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发布时间:
2006年02月22日 来源:
中山政协
我国航空事业在辛亥革命初期已有了开端,到1913年北洋军阀创办了我国最早的南苑航空学校,1914年制造出第一架飞机,1918年筹办了第一个飞机制造厂,比广东的航空事业开创还早一些。可是,广东开创的航空事业与北洋军阀,在目的和性质上有根本区别。显而易见,广东的航空事业是孙中山为夺取、巩固、保卫和建设民主革命政权,打击南北军阀的反革命活动而倡导、创建和发展起来的它是民主革命事业的重要组成部份。
孙中山创建的广东航空基业,其特点是在国外宣传“航空救国”思想的基础上,创办航空学校,发动和组织华侨青年学习航空技术,造就了一批满腔热情献身祖国航空事业的人材。
而香山籍(包括现属中山市、珠海市和斗门县)的华侨青年尤为突出,他们响应孙中山“航空救国”的号召,在日本、在美国、在加拿大苦学航空技术本领,学成返国后成为广东航空事业的领导者、组织者和骨干。他们当中有的担任过航空队队长、航空学校校长、航空处处长、航空局局长、飞机制造厂厂长和空军司令员,不少人任飞行教官;还有的曾任南京军政部航空署署长、南京中央航委会主任、南京中央航空学校校长、教育长、飞机制造厂厂长、空军大队队长等。晋升至中将衔的有杨仙逸、张惠长、陈庆云、刘炯光四人。
香山籍空军人员在“二次革命”、“护法运动”和北伐战争;1918年参加援闽战争,培训福建飞行员;1920年9月轰炸广州观音山岑春煊、莫荣新的督军署,逼使桂系军阀逃出广州;1923年11月东征陈炯明,西驱沈鸿英,保卫广州转危为安;1923年11月镇压滇桂军杨希闵、刘震寰的叛乱;1925年11月反击邓本殷进犯江门、广州;1926年北伐飞机在汀泗桥、南昌、龙潭、武昌等战役中;以及1929年5月阻止海军第四舰队内乱等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香山籍航空前辈,为了呼唤全国人民重视航空事业,实现孙中山“航空救国”的主张,张惠长、陈庆云、杨官宇等组织过全国飞行活动。在当时物质技术条件较差,导航设备缺乏的情况下,英勇地完成全国飞行任务,是极其难能可贵的。
香山籍华侨是有着强烈爱国主义精神的。他们在中国军阀混战,蒋介石发动“剿共”内战,日本帝国主义乘机入侵我国,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存亡的重要关头,西南空军总司令张惠长带领全体空军官兵发表“团结御侮,反对内战”的通电,在全国得到广泛响应,在“一二八”淞沪战役中,张惠长派出混合机队飞到杭州,支援十九战乱军对日作战;1932年冬杨官宇、间植炎、吴势带领空军一百多名员工前往福建,协助十九路军组建航空队。抗晶战争全面爆发后,中国空军处于敌强我弱情况下,仍然勇战长空。香山籍的空军人员在八、一四”空战、淞沪会战,炸浏河敌舰、水冶之役、晋北空战、太原空战、归德战役、衡阳战役、广州南雄战役、武汉战役、奇袭台湾敌机场、轰炸广西昆仑关,兰州、成都、重庆空中大会战,奔袭运城机场和宜昆机场较大战役中,都英勇奋战、冲陷敌阵,狠狠打击日本侵略者。其中黄广庆先后击落敌机二架;何泾渭击落敌机一架,击伤一架;间敬光击落敌机二架;蔡志昌击落敌二架;容章炳三次驾机轰炸浏河,在密集炮火中、俯冲轰炸敌舰;陈庆柏在夜袭淞沪敌军中英勇牺牲;容广成在轰炸风陵渡敌军回航时与敌机相遇,奋战阵亡。间龙光在保卫南京战役中壮烈牺牲,间保生在广州空战中力敌五机,击落二架,负伤跳伞生还。同时为国殉职的有:容兆明、黄华杰、魏世英、刘薇馨、容促伟、黄公略、亿添森、郑乃汉、李家浚、刘汉垣、容章灏、李宝诚、薛揖周、张君正、郑森、刘啸天、杨华焯等人。他们的英雄事迹是可歌可泣的,中同市、珠海市和斗门县人民和全国人民是永远怀念他们的。
抗日战争胜利后,在国民党空军服役的香山人员,大都不愿参加内战,有关的脱离了国民党空军到了外国谋生,有的转到民航搞运输服务,有的则回到家乡从事教育工作,也有的到了港澳经商。但是,他们都不忘峥嵘岁月,永远热爱自己的祖国和故乡。如现在侨居国外的航空前辈刘锦涛,80多岁了,仍然不辞劳累,为搜集和撰写航空史料和宣扬航空烈士的爱国主义精神,来回奔走在中国和美国之间,像刘先生这种满腔热忱的精神是值得人们尊敬的。
笔者在研究广东航空史料中,被香山籍航空人员历史事迹所吸引,曾执笔写了《张惠长其人其事》、《航空先驱张惠长》、《孙中山和香山籍航空先驱》、《也谈中国妇女航空》等文章,先后在《中山文史》、美国《时代报》、《广东侨报》、《香山报》、西安《航空史研究》发表了。后又和李旭昭等三位先生合写了《亿仙逸和亿的一家》。继而花了半年时间,翻阅了航空史料和到香山籍航空人员的家乡进行
了调查校核工作,执笔编撰了这辑《香山航空人物录》。在偏撰过程中,本人得到西北工业大学姜长英教授原广州军区空军副参谋长孟力、广东航空联谊会副理事长黄严和恩平县政协副院长主席关中人,广州博物馆黄汉纲等同志寄来航空史料,并给予鼓励;还得到在日本队的欧阳可亮教授,在加拿大的朱腾云先生和在美国的香港中国新闻学院老同学陈中美等寄来的珍贵资料。尤其可贵的是得到刘球、刘冠能同志送来由其父亲刘植炎先生撰写的四册《空军回忆录》原稿,为编撰本书提供了亲历亲见亲闻资料。我在这里特向这些同志、同学和朋友致以深切的感谢。
由于本辑记载的历史事件、人物,已经飞逝七十年了,而本人调查研究的时间尚不够充裕,所以反映的历史面貌可能还不够全面,其中一些历史细节还不可避免地有错漏之处,因此望航空前辈及其亲属,和从事航空史料研究的学者,继续给予支持和帮助。
赵荣芳1989年3月于铁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