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家世源流的若干资料
发布时间:
2006年04月24日 来源:
中山政协
下面的《孙氏家谱》、孙氏《列祖生没纪念部》、孙梅景卖田契、孙达成兄弟批垦荒山和约等,系翠亨孙中山故居纪念馆收藏的文物。记录了钟公任访问孙中山幼年事迹资料的《林一厂日记》收藏于中山大学。《关于孙氏祖墓的情况》系孙中山故居纪念馆的人员在孙社正父子协助下,对翠亨附近山头的坟墓做了全面勘察,将孙氏祖墓一一寻出,由李伯新把调查情况整理而成的。以上这些资料,可以充分说明孙氏的祖先在明代已定居香山。这些资料对了解孙中山家族的情况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资料整理刊登的内容包括:
一、《孙氏家谱》附夹在家谱内孙威儿孙的纸条。
二、《列祖生没纪念部》
三、孙梅景卖田地
四、孙达成兄弟开荒和约
五、翠亨附近孙氏祖墓情况
六、《林一厂日记》摘录
七、国民党中央党史史料陈列馆陈列史料目录摘录
八、孙族恳亲会欢迎中山记
[center][B]一、关于孙氏家谱[/B][/center]
孙氏家谱系17.5cmX17cm白生宣纸抄本,正文共五十三页。第一页第七页记载了孙氏祖坟迁葬经过及祖上从东莞迁居中山的概况,第七至二十一页记载五世祖至十四世祖妣世次、名讳、生卒时间、葬地。以下空白二十九页,至最后两页记下末列世次之祖考二十九人及其配偶。此二十九人中,可确知梅景、梅占与翠亨孙中山同宗不同派,估计二十九人为旁系或无法确世次者。谱中还夹有孙威写给其姑母孙妙茜(当时孙妙茜住于翠亨)的纸条,写有其本人及儿女的姓名年岁。
从字迹上看,全家谱为同一人抄,字迹工整,但文字极不通顺,且有不少错别字,如“涌口”常写成“桶口”,并事业了当时被认为不规范的简化字,如“迁”字等。
谱中各祖妣只列出世次,多数未注出何人为何人所出,同一世次的既可能是兄弟,也可能是堂兄弟。不少祖妣条下注明“无考”、“不可知”、“查人家牌位便知”。一些生卒时间是明显错误的。如七世祖容窝公之生年作嘉靖乙亥年,查嘉靖无乙亥年。漏记的更复不少。全谱只记至十四世为止。可见这是一未完成的稿本。作者文化水平也不高。
家谱一开始即提到光绪六年(一八八O年)迁葬祖坟事,对各祖妣葬地记录较祥细准确,卒年往往记作“与某年某月某日告终”,与当地金塔(骨殖坛)内盖写发相近。家谱两处历字均写作缺笔(避乾隆皇帝弘历之讳),估计抄成时间在一八八O年涌口村祖坟迁葬之后,民国成立以前,很可能是依据各祖墓碑碣,金塔内盖的生卒时间为基本资料编成的。
解放前一些书刊曾将《孙氏家谱》开头部分内容登载,大都是从邓慕韩等人处转抄而来。本家谱从未全文发表过。
本家谱记载了孙氏祖上系从东莞迁来,孙氏十世祖以前的葬地黄南坑、芒皮山、榕树围等多在涌口村附近。十一世以后的葬地看山田、上林边、?仔蓢山,则多在翠亨附近。
这对了解孙氏上世在香山迁徙情况有一定参考价值。
《孙氏家谱》过去由孙妙茜保存,她生前对此极为珍视,每年比将《孙氏家谱》与孙氏《列祖生没纪念部》按时翻晒。孙妙茜去世后,由其后人杨连和、杨连逢献给孙中山故居纪念馆收藏。
现我们将家谱分段、标点,错字修正在[]内。圆括号的公元年份是我们标上的。有疑问的年份我们也加上了问号。
《孙氏家谱》(附孙威子孙诞辰纸)
兹以前先祖在涌口村所葬之山,于光绪六年七月一日盖[概]已将先祖之坟墓一切盘[搬]迁回来,在翠亨村黎[犁]头尖土名竹高龙真武殿安葬。惟因拜扫路途遥远,来往艰辛之故,是以檀香山各叔侄贸易生意捐签银两,回来搬迁,以得青[清]明拜扫来往就近之便也。
始祖婆陈氏太安人,生终年月无考。
始祖、二世 、三世、四世祖俱在东莞县长沙①乡居住。
五世祖礼赞公②在东莞县迁居来涌口村居住。?莫氏太安人生下长子乐千、次子乐南。乐千居住左步头,乐南居住涌口。乐千、乐南祖惟因粮务迫速,过回东莞,未曾回来,得存莫氏母在牛路同墓。长、次子因贼马潦乱,不能回来。兹于乾隆甲午年十一世祖瑞英公即迁来?仔?村居住,建造祖祠。
五世祖考礼赞公,?莫氏太安人,生终年月无考。
六世祖考乐南公,生于成化已丑年(1469)二月初九日,卒于八月初五日,葬于黄南坑。[?某氏]③生终年月无考。??氏太安人,生于成化丙戍[戌]年(1466)四月初八日,卒于十月十八日,葬于桶[涌]口村芒皮山之原,乃系二房。
乐南祖生下四子,长子桂廷、次子日昌、三子耕隐、四子容窝是也。
其世祖考桂原公,生终年月无考。
其世祖考日昌公,生于五月十八日,卒于丁丑年(1577?)二月初其告终。?王氏安人,生于?未年(1523?)八月初二日,卒于乙丑年(1565?)十月十一日,享寿七十九岁④,葬于土名黄南杭[坑]。
七氏祖考耕隐公,生终年月无考,葬于土名黄南杭[坑]。?王氏安人,葬于土名芒皮山。
七世祖考容窝公,赊购内于嘉靖乙亥年(1515?)⑤八月十二日,卒于正月十九日告终,葬于桶[涌]口村土名对面山。?梁氏安人,生于甲辰年(?)⑥五月十五日,卒于嘉靖四十一年(1562)二月十四日告终,葬涌口村土名容[榕]树园。
八世祖考怀堂公,生于五月初八日,卒于八月二十九日,享寿七十二岁,葬涌口村对面山。?陈氏安人,生于崇祯十四年(1641)⑦二月初四日,卒于九月十三日,享寿八十八岁,葬通口村对面山。
九世祖考派清公,生终年月无考,葬涌口村土名?山上。?曾氏安人,生终年月无考。
九世祖考东园公,生于戍申年(1608)七月二十四日,卒于己已年(己?1689?)二月初五日告终,葬于涌口村对面山。?林氏安人,生于辛亥年(1611?)三月二十四日,卒于辛未年(1691?)八月十一日告终。?麦氏安人,生于丙辰年(1619?)九月十一,卒于辛亥年(1671?)三月二十五日告终。
九世祖考派源公,生于万历四十四年(1616)丙辰岁十二月十五日,卒于康熙?丑年(1673)十二月初三日告终,葬涌口村?山上。?麦氏安人,生于丙辰年。?陆氏安人,生于乙丑年(1625?)正月二十九日,卒于辛末年(1691?)二月十五日告终。葬于土名担水杭[坑]坐乾向选[?]之原。
九世祖考辛霞公,赊购内万历甲子年(1624)⑧三月二十八日,卒于康熙乙亥年(1695)四月二十日,寿命七十二岁,葬乌石洋紫马领[岭]。?黄氏安人,生于甲子年(1624)?⑧三月初八日,卒于康熙戊子年(1708)八月十三日,享寿八十五岁,葬涌口村马凌林坐向丙壬兼子午。
十世祖考赞广公,生于丙子年(1636?)四月初死日,卒于?午年(1690?)八月初八日,享寿七十二岁,葬于涌口村土名黄皮山,乃系二房。⑨?高氏安人,生于甲申年(1644?)七月二十七日,卒于十月三十日,葬于涌口村芒皮山。
十世祖考直吾公,生于万历丙子年(1576)二月初三日,卒于戊子年(1648?)正月初八日告终,葬后沙海坐寅向申。?林氏安人,生于壬子年(?)十月十一日,卒于?寅年(?)二月十八日告终。
十世祖考?表公,葬于涌口村对面山,生终年月无考。?梁氏安人,葬于看山田祖祠左侧。
十一世祖考奇进公,赊购内于康熙年(?)二月初四日,卒于乾隆年(?)正月十一日告终,葬担谁坑。?麦氏安人,生于四月二十六日,卒于乾隆年(?)十二月二十六日告终,葬看山田祠左侧边。
十一世祖考宗?公,生顺治戊戍[戌]年(1658)⑩[年]不知,可知十月十六,卒于雍正已酉年(1729)四月初四日告终。享寿七十二岁,葬土名后沙[海]坐东向西。?蔡氏安人,生于顺治辛亥年(?)?正月初六日,卒于康熙七年?梁氏安人,生年不知,康熙壬子(1672)十二月初二日?卒于乾隆四年(1739)十月十三日,享寿六十八岁,葬后沙海。
十一世祖考友奕公,生于戊戌年(1658?)十月十七日酉时,卒于八月初一日辰时告终。葬?仔朗后门企石坐乙向辛兼卯酉之原。?蔡氏安人,生于壬寅年(1662?)四月二十九日酉时,卒于壬寅年(1722?)八月十一日申时,享寿六十一岁,葬茶奇落金竹园。
十一世祖考瑞英公,生终年月无考。葬看山田,后迁上林边。
十一世祖友考友飞公,生于乙己年(?)正月十一日酉时,卒于乙己年(?)三月十五日告终。妣梁氏安人,生终年月无考,此名字析查人家牌位可知之矣。
十一世祖考友义公,生于顺治九年(1652)十一月十七日,卒于康熙庚辰年(1700)十月初四日,葬于担水坑左戌向辰之原。妣蔡氏安人,生于康熙元年(1662)壬寅九月廿六日,卒于甲子年(?)九月廿七日告终。妣林氏安人,生于辛丑年(1661?)四月初四,卒于雍正乙巳年(1725)正月廿五日告终,蔡林氏全墓葬海唐还。
十一世祖考友桂公,生终年月无考。妣梁氏安人,查人家牌位可知之。
十二世祖考连富公,生于戊戌年(1658?)正月廿六日,卒于十月初八日告终,葬后门埔.妣口氏安人,失去.新查人家牌位可知之。
十二世祖考军德公,生于丙午年(1666?)三月十一日,卒于丁已年(1737?)五月廿一日,享寿七十二岁葬后门山。妣徐氏安人,生于庚午年(?)七月十三日,卒于已已年(?)正月十一日告终,葬看山田。
十二世祖考连昌公,生于已酉年(1669)正月十三日,卒于雍正年(?)二月初二日告终,葬看山田坐庚向甲之原。妣陈氏安人,生年不知,九月十八日?,卒于十一月初一日,五十八岁,葬茶园山。
十二世祖考表腾公,生于康熙辛亥年(1671)正月廿四日,卒于乾隆癸酉年(1753)正月卅日,享寿八十五岁,葬于涌口村南皮山。妣李氏安山,生于康熙丁已年(1677)七月十二日,卒于乾隆八年(1743)三月廿七日告终,享寿六十五岁,葬涌口村对面山。
十二世祖考廷尊公,生于康熙甲申年(1704)十一月廿八日,卒于乾隆八月廿五日,享年五十八岁,葬海唐还烟墩下月地。妣杨氏安人,生于康熙年(?)九月十九日,卒于乾隆三十六年(1771)十月廿一日告终,葬海唐还烟墩下。
十二世祖考不知,?查下落。妣梁氏安人,生于康熙丙戌年(1706)八月十九日,卒于乾隆甲戌年(1754)十二月十九日告终。
十二世祖考表生公,号集圣,生于二月廿五日,卒于十一月十二日告终,葬?仔朗山。妣林氏安人,生于十二月廿七日,卒于七月廿二日告终,葬茶树园坐癸向丁。
十三世祖考云辉公,生于甲戌年(?)六月廿六日,卒于甲寅年(?)七月初三日,享年四十一岁,葬?仔朗后门山坐北向南。
十三世祖考迥千公,生于康熙辛已年(1701)十一月十六日,卒于乾隆辛未年(1751)二月廿一日告终,葬后门山坐癸向丁之原。妣潭氏安人,生于康熙甲申年(1740)二月十九日,卒于乾隆廿八年(1763)八月廿九日告终,葬后门山坐癸向丁之原。
十三世祖考云霄公,生于丙辰年(1676?)六月初十日,卒于雍正乙已年(1725)二月十一日告终,葬后门埔。妣麦氏安人,生于七月初九,卒于乾隆甲子年(1744)十一月廿一日,葬土名不知?考。
十三世祖考全光公,生于七月初六日,卒于乾隆辛酉年(1741)正月初四日告终,葬海唐还。妣蔡氏安人,生于乙丑年(?)九月廿日,卒于庚寅年(?)十一月初一日告终,葬?仔朗。妣阮氏安人,生于庚申年(?)正月十九,卒于亥时告终,葬海唐还同墓。
十三世祖考集望公,生于三月初九日,卒于七月初二日告终,葬?仔朗(萌)。妣林氏出嫁亨尾程家。
十四世祖考杆尚公生于康熙任寅年(1722?)六月初八日,卒于乾隆年(?)二月廿一日告终,葬后门山癸丁之原。妣远氏出嫁。
[B]附一、未列世次考妣二十九人[/B]
祖考竹居府君,罗氏安人,刘氏安人。
祖考友生府君,毛氏安人。
祖考梅景府君,梁氏安人。
祖考梅占府君。
祖考裔千府君。
祖妣陆氏安人。
祖考裔伦府君,吴氏安人,杨氏安人,陆氏安人。
祖考显明府君,阮氏安人。
祖考表理府均,蔡氏安人。
祖考源立府君,黄氏安人。
祖考连维府君,陆氏安人,谭氏安人。
祖考连魁府君,杨氏安人。
祖考连日府君。
祖考发友府君。
祖考连鲢府君,陈氏安人,程氏安人。
祖考友太府君,陈氏安人。
祖考表廷府君,王氏安人。
祖考表奕府君
祖考表亮府君
祖考云后府君
祖考去沛府君
祖考表现府君
祖考进友府君,欧氏安人,曾氏安人
祖考去瑞府君,梁氏安人。
祖考允俟府君
祖考桥成府君,简氏安人。
祖考表兰府君,梁氏安人。
祖考进雄府君
祖考连胜府君,陆氏安人。
[B]附二 孙威给其姑太妙茜关于子孙生辰纸。十九传考建唐号亚威。[/B]
长子名业,次子胜本,三子胜享,孙容芳。
孙威承慈命男等灯酌名列左;
建唐,五十五岁,十月十二日子时。
长男,二十二岁,十一月十五日子时生。
次男,二十岁,三月十日已时生。
三男,十六岁,正月十五日辰时生。
次孙,一赠,十一月初七丑时生。
长女,十八岁,五月十日巳时
次女,十四岁,十月二十日巳时。
长孙女,三岁,九月五日辰时生。
[B]二、关于孙氏列祖生没纪念部[/B]
纪念簿20cm*13cm线装抄本,封面为白厚双层纱纸,上书“列祖生没纪念部”,薄里为朱丝栏格八行玉扣纸,全薄共十五页,仅抄三页零一行。记录了从十二世祖连昌公起至十九世姑?止,八代共二十二人的生卒年月,此外无其他内容。十二至十六世祖,各代只记一人,当系孙达成一家的直系先祖。至十七世后即将所有已去世的家庭成员生卒时间记录。全纪念薄为同一人抄写,又记有孙中山(德明)出生和逝世时间。故可断定抄成于一九二五年之后。
此纪念薄对了解中山家庭成员生卒时间很有价值。它过去由孙妙茜保存,罗香林先生的《国父家世源流考》曾转引了纪念薄的大部份内容。
此纪念薄和《孙氏家谱》称谓相比把祖考“公”字和祖妣“安人”等字全部省略。
《列祖先没纪念部》
十二世祖考连昌,生于已酉年(1699?)正月十三日,卒戊申年(1728?)二月初二日,寿五十三岁,⒄妣陈氏,生丙辰年(1676?)九月十八,卒戊申年(1728?)十一月初二日⒅。
十三世祖考迥千,生康熙辛巳年(1701)十一月廿六日,卒壬申年(1752)二月廿一日。妣谭氏,生康熙甲申年(1704)二月十九日,卒乾隆癸末年(1763)八月廿七日⒆。
十四世祖考殿朝,乾隆乙丑年(1745)七月十四日,乾隆五十八年(1793)十月廿八日卒,寿四十九岁。妣林氏,乾隆戊辰年(1748)三月十八日生,嘉庆丁卯年(1807)七月十二日卒,寿六十岁。
十五世祖考恒辉,生朝【乾】隆丁亥年(1767)九月十四日,卒嘉庆辛酉(1801)正月初九,寿三十五岁。妣程氏,乾隆丙戌(1766)九月二十日,卒嘉庆辛巳年⒇(1821)六月三十日。
十六世祖考敬贤,生乾隆戊申年(1789)(21)十二月十五日,卒道光已酉年(1850)(22)十二月廿三日,六十二岁。妣黄氏,生朝【乾】隆壬子年(1792)二月廿五日,卒同治已巳年(1869)九月初五日,寿七十八岁。
十七世祖考达成,号道川,生嘉庆癸酉年(1813)九月初三日丑时,卒光绪戊子年(1888)二月十一日戌时,七十六岁。妣杨氏,生戊子道光八年(1828)六月十三日亥时,卒宣统二年庚戌(1910)六月十三日午时,八十三岁。敬贤公长子。
十七世祖考学成,敬贤公次子,生道光丙戌年(1826)二月初三日,卒同治甲子年(1864)八月十八日,寿三十七岁。妣程氏,生道光丙申年(1836)六月十四日,卒壬子民国元年(1912)十月初六日,寿七十七岁。
十七世祖考观成,系敬贤公三子,生道光辛卯年(1831)四月初七日,卒同治丁卯年(1867)八月初八日,寿三十七岁。妣谭氏,出嫁。
十八世祖考德彰达成公长子(23),生咸丰甲寅年(1854)十月十七日卯时,卒民国三年甲寅(1915)(24)十二月廿八申时,六十一岁。
十八世祖考德佑,达成公二子,生咸丰庚申年(1860)九月廿五日,卒同治乙丑年(1866)十二月初一日,寿六岁。
十八世祖考字德明,达成公三子,生同治丙寅年(1866)十月初六日寅时,卒民国十四年(1925)二月十八日巳时,寿六十岁。
十九世祖考字建谋,生光绪七年(1881)五月年八日末时,卒民国六年(1917)十月初六日申时,寿三十七岁。妣王氏,生光绪十四年(1888)七月廿三日丑时,卒民国四年(1915)二月初六日寅时,寿二十八岁。
十九世,姑娫,生光绪二十年(1894)二月廿五日戌时,卒民国二年(1913)五月廿二日阳历六月二十六号,寿二十岁。
三、孙梅景卖田契
此田契系高39公分×阔39公分毛笔抄写的契据。契中的“容窝祖”在《孙氏家谱》中为七世祖,系翠享孙氏的旁系先祖。承卖田地的孙迥千,在《孙氏家谱》和《列祖先没纪念部》为十三世祖,系孙中山的直系祖先,与卖田的孙梅景等为远房族亲关系,故可出头承买容窝祖遗下的尝田。此此次交易之田所在的横坑,在涌口村附近。此契据可证明翠享孙氏与涌口孙氏的亲族关系,且反映了乾隆出年翠享孙氏的先祖迥千公尚在涌口村居住,且买有田地。
该卖田契存于孙中山故居,和《孙氏家谱》等是孙妙茜保管,后由杨连逢同志兄弟送给孙中山故居纪念馆收藏。田契原文如下:
立明卖田契人孙梅景、梅占、云灿。今因无银争山应用,众议愿将容窝祖遗下尝田,上税四亩,土名横坑,出卖与人,取银应用。托中人谭恒羲,至房亲孙廷尊、迥千二人出头承买,依口酬还时价银一十六两。四家允肯,五面言定,就日立契。其银一包,当中交足。景、灿二人亲手接回应用。税现在本户孙通办纳。立契之日,交尊迁[千]批耕管业,不干众人之事。此田明买明卖,不是债利准拆,并非倍写等情。如有不明,系同中理明,不干买主之事。今恐无凭,立明卖契为照。
一开四至东至山西至山南至沟北至山。
一实接到价银一十六两正。
乾隆八年十二月十七日
立卖契 孙梅景、梅占、云灿、连维、云瑞、亚喜
见银作中人 谭横玉
印:乾隆九年(1744)七月十二日纳税讫
四、孙达成兄弟批耕山荒合约两件
孙达成(孙中山之父)兄弟同治二年(一八六三年)、三年(一八六四)批耕山荒合约两件,内容、文字大同小异。同治三年的合约有房长与房亲国贤、尊贤、业贤、茂成四人,及孙达成、学成、关成兄弟三人列名。在该契约中,孙达成兄弟自称为“瑞英祖”的“?孙嗣”,以较优惠条件批垦本祖瑞英祖遗下的山荒田。但由于资金、劳力缺乏,垦植果园的计划后来没有实现。
瑞英公在孙氏家谱中为十一世祖,此契据有力地说明罗香林先生在《国父家世源流考》一书提的孙氏十二世祖孙连昌于康熙年间从紫金迁居香山的说法是不能成立的。现刊出的是清同治三年的合约:
立明合约。今有瑞英祖遗下土名?仔荫税山埔一段,嗣孙达成、学成、观成,与房长尊贤、同众叔侄酌议,将此山埔批与达成、学成、观成开荒围园,无庸丈两税亩,任达成、学成、观成为筑,以种果物。限以五十年为期。今围园及种果物等项费用,本银若干,乃系达成、学成、观成自出。众议愿抛荒五年,任达成、学成、观成种植,所出利息,乃系达成、学成、观成收回自用。如抛荒期满者,此园每年所出果物,利息若干,据要登明大部,当祖炉前数算,二八均分,每两银瑞英祖份下该得二钱,种植嗣孙达成、学成、观成三人共得八钱。或园内所种瓜菜等物,乃系达成、学成、观成收自用,众无得浅见,多生异言;又不得强霸占植此园,须待五十年期满之日后,达成、学成、观成将此园及果物等项,送还瑞英祖管理为业后,集中再议,另行批发开投,以价高者得。前达成、学成、观成费用本银,亦不得追究填还,化为乌有矣。空口无凭,今立合约二纸,房长尊贤执一纸,种植嗣孙达成、学成、观成执一纸,永远为据。
同治三年二月十二日立
房长 尊贤,业贤,国贤,茂成。
种植嗣孙 达成、学成、观成。
五、翠亨附近孙氏祖墓况
在翠亨附近的孙中山先代及亲属墓,大致分布在三个地点。一处是犁头尖山脚西面,即现在中山纪念中学背后附近,此处有孙中山之父孙达成墓,兄孙眉墓,及在犁头尖山脚南面的侄孙昌墓。第二处为犁头尖山腰,土名竹高龙的地方,该处有七穴山坟,八世祖怀堂公,十四世祖殿朝公及祖妣墓地。山腰南面土名皇帝田的地方,有十六世祖敬贤公的墓。据《孙氏家谱》记载,此处部分祖墓系于一八八零年(光绪六年)从涌口村附近迁来的。第三出为翠亨村以北二公里多崖口乡附近谭家山(土名猪肝吊胆)的孙宅山庄。十十世祖瑞英公,十二氏祖连昌公,十三世祖迥千公,葬在第一排,孙中山长女孙娫葬第二排末穴。此处集中了孙氏大多数山坟,共三十九穴。此处,地名黄草岗有孙中山祖母黄氏的坟墓,未立碑碣。
据曾参与孙氏祖墓迁葬及一直管理,祭扫孙氏祖墓者称,是三十年代始从犁头山脚的看山田、上林边等地迁去。约在一九三二年左右,唐绍仪任中山县长时,因要修建中山纪念中学,须将孙氏部分祖坟迁走,有西南政务委员会拨款,唐绍仪亲自过问,经过选择,最后买下谭家山的一片平坡地及附近一些田亩,作为孙家的墓地。原似把全部祖墓集中迁葬此处。孙科对迁葬事颇为关心,曾派人请到一位姓杨风水先生来翠亨勘察孙氏各处祖坟的风水,他还写下一张纸条,孙社正看过,大意为:“请杨先生勘察各处山坟,若风水好的,可保留下来不动,其余则迁往孙宅山庄”。经杨勘测结果认为高龙的各穴山坟,风水俱佳,不宜迁动。而风水最佳的是孙中山祖父敬贤公在皇帝田的墓,以及孙中山祖母黄氏葬在黄草岗的墓。在犁头尖山脚(今中山纪念中学背后)的孙达成、孙眉、孙昌之墓亦未动。其余在犁头尖山脚绝大多数坟墓则迁葬孙宅山庄。十一世祖瑞英公因有过祠堂,翠享氏都是他的后代,故孙社正对瑞英公的墓印象较深,记得原在上林边。与《孙氏家谱》所在瑞英公葬地一致。迁葬工作主要有孙社正与另一族人(实为孙姓养子)孙锦兴负责。他们督工把原墓各个金塔(骨殖塔)挖出,另装入新塔。又因旧碑大小不一,精劣各异,故一律废弃,雇请石工打制统一形状之墓碑。碑碣则按原墓镌刻。后来犁头尖山竹高龙地各墓的碑亦按此规格换过。唐绍仪曾有将孙宅山庄扩充成凌园,并在其中修建亭台的计划,但因呈报拨款费时,审批太慢,不久“七七”事变发生,修建陵园的事就无从进行了,故孙宅山庄各墓至今仍是泥坟,三十年代时的样子维持至今。
孙社正老人说:“迁葬一事,自始至终,都通过孙科、孙满等人,卢夫人与孙妙茜姑太也予以关照过的。解放以后,孙氏的祖墓基本保存完好,历年都有孙社正父子祭扫维修,近来有中山故居纪念馆拨款助祭。
孙中山本人是没有什么封建观念的,他生前一直没有对祖坟加以维修扩建,他的亲属坟墓与当地老百姓完全一样,(孙眉、孙昌因系工葬,故例外)从此也可以反映他的民主精神。
孙氏列祖各墓,从第五十祖礼瓒公起至十九世姑娫,多数名讳可与《孙氏家谱》、孙氏》列祖生没纪念部》对应。其间尚缺第九、第十两代。这是对研究孙中山的家世是有价值的实物证据。
六、《林一厂日记》摘录,钟公任调查
孙中山家世及早年事迹资料
一九三一年四月,国民党党史会派出钟公任翠亨等地了解孙中山家世及幼年事迹。事后,钟公任将访问所得整理成书面报告,附函呈送国民党党史会。但该报告从未公开发表过。一九四三年国民党党史会纂修林一厂负责增订《总理年谱长编》初稿的工作,因对罗香林《国父家世源流考》某些记述有怀疑,故调阅钟公任报告书并在日记中祥加抄录,作出《钟公任报告书与罗乡林附注调查家世经过情形比较表》。钟公任曾访问孙中山原配夫人与孙中山二姐孙妙茜谈话数小时,记下了一些我们过去所不知道的事实。他记载了孙妙茜说:“孙氏始祖在东莞县”,这对弄清孙中山的祖籍很有参考价值。林一厂抄录的有关内容,也有助于我了解国民党史政机构调查孙中山家世及幼年史料工作进行的情况。
钟公任呈送《总理幼年报告书》函:
任此次奉命赴粤调查总理史实,经于前月十日晚由京起程二十一日抵广州,往见邓慕韩编纂,询其以前调查各种
经过。二十四晚乘船往中山县,二十五日上午抵石歧(旧县治),下午乘车抵唐家湾,?中山县主席唐少川先生。随赴澳门,是完?总理元配夫人卢氏。二十六日上午赴翠亨乡,瞻仰总理故托,?总理二?杨夫人。下午恢复澳门。二十七日见王斧编?,询问各种。二十八日上午与王编?约定,下午?同往见杨鹤龄先生,讵庙时而往编?以有事不果行。复约明日下午?往。二十九日上午王编?即遣人告以:“杨鹤龄先生已于昨晚乘轮赴广州矣。“任即赴王编?寓所,与王编?商定办法,即是晚任赶回广州见杨鹤龄先生,如不获见,则应询问杨先生备节随后由王编?任之。任于三十日复至广州,到光复中学(杨先生为光复中学校长,寻常杨至广州必赴该校)探询杨先生是否来校。该校办事人答以未至,如此数日内有来必有通知等情。任侯了两日,杳无消息,拟即往?陈少白委员,惟陈委员之住址询之革命纪念会书记亦不甚明白,只云到江门便可访得。是时广州风声日紧,江门船在此数日间开行时刻不定,而往江门之事遂以中止。本拟赴港见邓泽如委员,因邓对中?之通电已发,故任到港亦未往见,而即乘原轮赴泸矣。
此次调查,其主要目的系探访总经理幼年事迹。而总理幼年事迹则以总理二?及总理元配夫人为较明白,故任先访问总理元配夫人外,即到翠亨乡访问其询问外,复清演说总理幼年事迹。总理二?以年来善忘?让辞谢,经任再三恳请,始略述总理幼年事迹之一二。至于总理位十余岁在香港、广州、澳门宣传及运动革命事,任想杨鹤龄先生总能道其详。殊任见王斧编?即出示杨先生复伊手书,有“一部二十四史不知从何处说”、“年老多忘”及如要谈论此事,暇时或能忆及多少”等与语。以王编与他相交二十年之久,犹如此推辞,则欲对杨先生探访总理革命事实,非宽假时日,恐难得其真相也。所以任赶回广州寻杨先生未见之后,而即以此种探询任务商请王编?随后相机进行。
而关于总理世系,则任初到广州时,邓编?对任说:“前数日已将孙族报告总理世系呈本会,不过其中之七世至九世则无从查考。因为孙氏已无族谱,而祖坟碑文又不甚明白,间有父子或叔侄共坟而不明其何者为父、何者为子或何者为叔、何者为侄者。而父子或叔侄之间其名字竟有上一字相同,骤看之似为平辈者,所以查考实非易易。”(27)
总理故乡属于中山县之东镇,东镇属下乡为三都,没都有数十乡村,翠亨即东镇某都中之一乡村,(28)风俗习惯与别乡不甚悬殊,惟逼近海岸,且离金星门不远,所以自来多出外谋生者。总理幼年对于不良风俗甚多怀疑,惟其所处环境,实无可以组其解决此问题者,所以幼年大屡次出洋以广其见识。迨至赴檀岛数年归来后即具改革大志,盖其观察力实比寻常人不同。由怀疑而研究,由研究结果遂筹解决之方,此自幼年时固已如此矣。所以总理的天才实非环境所能限,而良好的环境亦足资为改革之明鉴也。除将询问所得另录呈核外,谨上。
林一厂日记摘抄:
钟公任报告书与罗香林附注调查国夫家世经过情形比较表如左:
一、月廿四晚,由广州乘舟往中山县,廿五日上午抵石岐,下午乘车抵唐家湾,随赴澳门,是晚谒总理元配夫人卢氏,二十六日上午赴翠亨乡,瞻仰总理宅,谒总理二姊杨夫人,(29)下午复回澳门。
二年九月由广州乘轮至澳门,转乘汽车赴翠亨,在距总理故居小洋房约二十步之中山县农事试验场住宿三日。
二、钟回澳门后,二十七日见王斧,二十八日上午与王约下午仳访鹤龄,届时王因事未果,复约明日下午仳往,二十九日上午王遣人告钟云:杨已于昨晚乘广州矣。钟即至王寓商办法,商定即晚钟回广州商杨,如不获见,则应询杨各节,随后由王任之。三十日钟至广州,寻杨不获。候两日无消息。欲往江门访陈少白,时广州风声紧急(按此:所谓风声紧急即广州对中央独立之事)(30),江门船开行无定时。改拟赴香港见邓泽如,而邓对中枢之电已发(按:此所谓对中枢之电即邓斥中央之电),故到港不往见,即乘原轮赴上海。
罗往翠亨三日后,获得资料丰富,并于当地写成访问记一厚册,拟专作总理故乡巡礼记一书,久未排定,将各资料与关于广东人种调查所得资料,同置一箱,随身携带。会倭寇侵陵,广州寓所虑为所炸,乃将该箱移庋番禺乡,迄广州紧急,车辆缺乏,无法救运,遂与俱设。
钟云此次调查,其主要目的系探总理幼年事迹,故除先访问总理元配夫人外,即到翠亨乡访问总理二姊,谈论数小时。除问总理家世各节,复请其演述总理少年时事,总理二姊以年老善忘,谦让辞谢,再三恳请,始略述一二。
三、罗云在中山县农事试验场,每日除访问翠亨村民及附近各村,如石门坑、竹头园、?仔萌等村民,并搜访文献外,即至总理故乡谒国父胞姊妙茜,请彼讲述国父家世源流、家庭情况,并幼年生活、亲戚景况等。同时访问故居管理委员陆华禧先生,并抄录故居所藏孙氏《列组生殁纪念簿》。
观右列三节,钟公任到翠亨公数小时,罗香林在翠亨住宿三日,两人调查详略,自有不同,但罗君所得资料,及在当地写成之访问记一厚册,己在番禺某乡遗失,然则其于三十年(31)著国父家世源流考一书时,所引妙茜老姑太之言,亦属追忆于七、八年之后者,有无错误亦成疑问。且钟君先在澳门谒总理元配卢夫人,有所谈述。而尤可注意者,罗君所称总理故居管理委员陆华禧先生,即先烈陆皓东之胞弟,在钟君报告书内之第九、第十一、第十二、第十四、十五等条,亦有陆华兴先生即陆皓东之胞弟,现住总理家中,是否一人,抑故居管理委员是否法团,(32)如何组织,钟君未言,即孙氏《列祖生殁纪念簿》钟君亦未言,何耶?
……上午九时,到编纂办公处,再作钟公任报告书与罗香林调查总理家世及幼年事亦对照表(按:同一序号,上为钟公任报告书所记,下为罗香林《国父家世源流考》所记)
曾祖父母业农,有田产十余亩,祖父母亦业农,(祖父信堪舆学,常游玩山水)其时家境渐窘,上世所遗之田产,曾因急需变卖多少。(总理二姊杨夫人口述)
(一)、祖父敬贤父,以耕读发家。颇有钱。后以醉心风水,屡事坟工,所费不费,变卖田地,入不敷出,家赞遂耗。至父亲达成公,亦好风水,终年养一来自嘉应州之风水先生,各祖先坟地皆父亲所寻得。改葬祖父之坟地师谓葬后十年,必生伟人。咸丰四年安葬,至同治五年,总理诞生,相去果仅十三年也。(总理胞姊妙茜谈述)见原书三四页;九,“国父上世迁居中山县后之世次名讳与行实”节内。
(二)总理实生于翠亨,所谓出生在东莞者不确。(总理二姊杨夫人口述)
此节罗著无。因钟公任有问“有人说总理出生在东莞,二三岁后始迁翠亨,究有何据?”岁氏无此问,妙茜亦无所述也。
(三)达成公五十四岁而生总理,时家境清贫。(总理二姊杨夫人口述)
(三)初你亲家尚小康,以迷信风水,遂致贫苦日甚,不得已,乃至澳门就业于外玉鞋铺,每月工资仅四元耳。如是数年,始复返里,三十三岁与母亲隔田杨氏结婚,其时母亲才十八岁。(总理胞姊妙茜谈述)见原书三六面,十、“国父之父母行实与国父所感受之家乡陶冶”
(四)达成公二十岁以后,三十岁以前,在澳门学做皮革工(即做皮鞋),三十岁以后回家耕种。(总理二姊杨夫人口述)
又达成公在澳门学习裁缝,善制洋装衣。(总理元配夫人卢氏口述)
(四)达成公面修而颧高,两目睇人,炯炯有神,眉发甚长,御粗布服,有时足登履。时在门前榕树下石凳憩坐,吸旱烟,状若沉思,常为乡友讲述故事,待朋友甚诚挚,家虽不丰,曾养其友某君,至十八年之久。(革命先烈杨鹤龄之弟杨子刚谈述)(见原书三六页)
(五)总理之二叔学成公,曾往上海做工,后没于乡。三叔观成公,先往檀香山做工,后往上海做工,卒没于上海。(33)二叔、三叔俱曾读过几年书,住于翠亨村祖先遗下之老屋,与达成公异居。达成公所居之地址,即现在翠亨村等一号屋。(此屋系经眉公改造过来的)。(总理二姊杨夫人口述)
(五)学成、观成二公,均尝赴美营生,出门后入不得
讯。后悉一卒于上海,一卒于加利福尼亚之金矿区域。达成公迎养学成公妻程氏及观成公妻谭氏,而国父之母亲杨氏,更因妯娌之早寡而弥相敬爱。
见原书三七页,又五一页附注二十三云“见林百克孙逸仙传记”。
(六)达成公在翠亨,并无疏属的伯父及兄弟,(34)孙氏始祖在东莞县。至五世始迁中山县。其后于此县中曾迁徙不定期一二处。至十四世始住翠亨村(总理系十八世)。(总理二姊杨夫人口述)
(六)诸家记述翠亨孙氏源流,每仅据口头访问,自殿朝公为始,以殿朝公为自涌口门村迁居翠亨之始基祖,盖虽未见于文字记录,而口碑仍可考也。据此,则国父上世之迁住涌口门村,亦公先后三代已耳。(35)
见原书三四页,又五一页附注二十一云“余至翠亨乡调查国父家世,陆华禧先生尝为余言殿朝公始自涌口门移至翠亨,而叶溯中先生所作中山先生之先一文,亦谓翠亨孙氏溯至十四世诅殿朝公”。
(七)母夫人杨氏之外家在隔田,(36)其父以耕种而兼营渔业。(总理二姊杨夫人口述)
(七)达成公自澳门返乡后,益纯朴忠厚,旋与隔田杨胜辉公之女结婚。杨氏固大族,而胜辉公尤望重一乡,故当迎娶之日,人皆以贤夫妇目之(37)(见原书三七页。)
(八)总理之长姊早故,二姊嫁隔田杨姓,现年六十九岁,妹嫁西江尾林姓,(38)现六十一月。(总理二姊杨夫人口述)
(八)总理父四十四岁生长女金星,金星生四岁而死;五十一岁生妙茜(即二姊),五十四岁生总理,又五年生妹绮秋。(39)见原书三七页。
(九)翠亨现有住户七十余家,为杨、陆、孙、冯各姓,杨姓户口较多,孙姓现仅二三家。(陆华兴先生口述)
(九)无。钟问“翠亨乡原有住户若干人,全系孙姓,抑有别姓杂居?总理童年后,有迁移来居者否?”罗无此问也。
(十)翠亨之田土尚佳,有山围绕,但林木不多,无河流,惟离海不远,海岸风景甚佳。
(十)无。钟问“翠亨之田土山林若河,其中河流与海港相通否?能通行何等样船只(须分别注明),五十年前状况若河,现在状况若河?”
(十一)翠亨之住民,以营农、渔业者为多。在檀香山营农工商业者有百余家。(陆华兴先生口述)
(十一)无。钟问“翠亨之住民普通以营何业者为多。工商事业发达否。”罗均无此问,但罗书云翠亨离金星港不远,及总理之叔母程氏,由金星港市外移居翠亨。
(十二)翠亨乡庆来之文化,不甚发达,总理前少闻人,总理出世后,读书人亦不多(惟近时有画则师,工程师及矿务电机等专门技术人材),总理塾师仅一老塾师,其为王姓或黄姓不详(因粤语五与黄同音)。总理在翠亨时未学英文。当时之总角交是陆皓东(陆生时亦住在翠亨村)。(总理地姊杨夫人及陆华兴先生口述)(陆华兴系陆皓东之弟现住总理家中)
按此条,钟君原问“翠亨乡原来之文化若何?总理前有无闻人,总理出生后读书人多否?村中有义塾否?总理蒙师有几个?学过英文否?总角交有否?”下列罗书与此条问答固非相当,姑录之。以村童好赌博、殴打,亦略足见其文化之一斑也.
(十二)达成公为人,最和平忠厚,且公正廉明,故为村人所敬爷.惟以家业甚稀,故尝终岁勤劳,略不得息。及寿屏渐长,能帮助操作,家计始渐舒裕。寿屏读书仅四年,年十八,即赴檀香山经商,二十五岁返里,与谭氏结婚,翌年携总理赴檀,时总理才十四龄也。总理少即聪颖,惟以达成公家计不丰,故至十岁,始正式入乡塾读书。总理幼时,即喜为人打仗,见群儿补人欺凌,则大抱不平,必奋勇以打,即打不赢,亦不稍退,村童衣服每为扯破,母亲也代为补好,并产责总理。总理自小反对赌博,十三岁时,值群儿集祠堂为牌九之戏,其中有杨帝卓者,年十七矣,总理拉其辫子,劝其勿赌,帝卓以拉辫子必败诸运,深致不满,俄而大败,遂擒住总理,拉辫子以头击壁,至剧痛气绝,不省人事,后众人以药涂之,一时许苏,母亲乃携之回家。母亲教子甚严,遇总理与他家儿童无理殴打,必唤返鞭责。是番以曲在帝卓,故未被责。总理自小任事勤敏,自塾回家,必帮助农作,如打禾之类,皆所擅香山,又善泅水,入水如蛙,村中儿童皆不能及。十四岁赴擅长檀香山,读洋书,习英文,越二年,入耶稣教,以破坏神像,为帮屏所不满。又二年,寿屏遂命之返国读书,盖俗其多习中国之伦常道德也。(据妙茜姑太之谈)(见原书三八页)
(十三)翠亨乡附近无大市镇,离原来之县城(石岐)一六·五三英里,离澳门二一·五三英里。现有直达唐家湾及澳门之公路,交通颇便。
(十三)罗书无。钟原问“翠亨乡位于中山县何书、离城若干里?附近有无大市镇及大村落,离澳门、香港、广州若干里,离九龙若干里,水陆之交通若何?”
(十四)总理之你兄未曾入教。(陆华兴先生口述)
(十四)罗书无。钟原问“外国传教士在总理生前曾到过翠亨乡否?总理之父兄曾入教否?”
(十五)翠亨乡当时之三合三点会人不多,总理之父兄,与会中人无关系。(陆华兴先生口述)
(十五)钟原问“翠亨乡当里之风俗若何?居民生活难易若何?三合三点会的人多否?总理之父兄与会中人有关系若?”
(十六)总理之父由澳回家后,仍以耕种为本位。总理生后,眉公未由檀回家前,家境尚清贫。(总理二姊杨夫人口述)
(十六)钟原问“总理之父居翠亨时,尚营工业否?抑系专以耕种为业?总理生后家境若何?”
(十七)总理之兄眉公,因家贫,于十八岁由其自己决定出洋,当时往沪往檀,踌躇未定,卒取决于神而往檀岛,未有人同伴。(总理二姊杨夫人口述)(总理元配夫人谓总理少眉公八岁)
(十七)“总理之兄,因何事故,于何年月出洋赴火奴鲁鲁?出洋时,总理已若干岁,总理之兄长于总理十岁,其出洋日最少二十岁,则父达成公应已六十一余岁矣,究竟是达成公之意,要其出洋否?出洋时有无同伴,与何种人同伴去的?“钟原问。
(十八)总理之兄眉公出洋时,曾将仍存之田数亩卖去,以作川资,(40)则其时家非小康可知。(总理二姊杨夫人口述)
(十八)钟原问“总理之兄出洋,总理仍旧在家读书,家道谅是康?则达成以时已六十余岁,在社会上想亦很有地位,如刘季(41)之太公居家时??然容有事实可证明否?”
(十九) 总理元配夫人之外家,其祖父时家道小康,其父承先业,读书经商,此外家(在外博?现改称外沙) 距总理家七八里。定亲时,达成公年岁已多,未理家事,故由眉公作主。元配夫人卢氏,现年六十一,即少总理一岁。(总理元配夫人卢氏口述)
(十九)钟原问:“总理之元配夫人,外家家庭状况若何,离总理家若干远,是达成公为之早定之亲否?年龄与总理相去几何?”
(二十)二叔三叔均无子,而各有一女,二叔母程夫人生时,生活困难,与总理家共居。(总理二姊杨夫人口述)
(二十)钟原问:“总理之二叔、三叔均早故,生有子女否?二叔母程夫人少年守寡,至民元方故(年七十七),当然是旧社会中所称之贤淑女子。但其生时生活之状况若何?与总理家共居?抑异居?”
(?一)帝象之名系总理的祖母所赐。象之意义,系取义于某山之形。(总理二姊及总理元配夫人口述)
(?一)钟原问:“总理出生后,乳名取为帝象是何意义?翠亨乡父老尚有能明其故者否?”
(甘二)总理之长子即哲生部长,现四十二岁,长女现三十七岁,早亡。次女适戴恩赛,现三十五岁。(总理元配夫人卢氏口述)
(甘二)钟原问“总理之子女若干人?何时出生?婚嫁状况若何?”
以上钟公任报告已录完。惟罗书仍有散见之事实,不能与钟报告一一对照,另查录之。……下午三时到办公室,将阅完之钟公任所编总理幼年事迹初次报告一本,交王伯勋,?送回档案处,加条一纸请曾处长另查出其他报告(此书有王斧报告)检交一阅。查录罗香林书内有关总理事迹如左:
祖父敬贤公,生于乾隆五十三年?申,?于道光二十九年己酉,寿六十二岁。妣黄氏,生于乾隆五十七年?子,?于同治八年已己(九月初五日),寿七十八岁。(按总理生于同治五年丙?十月初六日?时。是黄太夫人?时,总理四岁)。
国父之父达成公,与祖母黄太夫人及叔母程氏,均以善讲故事,能激发儿童志趣,尤予国父以巨大影响。吴稚暉先生,演讲总理与中国革命,内云总理在四岁以前,虽然是完全过的家庭生活,他受到祖母黄老太太的影响很大,立下了他一生的根基。
达成公主与嘉庆十八年?酉,?于光绪十四年?子(二月十二日),寿七十六岁。妣杨氏,生于道光八年?子,?于宣统二年庚?(六月十三日),寿八十三岁。
[B]七月、国民党史有关资料摘录[/B]
《中央党史史料陈列馆陈列史料目录》是由国民党中央党史史料编篡委员会编印的。中山故居藏有该书第一期。该书首页题目是:第一陈列室,总理之家庭及其少年时代史料。其内容是:总理孙先生讳文,号逸仙,避居日本时,自暑中山樵,后遂一中山称焉。先祖有广东东莞上沙乡迁香山县(现为纪念总理已称中山县)翠亨村。
该书是一九三七年二月十五日出版,有南京中文仿宋印书馆印刷,由该党史史料陈列馆发行。
[center][B]八、孙族恳亲会欢迎中山记[/B][/center]
月之十一日(43),孙族恳亲会,假座大石街萧公馆(41)欢迎中山先生。是日,孙族到者约二百人。两打半钟,中山先生驾临,由招待员引入接应室,小?,随请先生登演说坛。正会长孙崇泰,宣布开会理由,宣布员孙龙光演说,先生答词后,即茶会拍照而散。
宣布员孙龙光演说词:今日,我孙氏叔伯兄弟开恳亲
会,欢迎中山家先生,皆以一睹颜色为幸。盖以先生提倡革命扫除专制,建设共和,开四千年未有之政局,作第一任临时之总统,有功民国,造福同胞,大业告成,洁身而退,高风美德,世所同?。余等?属同乡同宗,开会欢迎,?亦表示崇拜伟人之意也。虽然,今日之欢迎,其感情岂止崇拜而已哉!余鉴世界之所趋,惕大难之未已,有不禁从惊喜中,?现出一种至危险状态。故今日欢迎先生,亦不禁从崇拜中,而生出无穷之希望也。民国尚为承认,财政又云监督,此外交上之至危险也。至于财政奇?,政治?乱,军士骄横,商务颓败,盗贼频仍,此又内治上之至危险也。其最堪痛恨者,默察吾国人之心,与夫一般人民之普通程度,类皆不知共和为何物,以为共和政体之下,人人可以执已见而行,事事可以由私意而出,以嚣张不守秩序为平等,以胁迫人心如此,蹉跎岁月,吾恐茫茫神州,不亡与满廷,而亡于民国;不亡于专制之淫威,而亡于共和之处政,岂不寒心!然则如何改良之,威?之,光大而维持之,此皆不得不希望于先生们者也。抑余尤有不能己于言者,我孙氏子孙,自南雄珠玑巷迁来广东后,散居各处,枝派虽同,毫无联络,且生计艰难,智识未开,是以亦我族之羞也.先生素持三民主义今者革命功成,民国成立,民族民权两主义,均已达其目的,惟民生主义,尚未发达,故又提倡实业,以为社会生计革命之先声.以先生博大之学识,之经验,,之能力,而进行之秩序,静观动察,又有最广义狭义之区别.则最狭义之[事]最先著手,亦意中之事也.富强中国,先生只素愿,此最广义也.而先生必思先整顿广东为模范省,则以广义为最广义之先导,大可知诶.且先生欲先整顿香山为模范县,则以狭义为广义之先导,有可知诶.不特此也,又所谓最所谓最狭义,料为先生意中最先著手之点者,非我孙氏家族耶.则整顿家族为模范族,有可知诶.然则如何教育之,生养之,联络而固结之,则又不得不希望于先生者也.虽然,君等须知天下事,非一人所能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故君等均当以先生之热心为心,以先生之毅力为力,人人以先生为法则,事事以先生为标准,由一中山,化而为十百千万只中山,即是由一伟人,化而为十百千万之伟人.如是,吾孙氏之家族,不更光大而久远耶?此有鄙人所希望于君等也,鄙人愿与君等勉之.若谓今日之欢迎,徒曰崇拜伟人而已,岂足尽所以待先生之心哉.”此词由孙龙光撰. 中山先生答词:略谓“今日得与我族叔伯兄弟相见,甚属欢喜。惟念四万万同胞,皆黄帝之子孙,其始均无所谓氏族者,字人民繁衍,而姓氏;姓氏生,而家族之见重,由是家族以起。然此家族亦甚好,合无数之家族而即成为过家。今者民国成立,政尚共和,合汉、满、蒙、回、藏而成一家,亦犹是一族。将来再为推广,连亚洲[洲]而联络之,岂我一族而已哉!”
说明:此件是东莞市上沙乡孙同发的儿孙衍佳同志保存的。孙同发是上沙乡孙族代表之一参加恳亲会所得之宣传资料。由东莞市政协文史资料办公室送中山大学保存,首次刊登于此。
注释:
1长沙乡现名上沙乡。
2礼赞,墓碑作礼瓒。
3此处为空缺,估计是未查出元配夫人姓名。
4王氏之生?年或年岁必有误。
5嘉靖无乙亥年,即正德十年。
61484与1524均为甲?年,但恐不确。
7此年份与各七世祖妣生年相差一百二十多年,估计有误。
8万历无甲子年,估计为天启甲子年。
9原谱如此。
10、“顺治??年”系后来补上。
11、顺治无辛亥年。
12、“康熙壬子十二月初二日”系后来加上。
13、“九月十八日”系后来补上。
14、应为八十三岁。
15、尚植公一说为十世祖。
16、孙威是檀香山土生的,由孙眉从檀香山送回翠亨,过继己亡二弟德祐香火。于抗战前死于翠亨。
17、“五十三岁”应为六十岁。对照《孙氏家谱》?年为雍正年二月初二日告终,全本纪念部不记载安葬地点。
18、此记载和《孙氏家谱》所记不尽同,《孙氏家谱》记为“生年不知”,?年相差一天。
19、和《孙氏家谱》对照,生辰后了十天,?年后一年。谭氏?日后二天。
20、嘉庆无辛己年,当系道光辛己年(道光元年)。
21、敬贤公主于?申年十二月十五日,即公历一七八九年一月十八日
22、敬贤公?于己酉年十二月二十三日,即公历一八五0年二月四日
23、即孙眉。
24、孙眉?于民国三年甲?十二月二十八日,即一九一五年二月十一日。
25、即孙中山。
26、即唐紹仪
27、此处转引邓慕韩说孙氏已无族谱的话恐有错,因邓慕韩曾在中山故居抄录《孙氏家谱》,三十年代报刊文章谈到孙氏家世,多转抄至邓慕韩所披露的内容。“叔侄共坟”确有其事,王斧赴翠亨调查时,曾与长沙埔黄草岗看见十四世祖殿候公,十五世祖恒辉公叔侄合葬墓(此墓今已不存)。
28、翠亨属大字都。
29、即孙妙茜、嫁崖口乡杨子辉。
30、一九三一年二月二十八日,蒋介石拘禁胡汉民,引起宁粤分裂,四月三十日,国民党中央监委邓泽如、林森、萧佛成、古应芬联名通电弹劾蒋介石,不久,西南公开反蒋。
31、即一九四一年,罗著于一九四二年在重庆出版。
32、中山故居管理员陆华禧(不是陆华兴,陆皓东堂兄弟),1933年前管理故居,陆死后,有孙妙茜接管,她全家人入住中山故居。
33、孙学成在美国加洲做矿工,曾和乡亲六人合捐二百五十元回乡修理庙堂,后死于美国,遗骨葬于孙宅山庄。孙观成死于上海,翠亨未见其坟墓。
34、翠亨村除了孙达成三兄弟外,同宗叔伯兄弟有孙玉成、孙茂成等人,茂成后迁居距翠亨七公里的南萌圩谋生但钟公任调查时,翠亨已无与孙达成同辈的族人居住。
35、罗香林这个说法是没有根据的。孙氏祖先与明代已居 香山,住涌口村,(不是涌口门村)已若干代。
36、隔田是崖口乡的小村落,以杨姓为主。
37、杨胜辉住于隔田(有叫杨家)是普通农民,以打枆和务农为也,算不上名门望族。
38、应是西江里,不是西江尾,现属榄茶乡,孙秋绮于1912年去世。
39、秋绮,不是绮秋。
40、据翠亨老人陆天祥回忆,孙学成去美国,寄钱回来买了四亩田、土质低劣有孙达成代耕,交回租谷。后孙眉出国无川资,学成妻程氏为资助孙眉,把四亩田典给别人,孙眉遂成行。
41、刘季,指汉高祖刘邦。
42、应是外?,现称外沙乡。
43、即一九一二年五月十一日。
44广州市大石街
(本文作者李伯新在孙中山故居纪念馆工作、邱捷在中山大学孙中山研究室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