不怀念这位被大家亲切地称作“李大哥”的归侨老党员。
[center]投身大革命的洪流[/center]
炳祥同志1905年8月1日生于菲律宾马尼拉市,原籍广东中山市南朗镇李屋边村。他的父母亲都是早年在马尼拉定居的华侨。父亲是位轮船锅炉修理技师,参加了洪门致公党,思想开明。母亲是位正直善良的农村妇女,虽是文盲,便很重视儿女的教育。炳祥四兄妹出生前,他的父母就立下“约法三章”:生男不留辫,生女不缠脚,男女都要受教育,子女长大后,她担心他们长期在菲律宾生活,会忘自己是中国人,便在1922年把炳祥和他的弟弟送回国内念书,因此,炳祥在马尼拉读了私塾和小学后,便于十七岁那年回到上海读书。后来,他的妹妹锦蓉也到上海上中学。
炳祥在上海行就读于复旦中学,后转入青年会中学。这时候,他的人生观起了变化:从有神论变为无社论,对当时现实产生不满,痛恨军阀的内战,并对自己的前途感到彷徨。1924年,他在报纸上看到列宁逝世的消息,才知道世上有布尔什维克的政党存在,这使他迫切地想了解俄国革命的情况。要这种愿望支配下,他不想在正规学校再呆下去了,就报名参加上海大学办的夏令讲习所学习社会科学,初次接触到马克思主义和共产党员。在听讲的过程中,他很注意听关于帝国主义的问题。他读了弄宁著的《帝国主义论》后,就写了一篇反帝论文,联系实际,分析当时菲律宾华侨社会的情况。这篇论文由柯柏年和武思茂同志协助完成,并投寄到马尼拉当时的国民党左派报纸——《民号报》刊登。这篇论文发表,使他更接近了中国共产党。是年秋天,他被吸收参加了社会主义青年团。他的第一件革命工作是上永安公司楼顶向南京路散发传单,声援日本纱厂工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罢工。上海杨树浦与小河渡两处的工人罢工展开后,他被派往工人住宅区在刘华领导下进行宣传活动,支持工人罢工。他回到上海大学后,领导派他去管理校内书报流通计工作。1924年冬天,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上大”办地平民夜校在同年11月改组委员会时,推选了杨之华、林钧、王杰三、李炳祥等人为委员,炳祥兼任总务主任。党组织派他和柯柏年同志一起工作。后又被派往《国民日报》,接替施复亮编辑《觉悟》副刊。
1925年春,陈独秀决定派炳祥去张家口冯玉祥的军队里担任翻译者工作。他到北京后,李大钊同志先要他留下,暂时派往苏联驻华大使馆工作。这段时间,他经常给宋庆龄女士送各种资料,做联系工作。同年,8、9月间才到张家口。1926年2月前后,中央调他到广东参加北伐的准备工作。他由广州转往汕头,归周恩来同志领导。在汕头,他短期接替傅大庆同志在国民革命第一军的翻译工作后,又被调回广州,随同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的顾问团一起北伐。之后,炳祥同志被中央派到汉口去当苏联顾问鲍罗廷的英语翻译。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炳祥同志担负着紧张、繁重的工作。他在张家口工作时患了疝气病,下腹经常疼痛,但他始终以饱满的热情带病工作。
1927年上半年,由于蒋介石的叛变,形势越来越恶化。7月15日,武汉汪精卫避开“分共会议”正式宣布反共。事前,组织上已决定让炳祥跟鲍罗廷经由蒙古撤回苏联,留在莫斯科学习。但当时我已怀孕,不能长途跋涉、骑骆驼过沙漠。后经周恩来同志的同意,允许我们到菲律宾,因为炳祥的父母和弟妹都有在那里。1927年8、9月间,炳祥同志经由香港,于当年中秋前抵达菲律宾首都马尼拉布。
[center]战斗在第二故乡[/center]
从那时起到期947年为止的整整二十年中,炳祥同志(当时名叫李永孝)一直在他的第二故乡生活和战斗。他不仅为维护华侨的权益,为动员华侨支援祖国人民的抗日事业而积极努力,而且为捍卫菲律宾人民的利益而奋斗。他生长在马尼拉,从小与当地华侨和菲律宾人民有密切的关系,会讲当地的他加禄语和英语和后经过他的努力自学,又学会了西班牙语。这些都是他在当地参加各种活动的有利条件。
到马尼拉市后第二年(1928年),我们找了几位朋友合作筹办一个夏令讲座班,准备讲授社会科学、文学、妇女等问题。虽然由于某种原因讲座没有办成,但筹办的消息传出后,即引起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CY)驻菲支部的注意。当时许立同志(化名许敬诚)是团支部负责人之一,其领导人林星秋(炳祥在上海参加一次学生会时见过他,彼此有扬了解)碰见炳祥,说他在旅菲华侨工人协会工作,要炳祥也参加。炳 祥参加后建议应与菲的工人组织建立联系。以后不久,炳 祥同志被吸收参加团的领导工作,与许立同志共事。
后来他又与当地的菲律宾总工会的秘书长和其他进步的领导人以得联系,共同商定了建立统一组织事项。就这样,菲总工会和华侨胞工人协会于是928年底召开了联席会议,发表了联合宣言,并在职929年5月1日,国际劳动节那天在马尼拉市的一家戏院行了华菲工人阶级大团结的盛大群众庆祝大会。从此,菲职工运动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这为以后华侨与菲人民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武装斗争打下坚实的基础。
1932年“一二·八”事变后,炳祥同志在马尼拉创办了一份英文日报,宣传抗日,在揭露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动员菲律宾的舆论同情中国人民的抗日斗争方面起了很好的作用。1935年,为了支援西班牙人民反对佛朗哥反革命叛乱的斗争,在菲律宾知识分子中成立了保卫民主大同盟,律师界中成立民权自由协会。华侨工会同上海的宋庆龄领导的中华民族武装自卫委员会取得联系,在菲律宾成立了该会的分会。华侨中的进步力量还同中共驻第三国际代表团在巴黎办的《救国时报》建立联系,在当地积极推销这家报纸。炳祥同志是这些进步活动的主要组织者之一。
在这段时间中,炳祥同志利用他们的社会关系,曾先后在一些公司任职。他的收入除极少部分供家用外,大部份用于支持进步活动和从事进步活动的朋友。为了节省开支,他晚上返郊外住家时,往往坚持步行不乘车,由于过度劳累,他不久就患了多种慢性病。
“七·七”抗日战争爆发后,炳祥和许立等到其他战友在发动华侨支援中国抗日救亡运动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他努力动员华侨和国际友人支持抗日进眇力量,发动爱华侨募捐支援八路军和新四军,组织华侨青年回国参加八路军和新四军。1938年1月,他和许立参加组织菲律宾华侨青年归国抗日义勇队回国,由厦门转赴闽西参加新四军二支队。同年5月,华侨几十个工会成立旅菲华侨劳工团体联合会,炳祥和许立担任该会顾问。劳联会为了提高会员的理论认识,举办了政治经济学的学习班,由炳祥同志讲解。讲课时,他善于结合当时世界经济的特点和菲律宾社会经济的有关情况,作理论联系实际的讲解,对提出高学员的认识很有帮助。每当讲课时,还有劳联会员旁听。后来,炳祥和许立同志组织了菲华劳联回国慰劳团到新四军总部慰劳抗日将士。事后,全团员都参加了新四军。皖南新四军事件消息传到马尼拉后,炳祥和许立发动侨团发出声讨磨擦分子破坏抗战,声援新四军的通电,继续募捐支援新四军。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前夕,他与许立等创办了《建国周报》,经常刊登批评反动派破坏抗战,主张坚持团结,反对分裂的文章。炳祥还推动旅菲的高级知识分子成立“中国之友社”,经常举行“中国问题”计论会,出版以英语为主的国际宣传手岫,向国际友人宣传中国抗日形势和中共抗日统一战线主张,以及八路军、新四军的抗日战绩,促进国际友人对中国抗日斗争的了解和对日本军国主义的警惕。“中国之友社”还曾组织考察团到中国武汉、徐州等地,考罕中国的抗日情况。参加考察团的有社会各界知名人士,包括一们菲律宾著名作家。炳祥同志不公是个爱国主义者,同进也是一?坚强的国际主义战士。
1941年底日军侵入菲律宾后,炳祥同志带着毛泽东的《论持久战》等书进入农村游击区。他和许立同志积极发动华侨与当地人民共同进行武装斗争、并参加领导这个抗日队伍辗转战斗,给予敌人以重大打击。此期间,他虽经几次被日军扣留,但每次都有机智地逃脱了。1943年3月,日军向中吕宋展开全面清剿,炳祥同志被捕后,遭受了日军的严弄拷打。日本兵把他吊起来,用粗皮带的铜头打他的脸,致使他的右眼边留下了一道伤痕。在被捕期间,他始终坚持革命气节,不暴露自己的身份。日本兵还准备给他灌辣椒水,但听说游击队来了,就赶快逃跑,炳祥才摆脱了敌人这一毒手。他在朋友家养好伤后,又通过可靠办法找到战友,继续参加战斗。
1945年1月,美军在菲律宾重新登陆,华侨抗日游击支队(简称华支)和菲律宾抗日游击进入马尼拉城。炳祥同志这时以“华支”总部总联络员名义,对美军、菲政府及华侨各界进行联络工作。由于他态度稳健持重,美军马尼拉城防司令,十一空运师长、师部人员和各营,以麦克阿瑟司令部里接触过他的人员无不对他有好感,通过他的联络工作,使“华支”在美军人城后仍保持有武装的合法地位,尔后配合美军11空运师,派6个大队(包括抗日锄奸义勇队)开赴南吕宋共同向山地搜索,肃清日寇残敌,胜利完成任务,光复初期,“华支”向美联社城防司令提供了日军数量和部?地点的准确情报,还接收了两座保存完好的各种炮弹军火军库,并把37名日军俘虏转 交给美军,另外还举办了华桥难民收容所,收容了5000多名难桥和部分菲律宾难民,当南、北吕宋残敌肃清后,美军要求配合作战的游击队在离开前都有要把武器交还他们时,唯独“华支”例外被允许全部人员携带武器,告别配合的美军开到墨菲兵营集中,这在当时是对“华支”特殊的尊重对待,菲临时政府内政部还规定华侨商店开业,须经过“华支”开具在沦陷期间无“资敌”行动的证明,才准营业。上述所有工作都和炳祥的刻苦策划与应对得当分不开的。炳祥同志为了进毛对外联络工作,和“华支”总队长在后方活的时间较多。但他没有忘记把各种交涉情况和主要在前线掌握队伍作战的政治委员及时通报,因而使对外交涉和“华支”内部部署活动紧密配合。1945年,日本投降后,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到菲访问。炳祥拜访他。向他介绍华侨抗日游击支队的情况。早在1940年,斯诺和路易。艾黎(新西兰作家去菲募捐搞“工合”时,他已就认识了,当时,炳祥和许立负责接待他们。
日本投降以后,蒋介石在国内积极准备内战,国内政治形势的变化立即反映到菲宾华侨社会,美军中的一部分人在马尼拉组织了“中国问题”的辩论会,由国民党的华支双方代表参加。炳祥同志积级参加了这些辩论,他自己准备提纲并用英语发言,揭露了国民党挑动内战的阴谋,他的发言犀利尖锐,在各次辩论中都赢得热烈的掌声,把对手驳得哑口无言,在美军中争取了许多朋友。美军借用马尼拉WVTM电台广播双方的辩论,使菲律宾全岛都有收听到。在此期间,他参加主持进步的《华侨导报》周报改为日报的筹备工作,还负责印刷馆,并把每天收听到延安的英语广播,编译向报纸提供消息来源。他的公开进步活动引起国民党驻菲特务的注意。1946年9月,他终于遭到当地情报部门的传讯。同年10月,他从菲律宾转移到香港后,在华南分局的领下,继续从事海外华侨工作。1949年3月,根据中共中央的指示,炳祥同志从香港转往解放区,后到北京中南海。同年夏天,他被调动去协李立三同志筹备召开亚澳工会代表大会。接着,在亚澳妇女代表大会的秘书处工作。1950年,他在中央机关做外事情工作,直到1957年。由于过去紧张的工作和艰苦的环境,炳祥同志身患多种疾病。1957年秋,他的风湿性心脏病发作,成了半身不遂的病人。经过一年多的治疗无效,终于在1959年6月12日过过早地离开人世,享年才54 岁。
[center]忠贞不渝[/center]
炳祥同志虽然生长在海外,但对祖国始终怀着一颗炽热的赤子之心,特别是他于1924年19岁时在上海入党以后,三十五年如一日,坚持革命理想,对党电贞不渝,忠心耿耿为祖国的解放和建设努力不懈地工作。他还带动家人,两个妹妹和两个女儿都很早参加革命。直到他病重住院之时,仍然十分关心党的事业。当他病重等待救护车来接往医院时还说“麻烦了,看样子我不能工作了。“在住院期间,他说话虽然很困难,但每次见到探望他的同志都询问有关工作情况并表示希望早日病愈出院回单位工作。
炳祥同志作风艰苦朴素,光明磊落,一贯服从领导,不计较个人得失,不求名位,从来反对在别人面前表功。他认为努力做好每件工作,是共产党员应有的品德。他不仅在顺利的环境中积极工作,也善于在困难的逆境中坚忍不拔的战斗。他为了更好地为人民服务,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一贯努里学习马列主义理论,严肃对待自己的缺点和错误,不断地为克服自己的缺点错误而认真进行自我斗争。
炳祥同志善于交朋友,团结同志,对战友亲切,诚恳坦白,关怀备至,有一段时间,在菲岛的许多战友处境困难,经济拮据。炳祥在一家外国轮船公司当代理商,每月仅收入1000比索(500美金),他除留下200比索供家用外,其余的全用于帮助失业或困难战友。在环境恶劣时,他对战友们表现出真挚的情谊,记的太平洋战争爆发不久,一次日机正对马尼拉狂轰滥炸,他接到通知,一为战友家属从香港抵达马尼拉要派人去接船。他为战友,竟一个人冒着生命危险到码头把她安全接回来,这使许多同志都十分感动。因为他象兄长关怀弟妹那样关心战友,所以大家都称他为“李大哥”。在他逝世后,一位曾在北京跟他工作过的司机同志特地从四川拍来电报,一顶要单独给李老送花圈,以表示他本人的最后敬意。
炳祥同志在为中国人民解放和共产主义奋斗的三十五年中,无论是在国内参加我党的早期斗争,还是在他的第二故乡菲律宾从事进步活动和抗日斗争,以及全国解放后,在国内担负各项工作,始终保持了旺盛的革命斗志和我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他的战斗一生闪耀着不灭的光。他去世29年后。菲律宾退伍人总会于1988年夏授给他“立奖状”和,以表彰他在菲律宾抗日冠的战斗中所作出的贡献。
这篇文章得以写成,除我们了解的情况外,特别要感谢炳祥同志的一些老战友提供的宝贵材料。
(附注:王亚璋为李炳祥同志的夫人,逝江定海人,1902年生,1925年在上海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4月当选为中共“五大”候补中央委员,1990年4月病故前为中共中央联落部离休干部。李丽君为李炳祥的长女,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离休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