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正文

杨仙逸评传

发布时间: 2006年02月10日   来源: 中山政协   作者:黄汉纲  
[center]杨仙逸评传[/center] [center]黄汉纲[/center]   中国民主革命时期的革命军将领杨仙逸,辅助孙中山先生创建飞机队,功勋卓著,被誉为中国空军之父。其人其事,是中国革命史上光辉的一页。 [center](一)[/center]   杨仙逸,字学华,号铁庵,祖籍广东省香山县(今中山市)北台乡。1891年9月6日出生于太平洋夏威夷。父名杨著昆,为美国夏威夷檀香山富商,经营粮食生产、销售及房地产业,曾先后多次捐献巨款支持孙中山先生领导的民主革命运动。   杨仙逸童年时居家乡,即热心公益事业。其时乡人组织红十字会,为施医赠药之所。乡人知其热心公益事业,特破例举之为理财员。当会中经费出现拮据杨仙逸尽出所有垫支,不足时又请命慈母捐助,乡中施之善举,赖以维持来坠。遇有乡中闾里教育,修路整桥诸善举,杨仙逸无不禀请高堂,慨捐巨款。其热爱乡土,造福桑梓之行谊,为乡人所津津乐道。稍长,随父旅居檀香山,以父为孙中山先生挚友,孙中同先生在檀香山从事革命活动,常驻节其家,故得与孙中山先生过从,少时即受到孙中山先生革命思想的熏陶。   1903年12月25日,孙中山先生在檀香山荷梯里街戏院向华侨演讲,宣传革命,指出只有实行民主革命,推翻清政府,才能挽救中国。时杨仙逸才十二岁(虚龄),亦在座听讲。孙中山先生充满激情的演说,在这位热爱祖国的华侨儿童的心中,点燃起为中国民主革命而战斗的火焰。1909年,年仅十八岁的杨仙逸,已先后毕业于檀香山意贺兰学校及夏威夷大学预科。青年时期的杨仙逸,不但在校学习成绩优良,而且是一位出色的运动员,特别是射击运动,更是弹无虚发,冠绝同俦,曾获得美国政府颁给一等射击奖章。其时檀香山地主政府组建自治军团,杨仙逸以精娴射击被推选为团长,为维持地主消费品安效力。   1910年4月4日,孙中山先生再次赴檀香山向华侨发表革命演说,提出把檀香山兴中会改组为檀香山同盟会,并号召檀香山香山华侨踊跃参加。杨仙逸又一次聆听了孙中山先生鼓吹革命的激情演说。在孙中山先生的影响下,他毅然加入同盟会,决心追随孙中山先生,从事革命活动。参加同盟会后的杨仙逸,感到要革命救国,必须建立一支现代化的革命武装部队,乃赴美国加里福尼亚州,考入哈厘大学机械系,学习机械及兵器制造技术。   辛亥革命后,袁世凯在帝国主义的支持下,窃取了辛亥革命果实,疯狂镇压革命人民。孙中山先生被迫于1913年9月转移到日本,开展讨袁斗争。为了增强讨袁实力,孙中山先生号召华侨子弟学习航空,以便建立飞机队。杨仙逸响应孙中山先生的号召,考入美国纽约迦弥斯(Custiss)航空学校,学习飞行。经两年多的勤奋学习,尽得水、陆飞机的驾驶及构造奥秘,毕业考试成绩优良,并领得国际飞行家联合组织美国飞行俱乐部(Federation Aeronautique lnternational Aero Club of America)于1916年11月29日所发给的第62号驾驶员执照。 [center](二)[/center]   1916年6月6日,袁世凯在全国人民的声讨中倒台后死掉,但中国仍为各派军阀割据,中国人民仍然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孙中山先生从日本回到上海,筹划救国大计。杨仙逸乃于1917年初归国,赴上海辅助孙中山先生开展救国活动,参赞革命方略。其时孙中山先生正在计划建立革命武装力量,进而开辟革命根据地。为了实现孙中山先生建立革命武装力量的计划,杨仙逸再赴美国,与蔡司度、陈应权、高廷槐、周璜、陈树苹等华侨飞行家及工商业家,共同创办图强飞机有限公司,为革命制造飞机及培训飞行、航空工程技术人员。公司于1918年成立,公司章程明确规定:“以展布航空事业,图强中国为本旨”,只招中国人入股,公司暂设美国旧金山士丹顿街856号,将来迁设国内。公司属下设有飞行的航空工程训练部门,人国早期飞行人员黄秉、聂开一、杨官宇、林伟成、胡锦雅、李逢煊等,均曾在那里学习飞行;还有黄璇、邓亮等曾在那里学习航空机械工程。   1917年9月2日,孙中山先生为了扫除军阀,挽救共和国,接受海军拥戴,离开上海到达广州,就任军政府陆海军大元帅。1918年初,孙中山先生组成援闽粤军,开赴福建,讨伐盘据福建的北洋系军阀、福建督军李厚基,以肥击北洋系军阀头子段祺瑞把持的北京政府进军川、湘、粤三省的军事行动。1918年5月21日,孙中山被盘据广东的桂系军阀莫荣新等排挤,辞去军政府陆海军大元帅职务,离开广州赴上海。军政府被主度总裁岑春煊,及拥有军事实力的广东督军莫荣新等桂系军阀把持,但孙中山先生组建军的援闽粤军仍然拥护孙中山先生,继续向福建挺进,经过九个多月的苦战,攻克了福建的诏安、云霄、东山、漳浦、海澄、龙岩、永安及漳州以南地区。与援闽粤军在福建纵横转战的同时,中国北方政局发生了变化。北洋系军阀的直、皖两派互争雄长,发生内哄。吴佩孚从湖南撤兵北上,推倒段祺瑞内阁,拥徐世昌出任总统,形成了岑春煊、徐世昌分掌南、北政府局面。由于当时孙中山先生还未建立起足够强大的革命武装力量,不得不利用军阀这间的矛盾来壮大自己,减少阻力。南岑、北徐的政治局面,是在南倒孙中山先生、北倒段祺瑞的政治阴谋下实现的。这样,就使孙中山先生的段祺瑞双方的利害暂时一致。虽然在政治上不说,孙中山先生的段祺瑞并无一致的目标,但在当时的情况下,他们都需要反对南方的政客军阀岑春煊、莫荣新,和北方的政客军阀徐世昌、吴佩孚边些暂时一致的利害产生了孙(中山)、段(祺瑞)的联合。福建督军李厚基是段祺瑞的嫡系,因此,孙、段联合也促使了援闽粤军与福建督军李厚基的休战与议和,订立了以援闽粤军将来回师广东,把福建地盘交还李厚基为议和条件,换得李厚基方面给矛补充了大量子弹。   为了增强援闽粤军回师广东,驱除岑春煊、莫荣新等桂系政客军阀的战斗力,孙中山先生于1919年初召杨仙逸回国。1919年4月,杨仙逸到福建漳州,协助援意闽粤军总司令陈炯明组建飞机队,间常往来于漳州与上海之间,为援闽粤军飞机队罗致飞行员及置办飞机、炸弹、枪炮等军令及意图。   杨仙逸在福建援闽粤军编组飞机队期间,由于援闽粤军已经与福建督军李厚基达成和议,李厚基还承诺监视和禁阻驻防福建长泰地区、受桂系军阀莫荣新命令,禁阻援闽粤军回师广东的师长陈肇英所部。李厚基因此成为援闽粤军的暂时合作者,彼此得以互相接触。李厚基素知杨仙逸精娴航空学识及飞行技术,密令福建马尾海军船政局局长陈兆锵重金厚礼特聘为该局飞机工程处试制成飞机一架,乏人试飞。由于新制飞机试飞,为的是要在试飞中检验飞机的性能、安全程度的发现飞机在设计、制造上的缺陷,并据发改进;更因为试飞有事前无法预知的风险,倘有意外,试飞员须要凭借自己的飞行技术脱险;因此,试飞员不但需要有丰富的飞机工程学识,而且要有特别高超的飞行技术。由于人材难得,该处意欲向国外求聘。杨仙逸以此举显见中国无人,有损我国声誉,因征得孙中山先生同意,为之试飞,发现飞机构造未得其法,机力不足,飞高不及千尺,传动亦欠灵活,乃地教以改进之方。福建马尾海军船政局飞机工程处据以改良,制成甲一号飞机一架,复经杨仙逸于1920年2月再次为之试飞,证明飞机性能极为良好。可见杨仙逸不但是精娴飞机驾驶的飞行员,而且是擅长飞机制造的航空工程专家。 [center](三)[/center]   1920年春末,孙中山先生命令在福建整训的援闽粤军回师广东,驱逐盘据广东的桂系政客军阀岑春煊、莫荣新。援闽粤军飞机队支援地面部队作战,沿途轰炸据守淡水、平潭、马鞍山、虎门等地敌军,掩护地面部队向广州推进。当援闽粤军控制虎门后,杨仙逸亲临虎门,驾驶在澳门购买的水上飞机,从虎门河面起飞,空袭莫荣新的最高军事指挥机关——设在广州市越秀山南麓的广东督军公署,把正在署内开军事会议的莫荣新及其高级幕僚郭椿森、杨永泰、李根源等炸得四散逃命,摇撼了莫荣新的作战指挥系统。援闽粤军由于有飞机协同作战,战斗进行很顺利,至1920年10月,把岑春煊、莫容新及其部队驱逐出广东。   陈炯明以杨仙逸功勋卓著,欲委任其为粤军飞机队总指挥。杨仙逸推辞不就,重回孙中山先生身边,参赞戎机。   援闽粤军回师广东,驱除岑春煊、莫荣新之役,民主革命家朱执信在虎门劝降桂系守军,不幸遇袭牺牲。驱除岑春煊、莫荣新后,将其灵柩运返广州。当时殓具草草,灵柩到广州市大沙头,时朱夫人及年幼子女远居上海,不克来广州奔丧,由在广州在同志为之重务衣衿棺?。时尸体已腐,人皆辟易,杨仙逸独躬亲视含殓。时人赞誉其不但律已以严,待人以宽,作事以诚,而且处友以信,情谊笃挚,为他人所难及。   驱除岑春煊、莫荣新后,孙中山先生于1920年11月28日从上海回到广州,1921年5月5日就任非常大总统,任命杨仙逸为总统府侍从武宫,委以筹划发展航空事业全权,并题赠“志在冲天”横披一幅,以表彰的鼓舞其坚忍不拔地致力扩充飞机队,发展祖国航空事业的功绩和毅力。   杨仙逸受命筹划发展航空事业后,在华侨及国内人员中,精心挑选了黄秉衡、聂开一、杨官宇、黄璇、邓亮等一批青年,亲自带往美国,学习飞行或航空工程,并沿途考察各地航空事业和向华侨募捐购买飞机,为回国建立飞机队创造技术及物质基础。经杨仙逸挑选赴美国学习飞行或航空工程的人员,学成归国后,不少人锻炼成为我国早期飞机队指挥员或航空工程技术人员,“广东早期航空人员之盛,多半由其手造”。   在向华侨募捐购买飞机上,杨仙逸首先向自己的父亲杨著昆劝募,其父深明大义慨然独捐飞机四架。特别令人感动的是,杨仙逸的年届古稀的祖母萧太夫人,不但鼓励自己的儿子竭力输将,助成孙中山先生建立飞机队的业绩,还鼓励她的孙子杨仙逸“尽义务于国家”。其老少祖孙三代同时竭力效忠革命,时人著为美谈。   杨仙逸赴美国培训航空人员及向华侨募款购买飞机后,孙中山先生在广州挥军北伐,北伐军取道韶关向江西挺进。1922年6月16日,陈炯明叛变,炮嗓总统府。孙中山先生从总统府转移到广州河面的永丰号军舰上,指挥反击叛军,不胜,于同年8月9日离开广州赴上海。北伐军失去后方,腹背受敌,随同北伐军作战的飞机,因汽油用馨,无法补充,不能行动,迫得在广东始兴的多塘铺飞机场将飞机自行焚毁,以免资敌。在广州的飞机被陈炯明强行接收。经多年苦心经营建立起来的飞机队损失殆尽。为了重建飞机队,孙中山先生于1922年12月6日,在上海任命正在美国培训航空人员和募款购买飞机的杨仙逸为航空局长,委以重建飞机队重任。   这时,杨仙逸已经在美国培训和罗致了一批飞行及航空工程技术人员,还用华侨捐款购买了珍尼(Jenny)式飞机十架,装箱存放在美国奥克兰市诺福尔(Norforcoiry)飞机场,待运回国。事为北京北洋军阀政府侦悉,以重金贿赂外人放火破坏,焚毁飞机六架。北洋军阀的破坏罪行,更激发了杨仙逸领导的飞行及航空工程技术人员归国扫除军阀的斗志。由于陈炯明叛变,孙中山先生离开广州,国内根据地丧失,杨仙逸等被迫滞留美国,但是他们不是消极地坐等回国机会,而是在美国的旧金山、檀香山等地,通过举办飞行特技表演不筹款和宣传孙中山先生的革命主张,鼓励华侨捐款购机救国。旅美华侨在杨仙逸领导的留美飞行人员有特技飞行表演的宣传鼓舞下,继续慷慨解囊,又购买了珍尼式飞机六架,补回了被北洋军阀破坏的捐失。 [center] (四)[/center]   杨仙逸知道,在建立一支有战斗力的飞机队,不能单靠购买飞机,还必须建立飞机制造工业,自己生产飞机,故于购买飞机的同时,还购买了一批制造飞机的器材,聘请了两位美国籍航空工程技术人员——工程师柯伟劳(Colwell)木工技师卫劳特(Wild),计划回国设厂制造飞机。   1922年12月,孙中山先生联合云南、广西的部分军事力量,经过一个多月的战斗,把陈炯明驱逐出广州。1923年2月,孙中山先生重回广州,以陆海军大元帅名义统率军政,领导革命。杨仙逸遂于1923年3月29日向孙中山先生呈报航空局慨况及迫切需要设立工场院制造飞机的报告,终于解决了制造飞机的场地。随后,杨仙逸即在航空局下设立工务课(实即飞机工厂),以周宝衡为课长,陈秀为工务主任,连同在美国聘请来的柯伟劳工程师、卫劳特木工技师及在澳门、广州等地招聘的张文权、梁庆栓、邝景祥、福振、杨标等十多人一起,从5月开始,在“红屋”(因该屋墙全有红砖砌筑,故名。现仍然幸存于广州市沿江东路421号内)制造飞机。制造飞机工作在杨仙逸的直接指导下进行,孙中山先生也经常到“红屋”视察、慰问,鼓舞员工们克服困难,早日把飞机制造出来。经过全体员工两个多月的努力,到7月制成乐士文第1号飞机一架。这是在孙中山先生直接关心和领导下在我国国内制造的第一架革命军用飞机。   这架飞机的构架主要是木质结构和负铜管焊接混合制成,动力机是美国制造的寇蒂斯OX5——110马力V形八气缸液冷内燃机,双翼、双座,装有炸弹架,能携50磅炸弹四枚,可作侦察、轰炸、训练等多种用途。兹根据目前搜集到有关乐士文第1号飞机的照片、文献及曾经参加制造人员的回忆,测定其技术数据如下: 机长 6.4米 机高 2.78米(停机时) 机重 730米 翼弦长 1.35米 翼展 10.16米 弦展比 7.4 翼面积 26.25平方米 机翼安装角 约2° 机翼上反角 0° 螺旋桨直径 2.60米 最大速度 120公里/小时   一些近来出版的书刊(如1986年出版的。《孙中山全集》第七卷内的乐士文1号飞机照片说明),把乐士文1号飞杨说成是我国装配的飞机,这是不确切的。从乐士文1号飞杨的结构及造型来看,它的设计虽然参考过“珍尼”式飞机,但不是简单地用购进的零件加以装配而成,而是在设计、制造上吸取了多种飞机的特点。如它的垂直尾翼与英国的“爱弗罗——504”(AVRO——504)教练机、“索普威斯——骆驼”(Sopwith——Camel)战斗机和德国的“福克——DR——1”(Fokker DR.1)战斗机大致相同,是吸取了三者特点的混合体。又如它的翼间支架,为了减轻重量,均采用金属片弯曲成空心焊接而成。这在当时来说是一种创新的先进工艺。可见乐士文1号飞机在设计制造上,既有因袭继承,又有发明创新,是我国飞机制造史上的一座里程碑。   飞机制成后,以杨仙逸为首的飞机制造人员,联合请求以孙夫人宁庆龄之西名Rosamonde译成“乐士文”,为这架飞机的名字,孙中山先生同意了这个请求。   飞机制成正式试飞之前,先由黄光锐、杨官宇、周宝衡等飞行员进行过多次试飞的修改,认为全部合格后,才于同年7月正式试飞。正式试飞在广州市大沙头飞机场举行,孙中山先生和夫人宁庆龄亲临参加命名及试飞典礼,由黄光锐驾驶,乘载孙夫人宁庆龄在广州上空飞了一匝,并拍照留念。正式试飞后,这架飞机即拨归飞机队服役,曾参加过攻击盘据惠州的陈炯明系军阀机坤如的战斗。 [center](五)[/center]   担任航空局长的杨仙逸,除掌握飞机队的全面情况,指挥战斗及直接领导制造飞机外,倘遇军情紧急,也常常亲扑克驾驶飞机,为孙中山先生传递紧急军令,和直接参加战斗。如1923年4月,孙中山先生的部将沈鸿英接受北洋军阀吴佩孚指使,突然叛变,向广州发动进攻,前锋窜至广州近郊的白云山一带。为了遏制叛军的攻势,杨仙逸亲自驾驶飞机,轰炸、扫射叛军。   杨仙逸也十分注意对部下灌输孙中山先生的《军人精神教育》,以培养的提高其不屈不挠的坚韧点战斗精神。1923年6月,孙中山先生亲率大军,东征盘据惠州的陈炯明系军阀杨坤如。杨仙逸亲率飞杨队参加战斗,反复轰炸惠州及其外围之敌,有力地支援了地面部队的战斗。其中8月15日的一次对惠州敌军的空袭中,杨仙逸所部的飞机一架,由飞行员周宝衡驾驶,因欲提高轰炸命中率,飞行过低,致被地面炮火击中。飞行员周宝衡临危不乱,将携带的四枚炸弹分别投掷于预定目标后,即速滑行脱离敌人阵地上空,迫降于两军之间的河面,虽在敌军炮火密集射击之下,仍然不屈不挠,离开飞机抽已方阵地泅渡,卒在已方小艇的救应下返回阵地。周宝衡在战斗中勇敢沉着、坚韧奋战的精神,无疑是与杨仙逸平时注意以孙中山先生的《军人精神教育》对部下进行教育有关。   由于杨坤如叛军凭借坚厚的惠州城垣进行顽抗,轻型炸弹难收攻坚实效,杨仙逸决定利用水雷改装为重型炸弹,以便从空中摧毁惠州城垣,为攻城地面部队开辟攻城通道,不幸于1923年9月20日,在距惠州前线不远的梅湖河面工程船上,指导改装水雷为炸弹时,失事爆炸牺牲,时年三十二岁。 [center](六)[/center]   孙中山先生以杨仙逸追随革命多年,在创建和指挥飞机队上有特殊建军树,战绩彪炳,特以大元帅名义追赠为陆军中将(当时空军未建立为独立军种,无空军中将军衔),定其牺牲之日9月20日为航空节(抗日战争爆发后,为纪念1937年8月14日我国空军大败日寇空军,改以“八、一四”为航空节),并为之营葬于广州市黄花岗的三望岗。1927年1月,国共合作期间的广东省政府重建杨仙逸墓,墓的正面嵌有孙中山先生手书的“杨仙逸先生墓”石刻,墓表刻其生平事略,由墓道石级至墓台之间有一座拱额的墓门,上置一正地昂首起飞的飞机模型作装饰,象征杨仙逸一生热爱祖国,“志在冲天”的伟大志向。后因墓地被征用,迁葬于广从公路侧之贤庄附近土名大蜗岗的山麓,1981年再迁于广州市黄花岗七十二烈士陵园内,并按原貌重建,定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供人瞻仰。   至于杨仙逸遗体,早于1927年1月广东省政府为其重建墓园时,由杨仙逸家乡的父老们取出,埋葬于杨仙逸故乡中山县(今中山市)亨尾新村蟛蜞山。笔者于1981年将杨仙逸墓自大蜗岗迁往黄花岗七十二烈士陵园时,发现墓内并无杨仙逸遗体。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航空工业部于1984年制作了乐士文1号飞机模型四架,除一架自存外,其他三架分别赠给北京宋庆龄故居纪念馆、广州博物馆、中山市仙逸中学展出,以为纪念。广东航空联谊会也于1985年制作了乐士文1号飞机模型一架,赠给美国西雅图航空博物馆展出,供中外人士参观。 [center](七)[/center]   自1911—1923年间,孙中山先生曾5次组织飞机队:一为1911—1912年参加辛亥革命的飞机队;二国1914年委托美洲救国社培训飞行员;三为1914年委任谭根组织中华革命党飞机队;四为1916年的山东中华革命军飞机团;五为1919年委任杨仙逸组织援闽粤军飞机队及其后升任为航空局长。第一、二、三、四次,或以技术欠精,或以组织不善,或以服务来忠,或成立不久即行结束,均未能施诸实用。而委派杨仙逸从1919年组织飞机队起,到后来担任航空局长的数年间,由于杨仙逸足以服人的革命品德,精湛的航空技术知识,和华侨对他的积极支持,使其所组建的飞机队,不但扬威战场,战绩赫赫,而且不断发展。中国民主革命空军的成长壮大,实奠于此,尊之为中国民主革命的空军之父,是并来过誉的。   其次,杨仙逸组建飞机队的成功,固然与孙中山先生的领导分来开,同时也是由于杨仙逸是航空方面的专家、里手,又善于培养、使用人材有莫大关系。杨仙逸从事革命航空事业的成功历史,说明了“人材是事业的根本”。这一历史启示,对今天的“四化”建设是有启迪意义的。 (原稿有注释,要刊略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