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正文

旅港中山青年联谊会简史

发布时间: 2006年06月01日   来源: 中山政协   
  一九四七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在粉碎蒋介石的进攻之后,进行了大举反攻。当时,解放军总部发表了宣言,指出:“中;国人民为了自己的解放和民族的独立,同日本帝国主义英勇奋战了八年之久。日本投降后,人民渴望和平,蒋介石则破坏人民一切争取和平的努力,而以空前的内战灾难压在人民的头上。这样,就迫得全国各阶层人民,除了团结起来打倒蒋介石以外,再无出路”。为了适应这一形势发展的需要,旅居香港的中山县一批爱国青年,在当地共产党地下组织的领导下,成立了侨港中山青年产谊会(简称“中联”)。这个会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进步青年团体,它是以团结教育旅港的中山青年,采取公开合法斗争的手段,积极开展爱国民主运动,支援国内战争为宗旨的。   中山县和香港之间,在经济等方面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的。不少青年跟随父兄聚居香港,从事各种职业;从中山游击区撤到香港的青年也不少。他们都希望有一个团能够作为他们团结学习的场所。“中联”的成立适应了这个要求。“中联”从筹备开始则在中国共产党华南分局华侨工作委员会四邑中山分委中山支部的领导下进行,曾经活跃在中山县五桂山游吉区的阮洪川、杨子江、吴孑仁、甘伟光、张矛等同志,都直接参加了领导工作,并指定党员李兆麟、冯彬、孙烈、黄美茵等同志进行具体领导。一九四八年以后才较安全地大谈国内外形势和革命道理。   文化补习夜校是一种合法的组织形式,在读书识字当中,可以结合进行政治思想教育,宣传革命道理,参加的有60人。负责这个班并担任教员的是许琴、萧铁华、郑世祯等同志。孙烈同志也担任教员。许琴同志在会址住宿,她工作积极,自己抄印教材上课,任劳任怨,获得会友的好评。此外还办国语班有80多人参加,由李兆麟、黄启文等同志负责讲课。   “中联”的会刊题词是通过李兆麟同志请郭沫若同志亲笔书写的。负责编会刊的是孙爱菲、黄镁茵、黄安等同志,后期则由李兆永、谭如山、简群、陈逸等同志负责。会刊对于反映会员的学习、思想和生活,交流各分会活动情况,都起着重要作用。它是密切联系会员的重要工具。   怎样及时帮助会员解决思想认识问题呢?在香港这一五光十色、纸醉金迷的社会,有些青年缺乏抗腐蚀的能力,很容易走入歧途。针对这些情况,除了平时介绍大家阅读进步书刊外,还邀请留在香港的知名的进步人士作专题报告,如国内外形势问题、人生观问题、青年修养、文艺欣赏等问题。当时被邀请来演讲的有邓初民、陈残云、黄秋耘……等同志,会员普遍反映很满意。此处,还组织学习核心组,学习毛主席有关著作《论持久战》、《论人民民主专政》……等。武装了骨干的思想,通过他们进一步团结教育广大群众。   随着形势的发展,“中联”的队伍不断壮大,产苴积极展开各种爱国的活动:如捐献寒衣支援游击队活动,支援港警九电车工人罢工募捐运动、主购爱国公债、选送干部支援华南地区解放、向华南伪机关和反动头子寄发传单、准备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动员悬挂五星国旗……等,都尽了很大的责任。不少青年会友,在进步思想的熏陶下,社会主义觉悟不断提高,宁愿放弃优厚的工作待遇,要求回祖国参加游击区的斗争。在一九四八年至一九四九年间,“中联”不断输送大批青年回华南游击区参加革命斗争,一共有十一批同志近二百人,其中包括理事会的理事二十人。这些同志活跃在文工团、青年团、文教组织中,有的则在经济和政府组织中发挥作用,据不完全统计,担任科以上领导干部的有二十二人,其中处级以上九人。   爱国民主力量的壮大,使当时的港英当局十分害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港英当局宣布所有团体将要重新办理注册手续。当时的群众团体中,是具有左中右三种类型的,左派的社团自然是受排挤的对象了。事情正不出所料,不久,港英当局竟不顾舆论的谴责,宣布不准“中联”等三十八社团的重新注册,挑起了一场迫害和反迫害的斗争。以“中联”、台青、虹虹、蜂蜂等四团体为代表,三十八个社团经过几次到香港当局政冶部交涉,递交抗议书。可是,他们总是以“港督不同意”为词,坚持不批准重新注册。在这段期间,香港进步的舆论界,如《华商报》、《大公报》、《文汇报》等均纷纷发表文章,声援三十八社团。但当时港英当局毫不理会,还采取绑架、驱逐出境的手段,先后把三十八个社团的中坚人物,如“中联”的李兆永、台青的周璋、刘克奇,虹虹的高永坚、梁乃英等同志驱逐出境。曾经蓬勃发展的爱国青年民主运动,由于遇到港英政府的破坏,不得不停止活动,并尽量动员按自己的行业参加进步工会和其他团体继续活动。当时以转到海军船工坞、九龙船坞、洋务等工会活动的为最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