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军摄影师刘锦涛
发布时间:
2006年02月22日 来源:
中山政协
刘锦涛,又名刘绍,1903年8月12日出生于美国内华达州,现居美国。祖籍香山(中山)县?角云汉酝。祖父刘进厚迁居斗门乾务乡东务村。父亲说官隐,19岁往美谋生。母亲张玉琼,在美国出生。生父赵荣举,是台山县旅美华侨。因刘官隐无子女,赵便把只有十六个月大的锦涛,送与刘为锦涛七岁时由外祖母苏氏带回广州抚养。1911年—1917年在广州岭南大学附小读书,又在澳门读了二年中学,后到三水芦苞水闸工程处当测量和机械见习生,和在广州电灯局、香港船坞做机械工。
1924年刘锦涛以应招演员身份,先后进入广州钻石和百粤电影公司,担任电器和制作器材的管理。但他对拍摄工作有浓厚的兴趣。由于与摄影师彭延年同是归侨,感情较深,得到彭的帮助指导而转学电影冲洗、印晒、剪接工作,不到两年就能独立摄制影片,为关山月拍摄了一部广州公社大革命的纪录片。这些都为他以后在空军担负空中摄影打下了技术基础。
1928年刘锦涛应邀请前往广东航空处修理空中摄影机,巧遇中山老乡刘植炎,谈及航空处急需培养空中摄影技术人面。而刘锦涛既有摄影基础知识又对空中摄影工作有浓厚兴趣,于是两人一谈就妥。是年7月由刘植炎介绍到广东航空学校参加三期乙班学习空中摄影和飞行驾驶技术。结业后,他先后担任广东空军摄影员、飞行员、飞行教官和空中摄影所主任。1930年5月,刘锦涛随杨官宇到南京中央航空署第四队任空中摄影师和观察觉员、飞行员。这时,正是蒋介石与冯玉祥、阎锡山两军大战,刘锦涛乘飞机把蒋冯两军对峙的绵亘数百里的陇海线战壕拍下,制成了一幅实际的军用镶嵌
照片图,显示出蒋军的战壕犹如羊肠小道,而冯军的战壕犹如能走汽车的坦途,相形之下,使蒋介石和他的德国顾问看了大吃一惊,因而引起了蒋介厂对空军摄影工作的重视,下令拨出特别经费给刘锦涛从事研究和进行空中拍摄工作。
1931年由于张惠长随同孙科南下反蒋,不入,杨官宇、刘锦涛也同到广东空军。刘锦涛从事空中摄影的同时主要从事广东空军的飞行教官工作,至1935年6月。其中于1933年受广东空军司令黄光锐委派往英国皇家空军空中摄影学校深造半年,返国后任空中照相测理所所长兼航样空中摄影教官。
1936年7月黄光锐等率广东空军北飞投蒋,而余汉谋又率领第一军投蒋,陈济棠急呆了,当时刘锦涛没有参加北飞,留在广东空军,陈济棠特派刘锦涛驾机载警卫旅旅长陈汉光往赣南与余汉谋谈判,企图说服余不要投蒋,但余汉谋不听,谈判失败。刘锦涛便不载搭陈汉光飞回广州,于7月17日刘由赣南直接飞往江西吉安机场,加油后转飞南昌投效蒋介石抗日。以后,刘锦涛就留在南京空军任南京中央航委会摄影科少校科长,后到了成都,1936年9月—1944年任南京航委会空中照相器材保管修理所中校所长。后调到美国十四航空队摄影情报训门工作,1945年返回航委参谋处任航空摄影情报组组长,南京空军总司令训第二署照相情报上校处长,1948年转到中央航空公司任摄影股股长。从1936年秋到1948年这段期间,刘锦涛摄制空军情报照片共七十多份,其中有淮海山区地带交通道路图,和美国一个空军中校合作摄制的新疆省航行地图。1949年4月后,他转任中国资源委员会海南铁砂矿局八所矿桥修理工程师兼技术处处长。
解放后,刘锦涛住在广州,从事摄影器材和光学仪器修造工作,开办了流涛光学仪器厂任经理兼技师。公私合营高潮时并入广州光学仪器厂担任技术室主任,至1963年退休。1980年他任广州市越秀区政协委员,自此以后,他热心文史工作,先后撰写《回忆广东空军》、《广州早期电影制片业》、《侨美的前广东空军人员记述参加抗战的二、三事》《加侨飞行员马俭进回国抗日记》、《邑人苏纵山事略》、《三水芒苞水闸建造经过》多篇文稿,为研究中国会事业和广东电影事业提供珍贵资料。
刘锦涛对航空同仁有深厚的感情,早在六十年代,他就向省市有关部门提出建议,为抗日战争中牺牲的广东空军将士建立纪念碑,让后人瞻仰。八十年代初,他移居美国虽过着舒适安逸的晚年生活,但没有忘记对先烈的怀念,从1977年到1987年他不辞劳苦,频频为往于中美两国之间寻亲觅友,查阅右史档案,广集资料,核对史实,整理出一份原空军阵亡将士和殉职人员的名单和事迹,计250名。是刘锦涛十
多年来的心血结晶。他感慨地说:“广东是中国航空事业的先驱,在孙中山先生‘航空救国’思想影响下创立的广东空军,在东征、北伐特别是抗日救国战中屡立战功。我已到垂暮之年,别无所求,只希望能使先烈们的英名永伟年世”!。刘锦涛对广东空军和空军战友的感情可谓真挚深厚。
刘锦涛关怀乡梓,热心家乡的文化教育事业,1985年他向斗门县教育局和家乡中学赠送了一批图书、杂志。1986年孙中山先生诞生120周年时,他专程返广州参加纪念活动。随后还到中山翠亨村孙中山故居、中山纪念中学、石岐中山纪念堂瞻仰和参观,受到中山市领导人的接见。
1987年7月17日刘锦涛应邀参加广东省航空纪念碑奠基典礼后,又一次带着儿子、女儿回乡,把带回的两台英文打字机分别赠送给斗门县一中和乾务中学。
1980年以来,刘锦涛先后三次返回故乡拍摄幻灯片,自编解说词,带到美国放映给旅美乡亲观看,使他们看到家乡的巨大变化,极受欢迎。刘锦涛不遗余力宣传家乡的成就,是难能可贵的。
1989年3月15日,刘锦涛再次从美国回到祖国参加广东空军纪念碑树碑一周年纪念活动,对航空同仁寄以深情的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