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正文

谈孙中山先生书法二则

发布时间: 2006年04月21日   来源: 中山政协   
[center]一 浩然之气 流露于楮墨之间 余菊庵[/center]   书法一艺,功力尚矣,然无天份以副之,虽于古名书家,勤极摹临,幸而有成,亦不过一字匠耳。东坡有云:我虽不善书,知书莫如我。苟能通其意,常谓不学可。而黄山谷评其书为当朝第一。则其天份之高,概可知矣。吾观孙中山之于收法,亦颇类此。其于此道,虽曾下过工夫,然并非专业。而所存遗墨,沈雄宽厚,不暇装整,纯任自然。用笔在颜苏之间,耐人玩味。世之专业而享盛名者,未必能及。盖先生胸怀高旷,魄力坚强,浩然之气,流露于楮墨之间。所谓但视其字知其人也。或日:东坡之书,人皆认为在家,而先生之书,论者绝少提及。何欤?大抵东坡以学书遗兴,应酬之作甚多。传说当时有售扇为业者,入冬滞销,无为激税被拘。东坡询得其故,嘱尽将扇来,东坡一一题字其上。至市,瞬即沽清。可见其书流传之广,妇孺皆闻其名。而中山先生,毕生置身于革命事业中,何暇为人作书?人亦不敢以此烦渎先生,故字迹流传于人间者甚少,而为研究书艺者所忽视,故吾特检出论之。 [center]二 稳健如泰山 古拙如磐石 谭则刚[/center]   孙中山先生十岁就塾,十二岁出国,其后又回广州学医。这十多年的时间里,在历史上,欧风东渐,广东得风气之先。他对中外文学、医学三者交互学习,成为他日后开展革命的武器和建国后经国济世的工具,若非天禀聪明,思虑过人,躬于实践,提炼升华,曷克臻些!   他国学从师时间不长,只在翠享就塾二年多及在香港皇仁书院读书时,延师学习,但其书法浑厚方园,自成一格。我幼年时代酷爱之,曾临其手书《三民主义自序》、《建国大纲》全文和《礼动*大同篇》等,当时本于好奇,未能拾其万一。此后,论者认为他的书法探骊北魏,得神于颜真卿与锺繇,出入于苏东坡与赵孟?之间。有些人认为他的书法源于明清的台阁体,但却无台阁体的老朽龙钟、行距不整之态。考之当他在学时期,赵之谦的书法正独擅书坛,蜚声艺海的时代,他目寓心赏,是会受到影响的。我认为他临摹碑帖的时间不会很长,而读碑、读贴是比较多的,不绳一家之法,而能融治于一笔。有人说,字如其人,这正符合他一生的经历。故其书法能显其凝重与浩然之气,稳健如泰山,古拙如磐石,虎虎有生气!   他所留存的墨宝颇多,就我个人所见,大者如广州黄花岗七十二烈士陵园大门的“浩气长存”、死宁逝世追悼会的“以俄为师”横额和常书的“天下为公”、“博爱”等。小如长篇的《三民主义自序》、《建国大纲》全文(这可能有缩印,但原本也不会很大。广州中山纪念堂石刻偏于苏体,与石印本有差距)等。而其就任大总统的誓词,及其训词、命令、对联、题赠等则是留传不少的了。   孙中山先生书法的风格既职上述。然其特点之一是:有扎实的基本功。他从学时即已掌握了试帖小楷。我虽未见过他《上李鸿章书》的原本(按此文有木刻印本最古),但从他医科毕业后在澳门与人借款二千元开药房行医时,以孙逸仙名字亲笔所写的揭借贴,纯是钟繇小楷,熟练工整,可见他的基本功底是很扎实深厚的。画师素描百日之功,即为泼墨抒意之本。其特点之二是,他的书法成型较早,从海外到国内,从革命时期到建国之后,其风格型体都是一致的,绝不如书画艺术家之有所谓早期、中期、晚期之变异,也不论是案头小牍或挥椽巨构,所书率皆浑厚凝重,刚健古拙。在同时代的戴季陶(“中山纪念堂”门额是他手笔)及在《建国大纲》的宋庆龄题跋也远不及之。其特点之三是,他书写都是很规范的。这可与执笔发出的文件都具有很强烈的法法制性有关。除其签署“孙文”二字稍有拖笔和以“权”作“权”之外,凡有书写都是很正规,是当时通用的 楷结构,一笔不苟,交代清楚。如“为”字、“革”字等,可草可古,他都没有立异以为高。如“国”字、“义”字、“政”字等往往一篇多见,也绝不作态。如其题赠都能胸有成竹然后奋笔,挥洒自如,恰到好处,绝无在下笔及顿折中作多余的动作,而能一气呵成。我们看过《礼运·大同篇》的百字长轴和《天下为公》的长幅,更是首尾呼应的结构,令观赏者如饮醇醑,久而弥隽!   以上这些,统是孙中山先生命笔作书时思想上法制性强,态度上严肃认真,文字上基础深厚,在书艺上广泛吸收,反映到他笔下来的。他未尝以书法家自呜,但谁说他没有书法上的艺术修养呢!对书法艺术的吸收与发挥,正好为我们后人学习。他在那个时代对书法的传统继承与创造,我们必须承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