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榄菊会简史
发布时间:
2006年04月24日 来源:
中山政协 作者:麦民安
小榄人好艺菊,故小榄夙有“小柴桑”之称,今更获“菊城”之誉。小榄菊花会以其精湛之传统技艺,多姿多彩之名种奇花,早已名传遐迩。
传说:南宋咸淳八年,度宗为追查胡妃潜匿,到处屠杀无辜百姓。至咸淳十年甲戍(一二七四年),不少逃难者由南雄珠玑巷逃至小榄。到值深秋,黄菊遍野,景物宜人。且土地肥沃,气候温和,便定居垦殖,小榄由是开村,故菊花与小榄人有其历史渊源。
考自宋被元入主,战乱频繁。及元为明代,民困稍苏。名门望族,应试科举,踏上仕途。其荣归故里者,多营府第、辟园囿,莳花艺菊为乐。故当时已有“岁岁黄花看不尽,诗坛酌酒赏花邨”之美誉。至清兵入关,战火又复四起,小榄亦难逃厄运,花事亦凋零矣。
至康熙年间,清朝统治力量逐渐巩固,社会日趋安定。而绅商豪吏之家,逸兴雅致之土,辄效陶令寄情东篱,艺菊蔚然成风,更胜于昔。此小榄有“小柴桑”美称之由来也。
尔后,爱好艺菊者与花匠辈出,搜罗名种亦渐多。清乾隆元年丙辰(一七三六年)遂有“赛菊”之举。其时,有不少醉心科举者,于是年霜降后旬,设菊场,列名花,组织所谓“菊试”。品评吟咏,推魁首,别等第,俨然开科取士,按序颁奖。评比以“三不”(不脱裙、不交枝、不跪脚)为标准。大力菊技术已为运用,以“三丫六顶”为式,品种以“一捧雪”为极。
庾申以后,氏族、庙宇、坊社、图甲多结成“菊社”。去科举旧习,步前贤“以文会友”遗韵。每过重阳,移置佳菊于“菊社”,晨夕欣赏,饮酒赋诗,或按牙度曲,引为生平乐事。
乾隆四十七年壬寅(一七八二年),“菊社”演变为“黄华会”。会无定期,在会期中,除列花评选,觞咏忘返。
迨嘉庆十八年癸酉,“黄华会”会众以祖辈自珠玑巷来时为甲戍之年,而明年正岁值甲戍。众倡议扩大“黄华会”集十姓菊社,在全乡举行。因为嘉庆十九年甲戍(一八一四年)为纪念开村而举行首届菊花大会。并定以后逢甲戍,则为菊花大会之期。
是届,大小二榄,菊社花市,星罗棋布。梨园歌舞,骚客觞咏。十二琮楼,三千花国。舟梭泛银,人流簇金。夜以继日,烛炬辉煌。其盛况空前。所列者皆佳菊,有“一捧雪”“小银台”“鸳鸯锦”“檀香球”“紫牡丹”“粉褒姒”“醉贵妃”“状元红”“御衣黄”等七十二名种,美不胜收。
俟后,同治十三年甲戍(一八七四年),值举行第二届菊花大会之期。当时废“菊社”,兴“菊社”。何、李、麦三大姓,既各自成立,又联合组成,规模比前更大。但惜值同治皇帝死,借口国丧,禁止鼓乐,未有梨园助兴。此即日后流传“璟(何璟、外贸大臣)禁景(会景)”之事。但为不减雅兴,故增设大型“斗菊筵”,广征诗联。九九重阳,集各地文人雅士,发思古之幽情,吟当今韵事。诗筵由大
会命题,题为“登风度楼怀张文献公”及“菊糕”“菊酒”“菊枕”“菊灯”等。最后评出三十三名优胜者。花底唱酬,极一时之雅事。
民国二十三年甲戌(一九三四年),按六十年一届为第三届菊花会。唯当是东北沦陷,国难方殷,且农村不景,曾拟停办。然乡人认为盛会难逢,仍妥为措置。在全镇内分东西南北中五区同时展出,大街小巷,群奔纷陈,各氏族以及各坊、庙、社,共有花棚?四,花街花楼各十二,花桥景会之游艺唱,老人健康比赛、征诗征联,农业展览,鱼灯水色,日夜游行,远近慕名而来者达百万众,无不交口称赞。
解放后,以六十年一届为时太长,改为十年一届。一九五九年为庆祝建国十周年之建设成就而展出解放后首届菊会。会场分四个菊区及工农业与文物花卉盆栽等十二个展馆。风岭之阳,葵水之滨,姹紫嫣红,深黄浅白,有若置身花海。《羊城晚报》、《广东画报》等在报导中誉小榄为“菊城”。是“菊城”佳号之由来,而“菊城”亦从兹花事日繁矣。
一九六九年应举行第二届,因受十年动乱影响,改在七三年举行。展出内容略为小型,除传统名种佳菊外,在大立菊之基础上首创造型菊艺,以立体与浮雕之艺术型式,塑造出飞禽走兽及人物虫鱼数十款,皆维肖维妙,堪称鬼斧神工。其中菊砌“天女散花”造型栩栩如生,无不叹为观止。然有极左思潮者却诬为“复旧”,幸于开幕前夕,得陈郁省长看预展后,热情支持,始如期展出。据入场统计,突破一百万人次,创历史最高记录。
最近,一九七九年举办之菊会,堪称解放后规模较大者。花场跨大小二榄,仿传统景色五十处。花街柳巷,万紫千红,花桥花楼,争妍斗丽。同时举办赛艇及大放烟花,美术及动物展览,省、市、县剧团演出多台粤剧,体育、杂技、舞狮、舞龙等二十多个项目助兴。中央新闻记录制片厂、广东电视台、香港丽的电视台、中央广播电台、新华社等几十家通讯社以及报刊杂志采访报导大会盛况,及摄制多部纪录片。参观人次亦达百万。其中接待港澳及海外参观团体二百八十多个,海外知名人士及外国友人、华侨、华裔、港澳同胞一万四千三百多人。真是“黄华传友谊,盛会叙乡长情”。小榄菊花会,源远流长,蜚声中外,诚非虚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