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基督教会石岐堂会
发布时间:
2006年04月24日 来源:
中山政协 作者:李护法
李不屈,赴海死,翌日香山协副将马德新,率右营守备,统湖勇一营,乘舰抵榄讨之,民军望见清官舰,不待到岸,即放枪乱轰,击沉兵舰二艘,毙湖勇无算,马弃船只身遁,于是香山全属,遂归革命军所有,由是各军联合,自桂洲达陈村,次第亦竖革命军旗帜,独两广总督张鸣岐,未即改革,俄被报馆京陷帝崩伪最所蒙,知大事已去,政遂变。乡人闻之,异常欣忭,燃炮竹竟夜,纸铺地面积尺许,时九月十八日事也,本乡民军在各通衢路口,见人往来,勒命剪辫,不服,则强代剪去,又按户捐派军饷,有巨富何某,被勒缴数千金,?之,用箩担至大营,逼限交出,故乡内之稍免饥寒者,多携眷往港澳暂避,寻仇报复,无日无之,合乡骚然。
(据李有年续榄屑)
中华基督教会在石岐有太平路高家基礼拜堂及民生北路公理堂,一九五二年经广东协会批准组成“石岐堂会”。高家基礼拜堂原名“香山长老自理会”,属下有衣都第一支会,隆都第二支会,是归侨郭乐、郭泉、马应能、马永灿、欧亮、欧昭、欧彬等开办的。当时为摆脱外国“西差会”控制,称为“香山长老自理会”。
一九0五年(光绪三十年),先由郭泉、马永灿为代表以“受福堂”名义在石岐西门外花王巷购地建堂,一九0六年教堂落成,堂内附设“广智国民学校”、“培根幼稚园”,并设董事会管理。董事部份是由香港发起人担任,称为“驻港董事会“,由郭泉、马永灿分任正副主席,办事处设在香港德辅道中先施有限公司总行。其余是由石岐信徒代表担任,由孙智兴、欧镜波、容子荣、阮胜康等组成。一九一八年开沙涌礼拜堂,称为香山长老自理会良都第一支会,附设欧亮学校。一九二0年在沙溪圩建堂,称为香山长老自理会隆都第二支会,附设平民学校。各堂筹建时,均由郭泉、马永灿亲自设计,筹款,并聘香港营造商承建。良都、隆都两支堂落成时,还发束邀请各地教会人士观礼。教会行政、人事、财经管理属董事会。故太平堂数十年来,在中华基督教会内称为“自立堂会”。历任驻港董事有郭乐、郭泉、马应彪、马永灿、郭葵、郭顺、郭潮、郭琳褒、郭琳爽、欧亮、欧昭、欧炳光、马祖亮、马坤酉、郭锐、杜泽文等。
教会开办时,马永灿、容子荣为教会经费长期着想,曾捐款以香山花王巷长老自理会名义(后改名为中华基督教会石岐太平路礼拜堂)置有香港先施有限公司、先施人寿保险公司、先施置业有限公司、上海永安纱厂等股票一批,并成为香港先施有限公司创办人之一,逐年收领股息、红利为教会经费。一九四九年因董事中选郭泉、郭锐、郭琳褒、欧炳光、欧昭、马坤酉为股票保管委员。这六位委员目前仅存欧炳光、郭锐两位。为方便管理最近已将股票移交中华基督教会香港区会代管。上海永安纱厂股票国内取销定息时已无股息领取。
一九二二年信徒及学生人数增加,花王巷房舍不数,郭泉、马应彪在石歧商会以“大光堂”名义投标购得高家基地段筹建新堂。一九二八年新堂落成,建筑费共毫洋五万多元,是为中山基督教最大的教堂,前座为礼拜堂,后座为广智校舍。旧堂暂借与石歧衷光?目院使用。一九三九年衷光迁下基安澜路加拿大长老会西教士住宅时改为店铺三间出租。一九四九年为响应中华基督教协进会推行之“三年奋进运动“,曾将其中一间为布道所,未足一年停办。
一九一五年驻港董事认为香山缺女子学校,由马永灿、马应彪以“马合德堂”义购高家基高氏大屋开办“世光女子高等学校”,附设妇女职业班,招收年纪较大妇女学裁剪,车衣、刺绣、编织等工艺,俾有技术谋生,学校开办后与石歧悦来上街贞德女校相辉映,得社会人士好评。为提倡体育,学校还聘刘铁魂老师授潭腿、达摩剑、田径等,后选派代表在县、省运动会中获多项锦标。
广智学校迁高家基与世光校舍相连,两校董事、经费来源也相同,乃合并名“世光、广智学校”,是太平堂附设学校。抗日战争,石歧沦陷时,汪伪政权阴谋接管,以“莫须有”罪名将程佐朝校长逮捕残暴迫害。因有衷光德籍老师符列节、冼爱华以校董名义向日军交涉释放,汪伪政权仍指责学校有两校名,学校被迫取销广智校名,改称“世光小学校”。
解放后学校为人民政府接管,教学质量稳步上升,后又与明德小学合并,现名“高家基小学”,成为中山重点小学及少年乒乓球运动员训练基地,荣获世界男子乒乓球冠军日江加良,港澳女子乒乓球名将、莫卡莎也由该校培育日。一九八三年评为全国体育传统项目先进学校,学校领导还出席全国体育训练经验交流大会介绍经验。因历史关系,学校与教会关系良好。最近澳门宣道堂通过石岐太平堂向学校捐赠价值港币一万四千多远奖品一批以奖励品学兼优学生。
“五四运动”,我国民主革命浪潮高涨,爱国爱教的基督徒认为中国教会应是中国基督徒独立自主自办的,提出“自治、自养、自传、自立、建立本邑教会”口号,全国各宗派教会纷纷响应,有些教会由中国信徒组织机构管理,将外国教会名称删掉,冠以“中国”或“中华”的名称,有些是联合组织新教会机构,教会学校亦收回国人管理。广东珠江三角洲及粤北、东江、四邑两阳一带原属英、美长老会、公理会、同寅会、美以美会等教会联合组成中华基督教会广东大会,后因汕头成立中华基督教会岭东大会,海南岛又成立中华基督教会海南大会而改名“广东协会”。香山长老自理会董事认为此组织符合他们办教会宗旨加入,改名中华基督教会石岐太平路礼拜堂;良都、隆都两支堂仍成为第一支堂,第二支堂。
香山长老自理会是长老宗教会,有董事会组织还有执事会组织,董事是逐年选信徒代表担任,负责堂务的管理。执事是经教会审查全家信教又信仰敬虔,热心事奉的信徒,经按立终身义务受职,襄助牧师主持水礼、圣餐等教务工作,亦可由牧师委托执行圣职,先后受按立的有欧镜波、容子荣、阮胜康、阮后康、老存亮,女执事有杨玉珍、梁凤修、邝月颜、余爱真、孔浩生、凌信真、高振英等。马永灿是香港合一堂执事,太平堂驻港董事会主席,故曾任太平堂执事会主席。创办澳门宣道堂的陆镜辉执事,是三乡平岚堂、澳门志道堂执事,曾任广东协会执委,第十区会执委会主席,世光小学董会主席,故亦在太平堂执事会中执行职务。
高家基礼拜堂筹建时,周润森为传道,新堂落成,董执事会提请广东协会按立牧师,得同意由协会组织牧师团在太平堂按立,是为太平堂现任传道首受按立为牧师者,以后现任传道受按立的有王世民、李耀宸、李护法等人。现在李护法仍在中山教会工作。
太平堂董执事十分着重培养传道人,早期有冯永农、李熠堂杨伯思,叶景桑等四人栽培,是为老一辈传道人,后有李贞明、郑勉余、卢竹荣等,历任太平堂传道牧师有孙智兴、施雪坡、周润森、刘德祥、方奕德,石汉章、吴日如、刘尚志、王世民、谢恩赐、曹恩保、李耀宸、李卓存、蔡健行、吴鸿新、周博文、李护法。女传道有苏文基、李健磐、蔡健华、陈惠英等。
良都第一支会早期是由马永灿、郭泉聘传道吴锦棠沙涌布道,后由马永灿将“思重书垫”借与使用,石歧孙智兴、施雪坡到举行礼拜。一九一八年马永灿、马应彪昆仲与欧亮相仪筹建教堂,李殿洪将现在沙涌教堂地段其中八分地献,其余五分地是由教会购买,由马应彪、马永灿、郭泉、蔡兴、欧亮、、欧镜波、容子荣、杜泽文孙智兴、立殿洪、陈金、李祺祥等十二个人为董事筹建,教堂设计图纸是由何永乾赠送,香港营造商叶承建,建堂费共毫银二万六千多元,大部分是马永灿、欧亮所损的。新堂落成,楼上为教堂,楼下为欧亮学校,由李殿洪为校长,直到一九三七年结束,教堂后座为传道人宿舍和办公使用,后倒塌。抗战后,李卓存在内,其妻梁敏贞在教堂楼下办平民夜校,免费招收失学儿童及成年人,教以识字课本。
历任良都堂牧师传道有杨伯恩、陈道生、陈学金、蔡绍熙、刘竹林、龚永豪、曹恩保、李卓存、孔庆琳、陈坚强;女传道有何坚爱、苏瑞云、汤瑞琼、李存真等。其中龚水豪因其行为不端,是信徒要求区会革职的。
良都堂一九六六年受“文革”冲击停顿,一九八三年恢复是为中山基督教会良都堂。
隆都第二支会建筑时因承建商偷工减料,落后后教堂负荷过重,一九二一年遭台风侵袭二楼倒塌,幸无伤人,董事会认为修建费用庞大,准备放弃在大涌圩建新堂,当时甘成国受美国华人金巴仑长老会派遣回来设教堂,与香山长老自理会驻港董事洽商,将堂转让,由信徒捐款及金巴仑长老会拨款修建改名沙溪金巴仑长老会。
石岐公理堂是光绪三十年(一九零五年)由美国公理会国外传道部(又名美国纲纪慎会国外传道部)创办的,一九一四年移交香港公理为该堂第四支堂。
美国公理会是一八三○年继英国伦敦会派传教士马礼逊来华传教的第二个外国支教会。最先来的传教士名裨治文。一八三四年美国公理会续派医生伯驾到广州与裨合作,开办眼科医局,此医局后发展成为广州博济医院,孙中山先生曾在该院学医,裨治文与伯驾以此医局广交社会人士。当时广东各须生员也到广州参加乡试,每逢乡试梁 发也在试场外向生员分发“劝世文”和传福音的单张。太平天国领袖洪秀全也在这时接触基督教的。一八三四年适逢乡试,梁发与他的同伴亦在试场外分发,为广州知府荻悉,认为他们散布妖言蛊惑民心,连他们的亲人逮捕,裨即与马礼逊子马儒翰筹集款八○○大洋托人向知府求情保释,梁发及其子梁进德及时逃脱,知府知他们是主犯,通缉,裨将二人藏于伶仃岛船转往马六甲。事后梁进德返广州躲在裨家。一八三九年,林则徐就任两广总督查禁鸦片,裨推荐梁进德为林英文翻译。
鸦片战争,我国被迫签订“南京条约”,将香港割让给英国,开放五口通商,裨治文、伯驾北往上海,在广东开设的教堂、医院、学校转让给美国长老会,是为美国公理会在华南传教的第一个阶段,伯驾北往上海后不久由美国派为美国驻华公使,裨治文则在上海从事文字工作及翻译圣经为中文,二人在中美签订“望厦条约”时,均是美国特命全权公使顾盛的中文秘书。
一八把三年,美国公理会再派传教士喜嘉理到香港,与信徒温清侯合作开办中文学校,英文夜校,是年底喜在学校为孙中山先生和他的亲密战友陆皓东施水礼。喜在光绪二八年(一九○三年)由榄边归侨陈旺带到榄边,由陈租屋开办榄边福音堂,附设赖光学校,此堂一九三○年移交加拿大长老会。榄边福音堂,开办后曾在难开设分堂,南福音堂抗战时被毁。榄边福音堂一九一八年曾购地建新堂,一九五八年因女传道郑端辞职往澳门结束,堂址文革被毁。
一九三二年石歧公理堂信徒增加,郑干生首先认捐大洋一千远倡导建新堂,得港商马璇支持,当时梁文寿为传道,蓝体恩继任,张志道接任,新堂于一九三三年落成,附设广昌学校。
建堂时因马永灿、王国璇大力支持,公理堂楼下两傍有勒石命名“永灿室”、广昌室“,分别纪念马永灿和王国璇、文广昌,堂左側有干生书楼,是郑干生捐款建为教会办公室、图书馆及传道人宿,广昌学校、干生书楼在抗战时结束。
石歧及榄边公理堂初由伍赖信负责施水礼,后在榄边堂移交加拿大长;老会前,委托加拿大长老会传教士兼顾。石歧公理堂一直是由香港公理堂翁挺生牧师主持,翁退休马敬全牧师负责到石歧解放前夕。公理堂是属公理宗教会,故无执事会组织,只有董事会,曾任石歧公理堂董事会有程大元、孙开等人。
解放后,周博文调到石歧公理堂。当时中国基督教为脱离外国教会“西差会”控制,发起“三自革新运动”,不接受海外教会津贴,香港公理堂的接济中断,广东公理传道会也因石歧公理堂是香港公理堂支堂,不肯承担,公理堂信徒少,经费困难,适太平堂主任牧师吴鸿新调广州,得中华基督教会广东协会同意,两堂合并组成“石歧堂会”。周博文为主任,一九五四年李护法接任,一九五八年底,石歧教会大联合,由石歧中华基督教会、浸信会、圣堂会、巴金仑长老会、五旬节会、安息日会等六个教会联合组成石歧教会,以公理堂为堂地,一九六六年九月停顿。
一九八○年十月,因国家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重申贯彻,中山教会酝酿恢复,信徒感公理堂座位太少,又在二楼崇拜,老人行动不便,得政府照顾将太平堂发还,恢复石歧教会,称为中山基督教会石歧堂。后因考虑石歧市区不断矿长,以后有需要在石歧恢复多间堂暂出租一帮助解决教会自养。
捐赠给石歧公理堂为教会坟场,占地三亩多,因郑昭斌远配欧氏凤珍早年病逝安葬于此,故名“凤珍山庄。凤珍坟有力柱型纪念碑,入口处有石牌坊,上有”凤珍山庄“大字坟场整齐划一,“文革”时被毁,教杯石农场在坟地植竹,面目全非,教会恢复虽收回,但无恢复旧观。
石岐公理堂曾得郑干生捐款置有香港先施有限公司股票一批存在香港公理堂产业部,现已移交中华基督教会香港区会代管。
在沙涌葫芦棚购山地四亩多为太平堂坟场,建有思亲亭、纪念碑、围墙铁闸,先施、永安两公司的信徒郭氏、马氏、欧氏等家族也有亲人安葬,“文革”时被毁铲平开荒,只存钢筋水坭结构的思亲亭,教会恢复虽收回使用,但未有力量恢复旧观。
太平堂董执事一向热心社会公益事业,除办有广智、世光、欧亮及隆都平民等学校外,曾将太平路旧堂无条件借与衷光瞽目院为校舍,在经济上也给以支持,抗日战争前还与旅港热心公益的乡亲在石岐下基开办“岐光医院”,院中医务人员除当地聘请外,加拿大长老会在江门北街仁济医院调派加拿大医生来当院长,先后来任院长的有高斐露、练约翰、怀德。石岐沦陷,因地方偏僻治安不宁停办,院舍被破坏,抗战后无恢复,原地解放后由石岐海关修理使用。
抗日战争时石岐遭日机轰炸与及沦陷初期,太平堂及公理堂亦曾开放给群众暂避,后与石岐各教会合办“妇孺收容所”,还在堂内分发国际救济机构、红十字会拨来的救济衣物、粮食等。解放后,“抗美援朝”参与石岐基督教联会主办的“捐献飞机大炮义卖会”。太平堂董事世光小学校长容彼得曾被选为石岐首届人民代表。
公理堂因地点适中,交通方便,而且为整体教会着想,抗日战争石岐沦陷时,日军以石岐金巴仑长老会为美国产业封锁不准使用,曾将址借出,后来石岐圣公会教堂因拆建马路,亦借用公理堂。
香山长老自理会及石岐公理堂数十年来,信徒以千数计,目前散居世界各地不少,信徒的后人在海外亦十分关怀祖国,但数十年失却联系,目前正加强调查工作。创办人之马氏家族、郭氏家族后人近数年来曾支持家乡建设,在沙涌开办“先施学校”,捐款支持中山华桥中学,在竹秀园建有郭乐楼等。相信侨居海外的信徒,更关怀祖国,关心支援家乡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