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正文

榄山书院兴革史略

发布时间: 2006年06月01日   来源: 中山政协   作者:何仰镐  
  清乾隆五年(1740),知县李景厚倡建榄山义学于大榄宝莲社;后迁蓝田坊,改名榄山书院。乾隆十四年(1749)知县暴煜会同乡人何绍禹等,组保八股(何云显(九郎)一股,何世联(十郎)二股,李实(李宁泰)一股半,麦承祖(诗礼麦)一股,卫所(即三卫所)一股,五益同(佑贤书院)一股,六姓(诉合书院)半股)。   嘉庆二十年(1815)知县马德滋为该书院筹措经费,乃捐薪倡膏火费,并置膏火由芙蓉沙十顷,随又由石岐丰山书院拨磨刀角田五顷二十七亩,连同乾隆二十一年(1756)知县彭科原拨给高沙,织麻沙,第五埒等的三处鸭埠,该书院经费,于以确实。   榄山书院每年聘请科名中品学兼优之士掌教,称为山长(老师),集乡中士子于一堂,讲授经史,研读诗词。山长束修,每年白银三百两。自乾隆迄清末先后掌教该院的有以下诸人:姚莹,字石甫,桐城人,姚鼐从孙,嘉庆间进士,留心经世之学,著书十余种,有《游榄山记》。冯奉初,字默斋,顺德人,清进士;高士钊,字酉山,南海人清进士;伍彭年,字遐斋,大榄人,清进士;何太清,字澄轩,顺德人,清翰林;黎XX,字朴园,爵里未详;苏X洪,字翔海,番禺人,清举人;李松?,字XX,爵里未详,卒于书院,葬飞驼岗西鼠内之原,书院校田数亩作祭田;谭时珍,字XX,南海人,清举人:董起庚,字一夔,番禺人,清举人;唐元汉,字重颐,新会人,清举人;高子元,字XX,爵里未详。   光绪三十一年(1905),废止科举考试,榄山书院于翌年(1906)改名为榄山第一高等小学堂,以后又由乡人何作照、李翰芬、何国璋等,将原日榄山书院,梯云义学、宏文义学原有的学产,一并拨作经费,改名为“榄山学校”,以何作权(字伯柳,清举人)为校长。   民国十三年(1924),扩办为“香山县第三区区立初级中学校”,首任校长的依次(交接年月,无从记考)如下:何作让,字季吴,两广方言学堂毕业;何启煌,字卫门,广东法政学堂毕业,律师;麦宇楷,字武宪,广东高等师范学堂毕业;李家献,字以行,国立中山大学法学士;何作让(复任);李X洸,字履庵,国立中山大学文学士;张卓堃,字朋南,美国康南尔大学农科硕士。   民国廿九年(1940)三月,太平洋战争发生,日军将美国教会设立美理学校查封,翌年,区立中学即迁到该校上课,原校则改办难童院,当时的校长依次为:陈泰阶,以字行,国立中山大学农业专科毕业;刘开豫,字立夫,私立岭南大学修业;李浩琛,字伯川,广东法政学堂毕业、律师。   民国卅四年(1945)九月日寇投降后,“美理”由美国教会接收,而原日之榄山书院,已残破不堪,且地方狭窄,不敷应用,由镇人屈仁则、谢云龙、李空藻等,发起买受罗涌经拆屋地六亩余,为创建新校基地。并由港商董仲伟兄弟捐建欢堂图书馆一座,李文祺、何希圣合捐办公室一座,袁带、屈仁则、谢云龙、巢添林、梁玉臣、冯俭生、应雁亭、梁永光、麦炳、李清宇、何仰镐等各捐校舍一座;其它建筑费用均由海内外乡人捐出。校舍陆续建成后,仍沿用“中山县第三区区立初级中学”校名,迁入新校开课。校长依次为:李家藻,以字行,上海复旦大学文学士;李炳垣,字作屏,两广言书院毕业。   民国卅八年(1949)十月,小榄解放,当时的教长为:梁庆文,私立岭南大学商学士。在职不久,由黄富泉续任。   1956年,该校易名为“中山县小榄中学”,增办高中。校长依次为:黄富泉;朱兆松;萧凤山;黄联安;麦学璇。   自明末以来,小榄虽有不少科名人物,但以乾隆至清末最为鼎盛,民国后亦涌现不少高级知识分子专科人员,他们绝大部份是在榄山书院或后来的三区初级中学读过书的,可以说,榄山书院是造就小榄人才的阶梯。解放后增办高中,使莘莘学子,离校后便可报考大专院校,将可造就更多人材。最近关心家乡教育的港澳同胞,捐款扩建校舍,加强设备,今后该校在教育战线上将起更积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