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籍著名电影艺术家郑君里
华暹新报总理萧佛成亟谋对付,因与孙总理酌商,为维持报 社及抨击保皇党主义计,逼得派陈景华即回香港,主持党 务,而由孙总理返叻,促龙腾,往暹任华暹新报编辑,以对 付启南日报。其时中和堂首领尤列先生在叻为营救党人事入 狱,后被叻政府驱逐出境,迁居暹罗,龙腾因其宗旨既同, 遂相与合办同侨日报。(此为小报,因其价廉全销于中下 级社会,故收效亟速而大。)计龙腾主华暹新报笔政逾三 年,除致力于抨击保皇党,鼓吹革命外,因有住眷在寓开膳, 故党人之为经营党务而至暹者,彼必乐为东道。如尤列先生 在暹二年余,多就食于其寓所。庚戌冬,汉民为广州攻督署一 役到暹筹款,寓华新报社一月有奇,因报社不开膳,其饮食 及一切杂费均出自龙腾个人,而由寓所招待。又如七十二烈 士中之周华、罗坤等,因党务抵逻,亦由彼招呼,此其最著 者。其他如党员来往求助用费,无有不应,盖疏财好义,其 性然也。辛亥武汉起义,旅逻同志捐资助饷,暹同盟会长萧 佛成,初拟只向同盟会员乐捐,嘱龙腾撰捐启,龙腾献议: 谓此次筹款当与前此起义各役不同,国前此各役,为秘密 性质,其事只为同盟会员所知,其款不得不只向同盟会员筹 集,若此次武汉起义震动全国,四方云集响应,即平日反对 革命者,今亦愿集革命旗下,故发起筹款,必须不分党界, 假中华会所为会场,召集全体华侨开会集议,表示大公, 合力劝捐,巨款方可筹,否则公由同盟会员乐捐,最多不过 万数千元而已。萧韪其议,立依议实行,结果,所得捐款约 叁拾万元,竞出望外。于是即汇拾万元于粤都督府,汇拾万元 于南京总统府,暹罗捐款,遂为各埠华侨之冠,以是知龙腾 不特能文章,而又善划策矣。光复后回国,孙总理任临时总 统,召充总统府秘书,及赴南京,孙总理已宣布让位,因未就 职,及孙总理回粤,驻节总统行辕,曾面饬民政司钱树芬任以 百里候,辞不就。民二,国会议员林国英同志创设琼岛日报于 琼州海口,特聘到腾为编辑,嗣因计袁论过激,卒由龙济光奉 内务部令,禁止出版,又逃亡海外。民四,尤烈先生招往神 户。拟组小报,专揭袁世凯阴谋,以示声讨。袁毙不果。民 八回国,见国事蜩螗,故息影林泉,然蒿目时艰,间亦发言 论以抒怀抱。如前六年所拟“国民政府讨溥仪檄”登出香港 大光报及南洋各报。如最近所发表之“革命先进尤列之盖棺 论“即其一斑也。嗟夫,革命党人但知尽义务而绝不计及权 利者,曾有几人哉,然而龙腾远矣,龙腾与先君子为莫逆交, 小子尊为父执,迄今时相过从,故悉其效命于民党之事实甚 详。但龙腾深以矜伐为戒,非有所询,绝不谈及,使知而不 言历久而湮没不彰,令党史有遗才之憾,固小子之咎,抑 亦党员之失也。爱纪其事略,俾编民国革命史者,知所取材 焉。 注释 辄:往往,经常。父异之:父亲觉得他奇怪。习举子 业:学习考秀才举人的学业。顾:但是。时艺:指当时考秀 才的八股文章。格于父命:碍于父亲嘱学习八股文章的命 令。殆为亲屈也:大概勉强屈从父亲的命令。渊薮:渊是鱼 所聚的地方,薮是兽所聚的地方,比愈革命党徒所聚的地方。 爱:国此的意思。讵:不料。猝:突然间。迨:及至到。 萃聚:聚集。嫉:奴忌。弃甲曳兵:抛弃盔甲,拖着兵器逃 跑。甫:刚刚竣完了。噤若寒蝉:闭口不敢出声,如象秋天 的蝉一样。腊底:农历十二月尾。百里侯:称县长叫百里侯。蜩 螗:蝉的一种,容易死亡,比愈国事不可收拾。蒿目时艰: 放眼看看时世的艰难。盖棺:人死之后,事非功过,才有定 论。莫逆交:很好的朋友。父执:世叔世伯。矜伐:自己夸 耀自己的功劳。湮没不彰:埋没了名声功绩不显著。 在中山市三乡镇侧的园林式建筑三乡颐老院中心,临近那清幽的花径,澄沏的湖水旁,有一座并不大显眼而意义重大的小亭,亭前横匾上书“君里纪念亭”五个大学,这是中山市的华侨港澳同胞为纪念原籍广东中山三乡的全国著名电影艺术家,国际性电影奖的多次获得者郑君里(1911-1969)而建的纪念亭。横匾上面几个大字,乃出自我国著名书画家吴作人先生的手笔,吴的夫人肖淑芳也是中山市人。因此,到此参观访问的各界人士,莫不怀着敬仰之情亲临观看,以寄托对这位为发展我国电影事业作出重大贡献的文化前辈和共产主义战士的思念之情。 郑君里一九一一年生于上海,早年曾用郑重、郑千里等名字。他幼年家境贫寒,只能在广东会馆创办的免费义学读上了初中,但还没有念完,就中途中途出入南国艺术学院戏剧科,开始他的艺术生涯。 [center][B]积极投身左翼文艺运动[/B][/center] 自从踏进戏剧艺术之门,由于郑君里出身下层,具有接近群众的本质,更由于党当时在上海文艺活动十分活跃,使他很快就有机会投身到左翼文艺界运动中来。 大革命失败后,随着革命工作的深入发展,在全国各革命根据地开始产生了工人和农民自己的文艺运动,它紧紧地和红军战争相配全,打击了敌人,教育了人民。在国民党反动派统治下的地区,党直接地领导并开展了无产阶级的左翼文艺运动。革命的文艺工作者组成了统一的文学闭体——“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对反动势力的文化围剿作出了坚决和有成效的斗争。一九三零年三月二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在上海宣告成立,确定了迅速发展革命文学的十七项提案,通过了“左联”的理论纲领,而在“理论纲领”之后,还附有“行动纲领“和“工作方针”,作为理论纲领的具体化行动指针。郑君里是左联《最近行动纲领——在现阶段对于白色区域戏剧运动的领导纲领》起草人之一。他与其他运动领导人共同草拟了指导白区戏剧运动的方针,使这一时期革命文艺活动得以很好开展,所进行的戏剧运动也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努力参加早期戏剧实践这时上海的戏剧活动非常活跃,夏衍等领导的“上海艺术剧社“,田汉等领导的“南国剧社”,陈白尘等领导的“摩登剧社“,都是积极推动戏剧运动的进步团体。因此,郑君里得以投身参加一系列的戏剧艺术活动,得到了极好的艺术实践的机会。 在学校中,学生团体的剧社是十分普遍的,他们为扩大革命戏剧的影响,推行和发展了“学校戏剧运动”,创办杂志,演出了一批中外戏剧。从一九三二年到一九三七年,郑君里就先后参加了《火山情血》、《大路》、《新女性》、《迷途的羔羊》等近二十部影片的拍摄,并参加了《娜拉》、《大雷雨》等话剧的演出。是当时著名的“小生”之一。他从不拒绝演小角色,每担任一个新角色,他都反复揣摩,认真琢磨,努力做到表演的真挚和准确。他的口头语是“角色无大小“,正因为这样,他能够孜孜不倦地对待每一部戏,每一个分配给他的角色,刻意求精,演技渐臻成熟,而他的谦虚好学,对艺术一丝不苟的精神更深为同行所称道。并被戏称为“电影的候补皇帝”。为了更好地向国外的艺术大师学习,力国从他们的著作中领会大师的理论体系,在那动荡的年代里,他克服困难,攻读外语,到抗战爆发时,已经能结合自己的艺术实践,着手进行斯坦尼拉夫斯基等戏剧理论的研究了。他是最早介绍“斯坦尼体系”的译音之一。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处于白区的文艺工作者竟然研究苏联的艺术学派,无疑需要具有极大的胆识和勇气,也说明了他已真备了这方面的学识基础。 [center][B]从抗战到解放的足迹[/B][/center] 抗日战争爆发后,郑君里离开了沧陷的上海,但一直没有离开戏剧活动,而是运用这种武器,宣传抗日救国,在不同的岗位上参加了抗日战争。他曾任上海救亡演剧队队长,受郭沫若的委托,短期内负责对孩子剧团的戏剧辅导工作,此后,他又从表演转入导演艺术的探讨。一九四三年,他参加了中国艺术剧社,导演《戏剧春秋》(夏衍等编剧)和《祖国》以及契诃夫的《求婚》等话剧,同时又倾注了不少精力,从事戏剧理论的著述和翻译,一九四三年生活书店出版了他的《论抗战戏剧运动》一书后,他对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演员自我修养》等的翻译一直没有停顿,即使健康情况因营养不良和长期劳累显得不佳,他仍顽强地克服困难,坚持下来。从抗日战争到抗战胜利、从抗战胜利到全国解放,在跨越不同时代的历史进程中,都取得光辉的成就。有的工作,还是跨着两个时代完成的。 一九四三年,他已在写作总结自己表演艺术经验的重要著作《角色的诞生》。在一张他保存的伏案写作的照片中,题字是:“一九四三年,在重庆的疲劳轰炸中写作《角色的诞生》“。而这本书,一直写到抗战胜利之后。当抗战胜利消息传来时,在重庆的许多艺术家都纷纷离开这个山城,返回上海和各地,但君里却因为不愿影响该书的写作,仍然留在重庆,并准备工作告一段落才返回上海。《乌鸦与麻雀》一片,在解放战争期间一九四九年开拍的,该片围绕房子问题展开两种社会力量的冲实,反映了国民党反动派崩溃前夕的一个侧面,洋溢着迎接新社会的热情。但是片子还没有完成,即被认为有“颠覆政府”的罪名而遭禁止,直到解放后的1950年才得以继续拍摄完成,公映后受到广泛好评,获得文化部的一等奖。 在此稍前拍成的《一江春水向东流》(上、下集分别名《八年离乱》和《天亮前后》)是和著名艺术家蔡楚生合作编导完成的,也是我国电影史上影响很大的作品。这部电影深刻地反映了国统区的社会历史面貌,表达了人民的悲愤,被认为是史诗式的光辉电影创作之一。 [center][B]在新中国取得的丰硕成果[/B][/center] 建国以后,郑君里更是满腔热情,投入了建设新中国的电影活动。他殚精竭虑,不断创新,刻苦制作,完成了一部又一部在我国电影史上不朽的作品。如《宋景诗》、《林则徐》、《聂耳》、《枯木逢春》等,都是他导演的成果。直到八十年代,有一次法国和日本的两位评论家在观看了1950年解放初期完成的《乌鸦与麻雀》后,惊讶地发现,早在四十年代中国就产生了新现实主义影片,认为这是一部令人惊叹的“极优秀的创作”。而作为郑君里导演艺术高峰作品之一的完成于1959年的《林则徐》,被认为是中国早期国产影片中表现历史题材的里程碑式的作品,在1959年国庆十周年献礼影片中是很突出的一部。另一部传记艺术片《聂耳》赢得了国际声誉,在1960年第十二届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上获得了传记片奖。在1961年完成的《枯木逢春》里,他为电影的民族化问题,在胆地作了许多有益的探索与尝试。一九七九年出版的《画外音》一书,是郑君里从事多年导演后的沥心之作,是我国第一部电影导演的理论专著。是研究、探讨郑君里的导演艺术风格的重要依据。可是,十年动乱期间,在“四人帮”的残酷逼害下,竟然夺去了这位一代艺术家的生命。 [center][B]可贵的探索和追求[/B][/center] 穷其一生,郑君里都不间断地进行艺术的探索与追求。人们认为,除了艺术,郑君里可以说没有别的嗜好,每次拿到稿酬,他就开列书目,通过出版社大捆大捆地买书,然后就长时间地认真阅读、思索。在郑君里身上,既有艺术家的才情、聪颖和天赋,又有学者的沉静、坚韧和奋发。他是出色的艺术家,又是常识渊博的学者。他的学习和创作,不但在戏剧方面,他不公翻译和研究了国外的戏剧、电影流派的资料,而且对中国的古典戏曲、诗词、绘画有很深的造诣。正因为此,他在执导多种不同风格,题材各异的电影中,都能用不同的手法,有所创新,很好地表现影片的主题思想,取得了高度的艺术效果,达到了高超的艺术境界。使人恍如置身一幅幅美妙的画卷之中,在欣赏电影中得到了很好的艺术享受,这里与郑君里多方面的艺术才能,善于吸取各种艺术精华,和民族风格融为一体,运用到电影创作中去这一特色的技巧分不开的。他曾明确地提出了电影制作的“三破”思想,就是要“破公式老套,破自然照相,破舞台习气“,认为只有破了这些,才能做到电影上有所创新。这在指导今天的电影艺术创作上仍然是值得重视的。一九六九他逝世的时候还不到六十岁。还是他创作旺盛的时期,他已取得丰富的实践经验,积累了大量的理论成果,本可经继续为祖国的电影事业建立功勋,但是终于被迫害致死,使我国影坛上遭受了巨大损失。他的精神,他的创作,他的品德都不断激励着后人。他是中山市的骄傲,值得人民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