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正文

黄居素传略

发布时间: 2006年04月21日   来源: 中山政协   作者:幼苗  
  黄居素一八九七年五月十六日(清光绪二十三年丁酉年四月十五日)生于中山。一九八六年三月二十二日(农历丙寅年三月十三日),终于香港。享年九十。祖父荣盛公,字福安,原籍广东嘉应州(即今梅县),于清同治年间迁居香山县(即今年中山石岐),生两子两女,享年八十一岁。长子华廉,即居素父亲也。   居素九岁丧父,家贫,母亲戴氏出为人佣,帮他自幼由祖父抚养(二十六岁丧母,母享年四十九。)居素自幼聪慧好学,祖你对他痛爱有加,而他一生亦极爱其祖父,小时由祖父教导一个时期后,入小学先后约三年,读初中一年,后赴广州入广东高等师范学校读了八个月,因无钱交学费,帮辍学回中山,随乡人郑哲园不《史记》、《昭明文选》等约两年,郑哲园助他办了一时期《岐光报》之后,他赴广州,经友人马时辉及马育航介绍,任陈炯明书记。第一次国共合作时,他追随孙中山先生参加政治活动,任农民部长,及粤军总司仿部(许崇智为司令)政治部主任,陈炯明与孙中山先生分裂后,居素症先向吴稚辉介议陈孙复合,并为此事多次出力奔走(吴稚辉手函有提及,其他文章有此记述)。后来他受知于廖仲凯先生。于此期间,廖仲凯扒举他担任香山县县长,北伐成功,建都南京,孙中山先生逝世,香山县改为中山模范县,直隶南京国民政府,居素出任首任县长。同期,任南京农民部长及立法院首届立法委员,此时,他向中山县训政委员会提出建出建中山港计划。   居素于一九二二年一月十日(农历辛酉年十二月二十日),与冯端一女士嬉婚。冯端一,字肃莹,生于一九〇一年农历七月一日,原籍广东鹤山,生于广州,十七岁毕业于广东女子职业学校,留校任教,结婚时二十岁。居素生有四女,皆比所长服务社会。   二十年代中期,他曾先后入住广州光孝寺及杭州一寺院,得与弼元法师及弘一法师相交,后以曾入住南京支那内学院研究佛不,得与熊十力及吕秋逸论学。约一九二七、二八年间,他随近代中国名画家黄宾虹学习山水画,并与之共研画艺,后与黄宾虹及王冖锡从邓秋枚处接办上海神州国光社,成为该社主办人之一。   黄与林森、廖仲凯、陈铭枢、朱执信驻邓仲元等均稔识。   约在一九三三年,居素脱政治生活,到香港定居治学。他甚爱山,自此时至一九六四年均居于傍山的东山台(司徒拔道),一九六四年后迁居九龙,于一九六八年底后迁至傍海的美孚新村,直至他去世。其间,他于一九五五年九月至一九五七年五朋赴北京小住,并任中央文史馆馆员及北京中国画研究会会员。   居素对哲学(佛学、儒家、老子、庄子及西洋哲学、尤爱《黑格尔的小逻辑》)、绘画、诗及西洋古典音乐(此中又最喜贝多芬的第九交响乐)都很喜爱,对前三者,有一定造诣及论述。一九六九年出版《黄居素山水画集》(第二辑)。从中可见,他的画,风骨、气势、境界及韵律俱优。一九七二年一月“香港艺术中心”为居素举行他的、也是艺术中心的第一次画展,他这次画展对该中心后来得有关方面拨给现址这块地皮,起了帮助作用。一九八五年五月出版《光纲楼诗集,该集收有居素大部分诗作,近三百首。从中可见他的志与情,他自从一九六八年底迁居美孕新村后,为该寓所取名“光纲楼”,自号“光纲老人”。晚年高精尖法绘油画。他像年自编其所写杂文,名《缘山堂集》(该名得自其东山台故居“缘山堂”)惜此书尚未面世。其中有论及生活、画艺、哲学、政论及受友人所托而执笔的文章等等,关于画艺的,有《中国山水画新论》,提出了以移步换形之移换的内在规律引导至中国山水画之不违反透视而超越透视;在《曹伯陶先生〈著儒家政治思想〉,稿读后意见书》中,提出美之形式须无量,形式虽无量,而均须随时随地随人节之,以防其不美的艺术思想;关于哲学的,如《真如作疏所缘缘义》记录一文所计论的唯识宗训题,及对老子的首章解说等;其代友人执笔的文章高精亦具一定价值。   居素虽身居香港,经常深切怀念祖国及家乡,每有乡人自家乡来。即问及家乡情况及他住地的街道等,曾多次声音以能在祖国土地牺牲为荣。惜形格势禁,未能酬其壮志。他早年从政,后来自学,对生活与艺术,始终抱着求知创新的精神;七十五岁时还绘了一张堪称佳作的抽象油画。晚年作画作诗直至九十高龄,也可以说直到他生命的最后一该了!现在谨以他在《光纲楼诗》中,复同乡“饮明楼”主的诗《乡梦四绝名寄饮明老乡》来结束本文:悦来狮子并堪思,梦上烟墩瞰石岐,旧里风尘非仆仆,应回老兴作儿嬉。 归梦不知山水长,铁城仍是旧时乡;澳门拱北岐关路,饮明光纲两崇楼,指点隆都隔一江。隔海相望兴欲浮;顾影联随恨棹去,莲峰梦享故乡秋。 懒德修成最性真,编归乡梦一同珍,书来逸趣吾能识,语不惊人自有神。 (注:“饮明楼”在香港,居素之“光纲楼”在九龙,故有隔海相望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