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政制简史
发布时间:
2006年04月24日 来源:
中山政协 作者:李国瑞
中山市地处于珠江三角洲前沿。所称“三角洲”,即珠江之东、西、北江出口的冲积平原,面积一万平方公里,中山占其百分之三十。境北,田畴万顷,河道网织,农产极丰,年稻可兼岁食;中及西南,山地崛起,延向东北,气势雄伟,西江干流浩荡出海,工农产品,交流繁衍;南部岛屿,星罗棋布,景象万千。“万山”等岛,约分十群,民以渔业为生,中山邑境,北界番顺,西邻新会,东濒珠江口,与东莞相对,南尽海疆。因毗邻港澳,交通方便,气候温和,四季常青。昔时之中山,地僻海隅,文化落后,史载甚少。秦以后,汉番禺县地,晋为东官郡地,唐为东莞境之“香山镇”。北宋熙宁元年(1068),地势渐见重要,缘因沿海已有盐、渔、银矿贸易(见明·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舆地纪胜》和《道光志》),遂为当局注意。
宋元丰五年(1083)运判徐九思、进士梁杞建议香山镇为县,为获准,只置寨官一员(相当县政府派驻专员),此后,香山镇亦称为香山寨。后流传“璟(何璟、外贸大臣)禁景(会景)”之事。但为不减雅兴,故增设大型“斗菊筵”,广征诗联。九九重阳,集各地文人雅士,发思古之幽情,吟当今韵事。诗筵由大会命题,题为“登风度楼怀张文献公”及“菊糕”“菊酒”“菊枕”“菊灯”等。最后评出三十三名优胜者。花底唱酬,极一时之雅事。
民国二十三年甲戌(一九三四年),按六十年一届为第三届菊花会。唯当是东北沦陷,国难方殷,且农村不景,曾拟停办。然乡人认为盛会难逢,仍妥为措置。在全镇内分东西南北中五区同时展出,大街小巷,群奔纷陈,各氏族以及各坊、庙、社,共有花棚?四,花街花楼各十二,花桥景会之游艺唱,老人健康比赛、征诗征联,农业展览,鱼灯水色,日夜游行,远近慕名而来者达百万众,无不交口称赞。
解放后,以六十年一届为时太长,改为十年一届。一九五九年为庆祝建国十周年之建设成就而展出解放后首届菊会。会场分四个菊区及工农业与文物花卉盆栽等十二个展馆。风岭之阳,葵水之滨,姹紫嫣红,深黄浅白,有若置身花海。《羊城晚报》、《广东画报》等在报导中誉小榄为“菊城”。是“菊城”佳号之由来,而“菊城”亦从兹花事日繁矣。
一九六九年应举行第二届,因受十年动乱影响,改在七三年举行。展出内容略为小型,除传统名种佳菊外,在大立菊之基础上首创造型菊艺,以立体与浮雕之艺术型式,塑造出飞禽走兽及人物虫鱼数十款,皆维肖维妙,堪称鬼斧神工。其中菊砌“天女散花”造型栩栩如生,无不叹为观止。然有极左思潮者却诬为“复旧”,幸于开幕前夕,得陈郁省长看预展后,热情支持,始如期展出。据入场统计,突破一百万人次,创历史最高记录。
最近,一九七九年举办之菊会,堪称解放后规模较大者。花场跨大小二榄,仿传统景色五十处。花街柳巷,万紫千红,花桥花楼,争妍斗丽。同时举办赛艇及大放烟花,美术及动物展览,省、市、县剧团演出多台粤剧,体育、杂技、舞狮、舞龙等二十多个项目助兴。中央新闻记录制片厂、广东电视台、香港丽的电视台、中央广播电台、新华社等几十家通讯社以及报刊杂志采访报导大会盛况,及摄制多部纪录片。参观人次亦达百万。其中接待港澳及海外参观团体二百八十多个,海外知名人士及外国友人、华侨、华裔、港澳同胞一万四千三百多人。真是“黄华传友谊,盛会叙乡长情”。小榄菊花会,源远流长,蜚声中外,诚非虚语。
附小榄民间故事:
“无礼石”与“对联”
清末,小榄镇大石街是小榄三大姓之首的何姓聚居之处,这一带的高门大户就是权势的象征。这里有一个练武场,在通向练武场的西闸门旁有一块大黄腊石,三尺见方,形似乌龟。何姓中一些纨袴子弟,经常在这里胡混。其中欺人最甚的要算是将军府的何乃清。他本身是武举,叔父何佩林也是武举,兄何乃斌是武探花,弟何乃益、何乃中都是武侍卫。一门鼎甲,俨然一方之霸。
这个何乃清每天傍晚必与一班恶少,坐在那块黄石上聊天。对路过这里的年轻妇女,动辄评头品足,调笑侮辱。习惯权。一九三九年国民党政府建立敌后游击队,粤省为第七战区,中山县分设“挺进第三纵队”,下设支队、大队、中队、小队,简称“挺三”。兵源来自各地武装,武器粮饷自筹;继又联合成立“利民公司”,承包维持会之税捐赋粮和地方“治安”。
抗日胜利后,中山县政府于石岐学宫施政,另设“参议会”。县民经历日伪蹂躏,切望复兴。但政事日见腐朽,人民失望。
四九年十月,新中国诞生,人民欢庆。中山县成立人民政府。政制新生,初沿袭辖下三镇十四区,五三年三月,实行土改,政局稳固,而工业较多之石岐镇,升格为市;渔产较盛之东南及海岛十群,以后分设海珠县;以农稻为主之广大幅员,仍为中山县。皆隶于省。五四年全国普选,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之人民委员会(即政府),执行施政之权。
五八年冬,县辖基层,体制迅改。区改为人民公社,乡为生产大队;既是基层政权,亦是生产经营管理部门。十一月,石岐市、珠海县与中山县再并为中山县,仍设人民委员会。半年后,鉴于人口与工农业发展,政务繁多,逐由五九年三月始,石岐复镇,珠海再为县(八O年为经济特区市);先后以大岗、万顷沙一带并于番禺,大鳌、睦洲一带拨予新会,斗门一带另置斗门县。中山县民仍百万。
六六年在“文化大革命”中,中山县人民委员会撤消,而以“革命委员会”代之施政。
七八年十二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知民心,顺民意,拨乱反正,以“四化”宏图为目标。春风吹大地,中山县恢复,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人民政府及区乡政制。人民群众,尤其是占八成之农民,受富国裕民政策之惠,日趋小康。
邑镜文明、安定、繁荣,前所未见。中山毗邻港澳,华侨港澳同胞尤多,爱乡助梓者众。在对外开放,对内搞活经济之同时,国务院又批准中山县列入沿海开放城市;八三年十二月再批准改为中山市,隶于佛山市。一百零四万市民,在市人民政领导下,各尽所能,致力建设。瞻望前景,无可限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