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神文笔足千秋
浅谈孙中山的诗词
发布时间:
2006年04月21日 来源:
中山政协 作者:肖嘉 余蕴洁
好学多才的孙中山先生,不但对我国民主革命和建设有着深刻的研究和见解,创立了《孙文学说》,而且在文学上也有很深的造诣。这可从他七十二岁时,在广东省香山县翠亨村故居所写的《上李鸿章书》中窥见一斑。此文洋洋洒洒;文笔?畅,遣词炼达,表述精确,足见他文字功底的不凡。在各个时期,他还触景或应请写过一些诗词对联,虽然为数不多,但仍可以了解他在运用中国特有的文学形式,以表达革命思想感情,激励人民的精到之处。今天作一初步搜集整理,作为孙中山先生诞辰120周年纪念。
孙中山先生的一部分诗词对联是为纪念和颂扬革命烈士的不朽精神而作,具有明显的政治倾向和目的,表达了孙先生对革命者的崇敬和对反对派的痛恨,坚定了人民的革命意志。一九O六年,同盟会会员刘道一在湖南省进行的一次起义中壮烈牺牲。孙中山先生写了《挽刘道一》诗一首:
[center]半壁东南三楚雄,刘郎死去霸图空。
尚余遗业艰难甚,谁与斯人慷慨同。
塞上秋风悲战马,神州落日泣哀鸿。
何时痛饮黄龙酒,横揽江流一奠公。[/center]
对刘道一为革命慷慨牺牲的精神表示了高度赞扬和深沉的哀痛。最后一句表示,待到革命成功后,将以长江作杯,江水作酒,来奠祭刘公的美负,情深意远。
一九O七年,革命志士徐锡麟在刺杀安徽巡抚恩铭后惨遭杀害?心。后来,孙中山曾制一联以挽之。联曰:
丹心一点祭余肉;白骨三年死后香。
“丹心“一语,既赞美烈士对革命的赤胆丹心,也愤怒地?责清廷的惨无人道,赞扬烈士将流芳百世,可谓贴切。
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孙中山先生经常与黄兴离离合合,互相敬重,一九一二年,他在一幅《赠别克强同志》(克强即黄兴)的集句联中,写的是杜甫诗中两句:“安危他日终须仗;甘苦来时要其尝”。言简意?,信手拈来,便能恰到好处。而在一九一六年黄兴病逝后,孙先生又制挽联致衰,联文是:
常恨随陆无武,绛灌无文,纵九等论文到古人,此人不易;
试问夷惠谁贤,彭殇谁寿,只十载同盟有今日,后死何堪。
既颂扬了黄兴对革命坚贞不渝的崇高气节,又高度评价了他兼具文韬武略的雄才,痛失革命英才之情,跃然纸上。
不久之后,蔡锷病殁于日本,孙中山深为哀痛,所制挽联是:
平生慷慨班都护;万里间马伏波。
把蔡松坡喻作为国家建下不朽功业的班超和白马将军,用典贴切,意义深远。
一九一三年三月,同盟会领导人之一宋教仁在上海遇刺身亡,袁世凯窃国大盗的嘴脸已暴露无遗。孙中山先生写的挽联是:
[center]作公民保障,谁非后死者;
为宪法流血,公真第一人![/center]
表达了对争取民权,争取宪法的实施,反对封建军复辟的斗士宋教仁的无比尊崇。
一九一六年,孙中山先生亲临浙江省绍兴风雨亭,祭悼于一九O七年被封建军统治者残酷杀害的秋瑾烈士,并题赠挽联表示哀思,联是:
[center]江户矢丹忱,感君首赞同盟会;
轩亭洒碧血,愧我今招侠女魂。[/center]
联中赞扬了秋瑾女士早年在日本江户时,就率先加入同盟会的义举,以及不惜牺牲一切报效祖国的精神,情真意恳,感人肺腑。
孙中山先生在几十年的革命斗争生活中,还写下了一些描写战斗生涯,抒发战斗豪情的诗词对联,表现了革命的雄心心壮志,在斗争中超到鼓舞人民斗志的作用。
一八八九年秋,孙中山先生命令革命脉同志联系广东“三合会”和长江流域一带“哥老会”,酝酿组织起义,当时亲自写下绝句一首,作为各组织起义的联络暗语:
[center]万象阴霾打不开,红羊劫运日相催。
顶天立地奇男子,要把乾坤扭转来。[/center]
“红羊劫”是宋人柴望用语,他认为历来每逢丙午年、丁未年国家都有事变,是劫数之年。意为丙属火赤色,未属羊,因而称为红羊劫,原属迷信之谈,但在此借用以暗指国难当头,国家民族命运近在眉睫,以号召人民起来斗争,也很恰当。
一八九五年,孙中山先生在广州顺德北水乡开办“蚕子公司”,作革命武装掩护,曾为刻公司题一联:
兴创自我,利归于农。
一九二O七年十二月四日袭击镇南关战役中,孙中山先生亲临指挥战斗,并参加搬运炮弹。当时他在马上吟成绝句一首《镇南关之役马上吟》,展示了战斗的情景。
[center]感来意气不论功,魂梦忽惊征马中。
漠漠亚东方万垒,铁鞭叱咤厉天风。[/center]
一九二O年,孙中山先生居住在当时的上海市莫里哀路(后为纪念孙中山先生,改名为香山路)。当时孙先生的许多重要革命活动都在这里进行,如曾在此与中国共产党代表的会谈,研究国民党改组方案,同苏俄特使越飞共同发表的《孙文越飞宣言》等,于此他书有一联:
满堂花醉三千客,一剑霜寒四十州。
原来,唐末诗画家贯休和尚曾有诗“满堂花醉三千客,一剑霜寒十四州”之句,该诗是贯休写给当时在浙江的吴越王钱缪的。钱缪要求贯休将“十四州”改为“四十州”,以为吉瑞,并答应改写之后,就拨地合贯休兴建佛寺,但贯休拒不改诗,钱缪也不拨地,贯休一气之下就往四川去了。时隔千多年,孙中山先生为何竟自行将“十四州”改为“四十州”,并书写起来呢?原来是借用诗句,表现他推翻帝制,建军立共和完成建国统一大业的决心,不满足革命的半途而废。事实正好证明,孙中山先生奔走一生,正是为了这一目的,表达了革命先行者的崇高品质。
一九二一年,粤军入桂,孙中山曾偕胡汉民、汪精卫、邹鲁等人同登桂平县城西面的西山,当他远眺黔、郁二江在此奔流汇合,河山秀丽,景色撩人,于是撰成一联:
苍梧偏东,桂林偏北,惟此地前列平原,后横峻岭。左黔右郁,会交二十四江,灵气集中枢,人挺英才天设险;
乳泉有亭,吏陷有洞,最妙处茶称老树,柳纪半青。文阁慈岩,掩映一十八罗汉,游踪来绝顶,眼底层塔足凌云。
抗战前由孙中山手收悬刻于山上,抗战期间被毁。国土重光后,曾由邹鲁重写镌该。此联用上许多地名,写尽了西山、桂平、黔、郁二江的形胜,状景抒情,均可称得上侍构。
此外,孙中山先生幼时就熟应业师的命对,还有为家乡父老、爱国华侨、外国友人而写的一些诗词对联,字里行间渗透了孙先生对家乡的热爱和对友人的关怀之情。既有细致含蓄的描述,也有风趣横生的妙语,令人想见先生为人处事的乐观和通达,给人以启迪。
一八七七年,孙中山先生在村中就熟,业师程籍笙以“虎豹诚能格”命对,他立即应日“龙蛇未可知”。可见从小就心怀大志。
一八九二年,孙中山先生大哥孙眉,从檀香山汇款回故乡广东省香山县翠享村,由孙中山先生亲自设计和监建了现存的两层楼房的故居。孙中先生就曾亲题一联,刻悬于故居门前,联文是:
一椽得所,五桂安居。
“五桂”指的是翠享村西北面的五桂山区,表达了当时孙中山先生热爱故乡山水,希望百姓字居乐业的感情。
广东省梅县侨乡松口堡,是爱国华侨谢良牧、谢逸桥昆仲的家乡。一九一八年五月二十六日,孙中山先生从大埔来到梅县松口,住在谢氏家庐,当地殷厚人家喜欢在自己的门楼上书写名号,谢家为“爱春楼”。当主人请孙先生题字留念时,孙即题书两联:
[center]博爱从吾好,宜春有此家。(其一)
爱国爱民,玉树芝兰佳子弟;
春风春雨,朱楼画栋好家居。(其二)[/center]
两联均嵌进了“爱春”二字的楼名,而第二联更有双春双爱,还有个“楼”字,表达了孙中山先生对革命华侨的敬重,在侨乡产生了很好的影响。
当时,谢良牧还取出其弟谢逸桥所作诗集《谢逸桥诗钞》给孙中山先生披阅并题词。孙中山先和亦题书了《虞美人》词一首,词道:
吉光片羽珍同壁,潇洒追秦七。好诗读到谢先生,别有一番天簌任纵横。
五陵结客赊豪兴,挥金为革命。凭君纽带作桥梁,送侨胞热血慨而慷。
前片写出了谢氏诗集的文采风骚,美同珍壁。后片则高度赞扬了谢氏兄弟为革命慷慨援助,并乐于作国內外华侨界人士联系革命事业的纽带和桥梁,作用很大,精神可贵。闻谢氏在加拿大温哥华的后裔已将《谢逸桥诗钞》刊行出版,则孙先生的题词手迹,又将映入爱国同胞的眼帘,让广大侨胞鉴赏一代革命伟人的华章翰宝了。
一九一八年,孙中山先生来到日本箱根,好友宫琦滔天曾在“环翠楼”设宴为他洗尘,席间宫琦请孙中山先生题字留念,他即景生情,题书的一联是:
环翠楼中虬髯客,涌金门外岳飞魂。
孙中山先生任临时大总统时,据说有一次东莞县沙溪村数十名孙姓父老,曾应邀到广州参加恳亲会。孙中山先生给他们赠送了照片一帧,相片两旁悬有一联云:
萃子姓于家乡,木有本,水有源,五世箕传莞岭;
妥先灵于寝庙,宗念功,祖念德,三房俎豆贡香山。
目前,对于孙中山先生世系有从紫金县或东莞县迁来香山县两种不同说法。如果属实,则对:“东莞”说无疑是一个有利的佐证。
孙中山先生还写《祝童浩泉先生七十寿》诗一首,诗日:
[B]阶前双凤戾天飞,览揆年华届古稀。
治国安民儿辈事,居仁由义我公徽。
王槐花照瑶觥?,窦桂香凝采舞衣。
所欲从心皆矩,兰孙绕膝庆祥晖。[/B]
童浩泉先生是浙东嵊县人,有二子,长子榄时在大元帅府任要职,幼子济时是同盟会主要成员、大理县县长。诗中称赞童老先生教子有方,儿辈皆为国为民作出贡献。
孙中山先生为人平易近人,亦颇诙谐风趣。一九O六年在日本时,就制过谐和趣联一则:
邓师爷厨房演说;陈和叔冷巷失鞋。
原来,有一天张溥泉、章太炎、胡汉民等一班人在孙先生寓所高谈革命,绰号“师爷”的邓慕韩却始终插不上嘴,只得跑进厨房向日籍女佣人大讲时政,声音传到孙先生房中。而不久前,一位叫陈和的老厨师因赌钱把孙中山先生给他买菜的钱也输光了,只好扬言在冷巷丢失了鞋子,请孙先生另给钱他买鞋。其实冷巷内是没有可能丢失鞋子的,而且孙先生早知其中原委,就只好笑笑掏钱给他算了。两件趣事凑在一起,竟成了一副趣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