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正文

对外开放政策是孙中山的遗愿

发布时间: 2006年04月24日   来源: 中山政协   作者:赵絮云  
  孙中山的一生,是伟大的一生,是不断进步的一生,他光辉的一生,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财富,我们要学习、继承和发展。在这里侧重谈谈孙中山对外开放政策。   近年来,由于我国对内实行经济体制改革,对外实现开放政策,解放了生产力,是“六五”计划在各方面取得辉煌的成就。工业总产值达到一万三千二百六十九亿元,这在我国历史上是空前的。可以预见,“七五”计划实现后,我国社会主义积极建设,将会发展得更快。就我们中山市的情况来看,实行开发政策后,工农业生产飞跃发展。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至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夕,我们搞了二十八年工农业生产,产值共达到七亿九千万元的水平。三中全会后,我市的工农业总产值每年以递增二亿元的速度发展,至一九八五年总产值达到二十三亿三千五百万元,增长了一点九四倍。一九八六年上半年全市工业产值达九亿一千三百万元,比一九八五年同期增长百分之二十六点五三;农业生产稳定,上半年收入为二亿七千五百多万元,比八五年同期增长百分之十一。由此可见,实行开放政策威力巨大。   可是,实行对外开放还是有阻力,还有一些人受“左”的思想影响,不敢去认真贯彻,有些人对当前世界经济的发展形式缺乏认识,故执行不力。其实,实行对外开放政策,既是中共中央的政策,也是伟大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的遗愿。早在七十多年前,孙先生就强调一定要打破闭关自守,实行对外开放。他说:“照美国发达资本途径,第一是铁路,第二是工业,第三是矿业。要发达这三种大实业,照我们中国的资本学问和经验,都是做不来的”。“既筹不到款,时又等不及,我们就要用开放主义。凡是我们中国应兴事业,我们无资本,即借外国资本,我们无人材,即用外国人材,我们方法不好,即用外国方法。物质文明,外国费二、三百年功夫,始有今日结果。我们采来就用,请君看看便宜不便宜?”   孙中山精辟地指出:“中国实业之发达,因不止中国一国之益也,而世界亦必同沾其利,故世界之专门名家,无不乐为中国效力”。“能万众一心,举国一致,而欢迎外国之雄厚资本,博大规模宿学人才,精练技术,为我筹划,为我组织,为我经营,为我训练,则十年之内,我国之大事业必能林立于国中,我实业之人材,亦同时并起,十年之后,则外资可以陆续偿还,则我可以独立经营矣。若必俟我教育之普及,知识之完备,而后始行,则河清无日,坐失良机,殊可惜也“。   当然,孙中山的开放思想,是受到封建势力强烈反对的,所以孙中山先生对之加以训斥。他说:“中国为世界最古之国……素自尊大目无他国,习惯自然,遂成为孤立之性。……而向未知国际互助之益,故不能取人之长,以补己之短”。“实行对外开放,利用外资、外材,是我们兴国之要图”、“国之急务”。从这里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孙中山对闭关自守、排外思想是深恶痛绝的。   孙中山的开放政策,不仅在理论上明确肯定,而且在行动上亲自贯彻执行。一九一二年九月为了想“筹集资本金六十万万,建筑铁路二十万余里”以便实现他的“凡属生利之土地、铁路收归国有”的“国家社会主义”。为此,他于1913年2月去日本考察铁路状况,与日本工商界研究发展中国实业之计划并积极进行借款活动。同年七月处又在上海和英国宝林公司签定了广州至重庆铁路借款合同。这时孙中山专心致志办理实业,以实现其民主主义。(一九一二年九月十二日《民立报》)   孙中山先生还明确划清借外债与清政府的卖国条约的界限,他严厉批评“清政府借债修铁路,其弊在条约之不善,并非外资即不可借”。“若能使借债之条约不碍主权,借债亦复何妨?”   孙中山主张对外开放,并不是要建设一个资本主义国家,而是要建设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他说:“简而言之……使外国之资本主义,以造中国之社会主义”。   伟大革命先行者孙中山,七十多年前就明确主张对外开放政策,在当时由于种种原因未能实现,当他给我国人民留下了一笔宝贵的财富。现在他的遗愿有中国共产党去实现。   今天,我们纪念孙中山诞辰一百二十周年,就要更好地学习孙中山伟大的一生,要更好地实现他对外开放的遗愿,为把我过建成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而奋斗! (本文引言,凡未署出处者,皆引用《孙文文集》、《总理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