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者·作者·编者
发布时间:
2006年06月01日 来源:
中山政协
一个刊物质量如何,跟编者能否与读者、作者通力合作,关系甚大。我们自知才力不足,经验缺乏,要把《中山文史资料》办好,实非广大群众大力支持不为功。本栏之设,就在于开辟这样一个“园地”,让大家叙叙家常,谈谈希望,提提意见,务求做到声应气求,坦诚相处。
在稿件付印之后,我们发觉这一期简直全是现代资料。暴露出我们在征集、发掘工作上的欠广度和欠深度。本来,本刊所容纳的,上至天,下至地,远达开县以来的八九百年,横及农林牧副渔、政经文教卫、人物山川、民情风俗等各方面,而重点则集中于对历史的抢救,对文献的发掘。好些兄弟单位,或则发动了不少年逾古稀的老人“呕心沥血献万言”(桂林市政协刘开泰同志诗句);或则深入到石矿学校,开始编写厂矿史和教育史;或则有计划地辑录了大量志料给修志人好准备;或则组织了人力进行各种专题的撰述。跟那些正以“再轮花甲正少年”(刘开泰同志诗句)的工作精神、积极响应党的号召、对历史负责、为人民鞠躬尽瘁的同志相比,我们实在大大落后了。不过,我们有决心、也有信心迎头赶上,争取共同进步;能够在历史的汪洋大海中注进一点一滴也好。
中山(香山)历史悠久,人才辈出。在生产斗争和阶级斗争中,我们的劳动群众,我们的革命志士(不仅参加各个历史时期的民族民主革命,就是参加太平军、主儿团和捻军也大有人在),我们的知识分子,我们的旅外同胞,我们的广大妇女……前仆后继,流汗流血,埋头苦干,写下了一代一代的光辉历史,创造出无愧于前人、造福于后世的劳绩,留给了我们享用不尽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我们中山人应以有这样的祖先而自豪;也应以无负于列祖列宗、献身四化大业而自勉。
因此,中山文史资料,浩若潮海,珍同宝藏;我们今天的工作在于帮助人们以古为鉴,以“历史老人”的滴滴心血作教材,这对开展爱国主义教育、促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推动祖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以及把中山建成名副其实的新?城市,实实在在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
我们的工作,固不厚今薄古,也并非厚古薄今。以人物言,如果说陈天觉、马南宝、曾望颜、黄佐等士大夫阶级可以树碑立传,那末,生当现代功被人群的杨殷、苏兆征、容闳、郑彼岸以至郑观应、萧友梅他们,也就更应该大书特书。还有那些向来名不见经传,却实在能够为人所不敢为、贡献人所未及贡献的小人物,我们,作为文史工作者,主乐容辞地、不容或缓为他(她)们揭开面纱,拂去尘垢,用如椽的史笔,写出他(她)们的固有光采,让未来的市志补上不可缺少的一卷。
我们工作的对象,只要不悖乎爱国主义的方向,不溢出特定的范围,不违背历史资料的特点,当然就无异于无所不容,既有阳春白雪,也有下里巴人;既有文人雅作,也有群众语言;既有长篇巨制,也有断简零缣;既以“三亲”材料为主,也不排斥用多种方式(如辑录、转载……)得来的碎件。我们的稿件来源,不愁枯竭,我们这块“园地”,一定欣欣向荣。
至于本刊的错漏之处(特别是对史料的核实)当然绝难避免,那未,期求大家赐予批评和指正,这样的老实话,当然也应以陈辞滥调视之了。
何学机同志:
偶从《中山文史资料》编者处拜读到您介绍的小榄爱国诗人何越巢的几首律诗,颇有同感。何父吾驺本明重臣,不完晚节,为后人诟病(我邑学者郑彼岸与简又文对何吾驺、伍瑞隆等人的民族气节问题曾有所论辩),而其哲嗣却是爱国者,足为何氏家族的讽刺。我是邑乘爱好者,对“门前九曲三湾水,两岸一河对面街”的小榄,更感兴趣,惟苦于孤陋寡闻,脑眼常处饥馑壮态。读尊作后,虽有所获;仍觉品精料薄,未克大快朵颐。知您对小榄历史人物,甚为熟悉,对地方掌故,更常津津乐道。为发掘文献,诱掖后进,开导愚蒙,可否请您就下列问题,再加阐述,作为《爱国诗人何越巢》一文的补充?万望不吝赐教!
一、《寄李子将》颈联,表达出“反清复明”的含义,要怎样探讨出来和进行剖释,才免于被认为“穿凿附会”?
二、只从三五诗句去认识何越巢之所以成为爱国诗人,显然是难免使人产生不足之感的。何氏既屡拟反清复明“则其事迹也许不致湮没,不知能否对此提供一二?
三、尊处存有《越巢诗集》否?可不可以介绍其中一些佳什?
冒昧致书,谅不见怪。此致
敬礼!
后学关挹辰 一九三八四年三月三日
有读者询问:如要写象唐绍仪、蔡昌这样的说是中山人可以、说是珠海人也可以的人物,应向《中山文史资料》投稿?抑或向《珠海文史》投稿?这个问题其实是无庸否定或肯定的。反正搞文史资料要进行协作,我们对稿件不垄断,不据为私有,大家都是为抢救历史、保存文献分头努力和通力合作。
容闳作为我国“第一个”留学生,这是普通的认识,而候文对此加以阐析,更有助于对容的了解和研究。有关容闳生平,《珠海文史》第一、二期有较详尽的介绍,可参看。
徐聆同志介绍的几种游戏,来自廷安,流行于各地,本非中山特产,但是,它从一个小小侧面反映了中山游击区,反映了党群关系,反映了艰苦岁月与火热般生活的同时存在,反映了革命胜利,不失为一篇爱国主义教材,也是相当不错的史料。另外,文中纠正了中山解放初期“烧炮仗”的错误做法:不是一阵乱拍,而是一按一拍,一按一拍,拍得有节奏,有声势,才算“正斗”。
本刊一问世,即以版面整洁,基本消灭错别的印刷质量,呈献于读者们和作者们和作者们之前,相信是会取得你们满意的。这完全得力于承印厂执行这一排印任务的工友的支持和尽职;特别是主持最后一次排版,对待自己的职责,一丝不苟,与编辑工作配合默契,还主动地对版面工夫作出妥善安排。谨在此表示我们的敬意和谢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