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炎将军夫人郑坤廉
郑坤廉女十是中山县三乡人父亲郑发,早年往日本经商,生八女,坤廉排行第六,在日本出生。坤廉少年时回广州居住,就读于高师附师,后入中山大学。年少聪慧,各科成绩俱优。当时国事蜩螗,日本军国主义频繁侵略中国侵略中国,有志之士均代欲奋臂献身,报效祖国。坤廉为人,沉着实干,文静娴雅,其实心中蕴藏着无限怒火,等待燃烧。中大学生素有革命精神,又富有爱国热情,坤廉平日接触同学,耳濡目染,深受启迪;其父也是爱国华侨,大组夫、三姐夫都是当时国民党爱国将领。从同学的交往与家庭、亲友教育帮助下,坤廉受到爱国思想的影响。 是时正值五四运动前后,热心挽救国家的人士,有的主张科学与民主,有的主张教育救国,加上孙中山先生曾在高师礼堂开国民党第一次代表会议,讲联俄联共扶助工农三大政策。廉坤在读书时期,就受到启迪,对此现实思潮当然不抗日英雄张炎。两人思想意识相一致,不久便结了婚。 婚后,他俩所想的不是怎样去度蜜月,而是想办法去培养南路的人才。当时南路的农业很落后,无论稻谷和果木每年收成很低,品种甚劣,于是他们夫妇利用十九睡军对张世德的抚恤金创了世德农业职业学校,校址在梅?五里营。抗战初起,梅?屡被是机轰炸,于是把学校迁回家乡吴川樟山。所聘请的教师,由于郑坤廉的介绍,多是中大农业专门人才。如郭定中、李冠英都是中大农科毕业生。进步人士则有周印心、李朝晖、周曼青等。农业班办了十届,其中毕业生在吴川、化州、廉江等地起了很大的作用。所介绍的优良品种如稻谷大糯变原是粘米种,得收获在数高,且吃起来好像糯米软滑可口。并改良了化州的橙种,使适合于制造橙汁饮料之用。世德学校既学校既重视理论知识,也重视实践经验,这是他们夫妇的教育主张。 在一九四二年春,郑坤廉夫妇从香港脱险顺到韶关和桂林,稍后即返回吴川樟山。到家第二天,两夫妇即来学校巡视,既赞扬了能坚守岗位的教师,也鼓励了学生要艰苦学习,力求上进,并指出抗战越接胜利,越会艰难,勉励学生不要怕苦,以迎接胜利的来临。他们两夫妇提出办农业职业学校是需要的,但吴川化州县办普通中学,要大量培养输送升大的人才更为需要。于日决定由四二年秋季开始呈请省教厅把世德农校改为世德中学,招收高初中生。这一介议,原来他们在韶关和桂林已得到张发奎、李济深、蔡廷锴、蒋光鼎几位将军的赞,同,故很快就得到省教厅的批准。于是从新组织校董会,心张炎做董事长,郑坤廉任董,订出奖励学生勤学苦练的办法,都由郑坤廉亲自到湛江物色,或函约请其来校执教。张炎每天必来校巡视两三次,坤廉则经常来校对学生讲话。这样一来,坤廉可算忙极了。 郑坤廉从不计较家庭产业,张炎只有八十亩薄田谷租收入。完全拿出来做世德学校经费,不足之数,他们两夫妇就到湛江向富商如许爱周、张明西、庞鼎元等募捐,富商亦知张炎之为人,不待他们启齿,察言观色,即乐意解囊相助。学校经济虽然这样困难,但郑坤廉夫妇仍然订出奖学谷办法,凡成绩优异,操行甲等的均给予奖励,或免全费,或免半学生。 还记得一九三八年春,张炎任广东省民众抗日自卫团第十一区统率委员会主任兼游击司令和一九三九年一月就任七日军人子女和流散的孤儿加以教养。在梅?成立第十二区妇女抗日服务队,她自己任总队长。又组织剧团,她亲自带领到各县巡迴演出,做了大量的抗日救国宣传工作,坤廉经常这样说:“我们妇女在国难当头的时候,应把家庭之爱,普及到社会,普及到每个孤儿寡妇,使他们得到人的快乐。”坤廉仅仅是一个专员的太太,有此宏愿,确是难能可贵。 笔者由于追随张炎将军中年多,而且经常到他家请示工作,故对他的家庭及抚育子女情况也略知一二,坤廉与张炎结婚后,生一女一男,女名张莹,现与丈夫陈广才先生在中国驻菲律宾大使馆;子名张法,现在广东省体委工作。当时,我看到坤廉的女儿张莹仅读小学,儿子张法仅学会走不久。张炎夫妇很疼爱他们的子女,对儿女的卫生和教育都非常用心和耐心,从来未曾听到她夫妇斥骂儿女之声,所以,莹法二人在童年时代,就得到无比深厚的父母之爱。一九四五年三月,张炎牺牲之后,坤廉虽然悲哀痛心,但她毫不气馁。她把儿女寄托在亲友家,代为教养,而自己却参加南路的抗日救国的游击战,以保卫祖国,直到解放战争胜利。 张炎是一个军人,他能重视教育,重视教育方法,这是坤廉对他的影响结果。坤廉经常对我们讲及福建人民政府失败后,他们夫妇曾到西欧及苏随着考察学习。他们对苏联的教育很感兴趣。坤廉认为教师对学生的教育不能从书本到书本,而应该从书本到实践,又反过来从寮践回到书本,互相印证,从而得出真理,认识真理。坤廉对教育这种认识,也直接影响张炎。所以我们说,郑坤廉是革命的良妻贤母。坤廉女士于解放初因病逝世,但未达知非之年,殊可借也。 张炎将军对祖国“赤胆忠心,献身中华“,已得到邓颖超同志的赞誉。广东省有关领导对张炎亦亦题词赞扬,湛江、茂名两市人民都在张炎将军殉难四十周年时出版了特刊。而对郑坤廉的革命功绩则略而不详。笔者承《中山文史》之约,以坤廉在抗日救国中,其功绩亦不可湮没无闻,特多方采访其亲属以及笔者追随张炎将军多年耳目睹的事实,概述如上;并使其女莹,其子法知道其成长,得诸于父母之爱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