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名外交家郑藻如传略
发布时间:
2006年04月21日 来源:
中山政协 作者:黄方华
清代香山县(今中山市)得都濠头乡人郑藻如,在洋务运动时是洋务派一名能干的官员,曾总理上海江南制造局局务;直隶津海关兵备道,办理外交、税务和海防等事务。后出使美国、日斯巴尼亚(西班牙)、秘鲁三国在臣,力拒排华恶浪,维护华工得益而为人所称道。晚年辞官,隐居故里。孙中山先生在青年时所作的《致郑藻如书》,就是建议他在香山县倡导效法西方,改良乡政。然而郑藻如的生平,除香山县志续篇有他的传记外,鲜为人所知(注一)。自《致郑藻如书》的全文发现和刊登后(注二),郑藻如其人,遂为中外研究孙中山学者所注意(注三)。
郑藻如,字志翔,号豫轩,又作玉轩,一八二四年(道光四年)出生,一八四六年(道光二十六年)补诸生,一八五一年(咸丰元年)乡试举人。是年,太平天国革命爆发,震撼神州。一八五三年,天京定都,反清起义,风起去涌。一八五四年,广东于地倒陈开率众起义,占领佛山,香山县又以卢灵飞,黄福为首的红巾军,在小槛地区起义,进逼县城石岐。郑藻如与同乡举人林谦等组织东乡总局团练,援助清兵守城立功,获奖内阁中书衔,由此为曾国落、李鸿章所常识,进身仕途,在办理洋务中展现才能,脱颖而出。
[center][B]办洋务能员[/B][/center]
一八五六年,英、法侵略者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正值太平天国革命时期。一八六零年,清政府同英、法侵略者议和后,便互相勾结,镇压太平天国革命。就在这时,清朝统治阶级内部出现了以曾国落、李鸿章为代表的洋务派,他们以“自强”新政为名,采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技术,举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工业。从一八六一年至一八六四年,先后在安庆、苏州和南京等地设立军事工厂。一八六五年,曾国藩、李鸿章又在上海设立江南制造总局,这是当时规模最大的新式军事工业。一八六九年,郑藻如被子李鸿章聘到上海,以选用同知(后升知府)衔任江南制造局帮办,不久又总理局务。江南制造局生产枪炮、弹药、机器、修造轮船和船坞。后又接管广东方言馆,培养熟悉外国语文人才,并聘请西人与局内通晓外文官员,共同翻释国外的科技著作。一八七五年,李鸿章在“上海江南机器制造局报销摺”中,认为江南机器制造局“经营近十年,而后规模粗具,缔造之难有如此“又说:“一隅兼数局之任,一人倍千人之供,尚能规画咸宣,成造之仵,应会数省,精致适用“。对江南机器制造局的评价,无疑是肯定了郑藻如在该局工作的成绩。而且郑在任价,曾“督造吴淞炮台,西人曾惊为沿海诸台之冠”(注四)。
一八七八年,李鸿章在直隶总督任内,奏报清廷,谓天津为通商总汇之区,近来洋务日繁,臣统辖北洋,需才佐理,必期关道得人,遇事相机筹助,上下承接,中外不致隔阂……对他辖下津海关道人选,认为郑藻如廉干沉毅,德器祥厚,识略宏通;前在上海综理机器局十余年,与洋人交涉已久,深明机要,熟习情形,以之请补斯缺,可期胜任“。郑遂从一海江南制造局调往天津海关道。天津是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廷在同英国签订不平等的《中英北京条约》中,增开为商埠的。津海关道的职责,是专管海关税务,地方外交事务和海防等事宣。郑在任内“栽各卡海巡,民便之莅事二年余,鸿章倚如左右手。“(注五)郑藻如膺此要职,显示了他是办理洋务的一名能员。
[center][B]出使美、日、秘三国[/B][/center]
一八八二年,郑藻如以三品衔大臣充任出使美、日、秘三国。这时,秘鲁虐待华工甚烈,而美国的排华风潮又出现上升之势,郑的新职是十分艰巨的。他必须坚定地担负保护华工利益的职责,维护国家的尊严。
早在十九世纪初,就已有华工到美国。一八四八年,加里福尼亚州发现金矿后,华工往美国的人数激增,中央太平洋铁道公司在一八六零年就使用了十万名上的华工。一八六八年“蒲安臣条约”的订立,又刺激华工到美国去。于是,在加州逐渐出现了“华人压倒白人”的排华借口,要求美国政府限制华人来美。一八八二年,美车通过了停止华工入美二十年的“排华法案”,郑藻如向美国总统亚瑟(ChesterA.Arfnur)提出抗议,要求否决这一议案,但美国国会乘郑往日斯巴尼亚(西班牙)递交国书之机,仍通过这个法案只是将二十年缩短为十年。郑藻如并不罢休,“仍继续为华工争取权利,再三交涉结果,美国政府终于同意:一、离美反华华工所需证明可由中国领事馆签发,以便华工仍可回美。二、准许往返古巴的华工经由美国过境,中国并在组约设立领事馆照料来往华工“。(注六)
一八八五年九月,在怀俄明的石泉镇矿区,发生以暴力驱逐华人的恶性事件,郑闻讯后,立即派人前去调查,得悉华工被杀害二十八人,受伤十五人,另损失财物约十四万七千余美元后,正式向美国国务卿提出照会,要求偿命、惩凶和赔款,照会提出确凿证据义正词严,震动了美国,“美国参议员雪尔曼在国会讨论这一事件时,赞扬这一抗议书是“我所见过最雄辩、最出色的文章。”美国历史学家(MARQREOOLJAGE)说是“在一八九七年伍廷芳使美以前,中国外交官发出的最庄严的、有辩识力的、合逻辑的文件“。(注七)一八八七年,美国国会终于通过赔偿石泉镇矿区华工损失十四万七千七百多元。
一八八四年,郑藻如“至秘鲁,见其外务大臣,筹保护华民……“(注八)时秘鲁约有华工廿万人,”其中百分之八九十为大田庄主所奴役,从事于建筑铁路及鸟粪石者,也各有数千人。其在大田计工作的,每日工作十二小时,每周工作七日,月薪四元,饮食恶劣。……华工因受不了苦情,往往个人或集体逃亡;不幸被捕获,即受严重体罚,延长合同,在工作时间,并加镣铐。(注九)尤以在沿海铲挖鸟粪石的华工,劳动条件恶劣,鸟粪层地区,气候酷热,终年无雨。华工在臭气熏天的环境下,每日工作十几小时,加以饮水不洁,食物不足,患病众多,又遭工头虐待,在失望之余,不少华工投水自杀。郑“与秘官申正条约,严缉拐匪,积弊稍除。”
郑藻如不但循外交途径力求维护华工权益,且对华工抛家别井到海外谋生,而邮寄书信金钱回家人的又殊不容易的境况,甚表同情,于是他“又集款三万余于秘都,创中华通惠局,广行善举,华民信息始通“(注十一)。那时在夏威夷的侨民日多,但因未订约通商,故无领设立,“一八八二年,驻美钦差郑藻如履新,抵金山时,即派赖雄逵,联络侨情,排除纠纷。(注十二)
郑藻如出使美、日(西班牙)、秘三国,“历任四年,所至,布信义,固邦交,尊国体,保侨民,感之甚。“一八八五年七月,郑因患半身不遂,奉准免职,因两广总督张之洞请准李鸿章,要郑暂仍留美会同新到任大臣张荫桓办理石泉矿区被害华工的善后,至一八八六年春始回国。
[center][B]“一邑物望所归“[/B][/center]
郑藻如自美回国后,就回濠头故里。一八八八年,他曾到上海、天津医病,在天津谒见李鸿章,一八八九年到北京,曾被光绪帝召见。郑息影家园,然支乡中的农业生产,甚表关怀,他“致士居家,以邑中蚕桑棉茶之利薄,购种散给居民,教以饲畜种植诸法院,本邑之有实业,藻如称先导焉。“(注十三)郑以其办洋务和出使欧美等国的经历,接触西方工农业生产的先进技术,思想比较新颖,因而为家乡农副业生产的改良和发展作了“先导”,这在当时来说,不失为一个有识之士。
郑曾为同乡郑观应(谷都雍陌乡人)所著的《盛世危言》作序,就无若何著作传节。两关交谊颇笃,《序言》中曾云及他与郑观应“昕夕过从,结为道义交”。郑观应在一八八一到任上海电报局总办就是由郑藻如扒荐的。
一八九零年,孙中山先生就读于香港西医书院时,曾致书郑藻如,提出“有关于天下国家者基大”的三项建议:一是“今天下农桑之不振”,“想亦无人为之倡者”,应“如泰西兴农之会,为之先导“,这就是设立农会,发展蚕桑业;二是“今夫鸦片,物非虫蛇,而为祸尢烈,举天下皆被其灾,此而不除,民奚以生“?“此吾邑已立会以劝戒,设局以助戒,当不容缓“,这就是设立机构,禁绝鸦片;三是“远观历代,横榄九洲,人才之盛衰,风俗之淳靡,实关教化“,故“要也多设学校,使天下无不学之人,无不学之地”如是“则人才安得不盛,风谷安得不良,国家安得不强哉”!这就是粉办学校,普及教育,培养人才。《致郑藻如书》表达了孙中山先生青年时所怀强国富民的思想和抱负。孙中山是否结识郑藻如,没有史料可笼。然而,以郑曾办洋务,又瘟办外交而出使欧美三国,受西方风气影响,头脑与当时的顽固派有所区别,尤其郑在美国、秘鲁竭力维护和积极关怀华工利益而作出的贡献,孙中山先生正在檀香山求学(从一八七八年至一八八五年,一八八三年曾一度回国),对郑之为人处事,是有所听闻和了解的,故孙中山给郑有“台驾为一邑物望所归,闻于乡闻,无善不举“的崇高评价。是以向郑条陈在香山县应效法西方,改良乡政的三项建议,并且“某望台驾有以提倡之”,倘从此推而广之,直可风行天下,利百世,岂惟一乡一邑之沾其利而已哉“!《致郑藻职书》是孙中山第一篇政治文章,他选择郑藻如作为发表自己政见的对象,是他对郑的敬重。郑收信后有何表示,现仍未发现有关资料记载。一八九四年,郑去世,“终年七一岁“。
郑藻如以举人出身,因“军功“而进身士途,办洋务,办外交,官“累升内阁侍读学士、鸿胪寺卿、通政司副使、光禄寺卿“等。(注十六)然总观郑藻如一生,因曾镇压红巾军起义而为人所诟病。以后他成为洋务派一名能干官员,洋务运动的历史意义是有争议的,但为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创造了一些客观条件,从这点来说,可以对他的十二年洋务工作作出评价。至于六年的外交官生涯,他有决心不辱国体、不负华工所望的。故在排华的逆风恶浪中,奋力抗击,维护了海外华工利益和国家的尊严,这可见之于他在致旧金山总领事黄遵宪(广东嘉应州人,著名的爱国诗人)函中所表示“我辈无论身膺何职,须要有一段恳切为国为民之心,结为生平至愿“,唯其如此,在排华的逆风恶浪中,他奋力抗击,维护海外华工利益和国家尊严,至为世人所称道。郑藻如不但是中山市近代史上一个物望所归的有识之士,也是中国近代外交史上一个著名的外交家。
附注:
注:(1)上海辞书出版社的《中国近代史辞典》误将郑藻如为福建闽县(今闽候)人
注(2)《孙中山全集》第一卷,一九八一年中华书局版注(3)吴相湘《国父与郑藻如关系初探》
黄彦《介绍孙中山附郑藻如书》
注(4)、(5)、(8)、(10)、(13)、(14)、(15)、(16)
香山县志续编卷十一列传
注(6)、(7)吴相潮《孙逸仙先生传》中第四章第一节《郑藻如保护旅美华工》
注(9)《华工出国史料汇编》第三产业38页
注(12)《抗山华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