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正文

仙逸中学简史

发布时间: 2006年06月01日   来源: 中山政协   
  仙逸学校创办于一九二五年,是为纪念我是民主革命战士杨机逸将军而设立的。   杨仙逸于一九二三年随孙中山东征陈炯明时不幸殉职。孙中山和宋庆龄屡嘱杨夫人程度纯创办学校以为纪念,遂于一九二四年三月开始筹备,由当时中山县府每月从石岐娱乐捐款项中拨出二百元为常年经费,不足之数悉由程女士奔走筹借,国内外爱国人士亦有捐助。一九二五年筹备就绪,由程任校长,并租石岐龙母庙街杨环川祠为校址。该祠狭窄,仅间成课室三座,招生三班,学生共八十余人,其中一、二年级,三、四年级为复式班。一九二六年改租民生路杨氏大祠为校址,地方较前宽敝,即扩充为一至五年级各一班,增收幼儿生一班,学生逾二百人。因扩班而添聘教员等费用随增,政府未有加拨款项,经费仍须校方四出筹措。   一九二七年增招学生,扩至八班。翌年,县府拨南阳里西林山为瓣校址,计划拓办中学,但因经费与校舍不足,未能如愿,只于一九三O年扩充为十二个班。   一九三五年,因县内小学毕业生日众,原有中学未足收容,经省教厅批准,仙逸学校始办中学。当即在西林山麓建平房校舍两间,招收男女初一学生各一班。所有开办、建筑、购置等款项均由程筹措。至于经常费的开支,除当时政府补助外,主要靠小学部收入和适当增收学费来维持。   一九三六至一九三七年,每年增收男女各一班,添建课室两座。至一九三七年秋,中学达六班,学生增至二百六十人。一九三八年秋,日寇侵陷广州,学校疏散。因迁校经费无着,遂发给学生转学证明,学校被迫停办。石岐沦陷后,学校便大遭破坏,除部份图书、仪器因事先迁贮澳门而幸存外,其余校具台椅,损失殆尽。   一九四五年抗战胜利,仙逸学校即筹备复校。同年十月招生复课,有初中一两班,学生八十余人,小学十二班,学生五百余人。但校舍残破不堪,校具教具亦甚匮乏,经多方设法,始将急需部份校舍修复。至四八年,仙逸学校已办小学十二班,预备班一班、初中六班。而办学经费基本上是自筹自给,当时具府则从石岐迪光电灯公司的电灯加费中拨出款项作为补助。   仙逸学校自创办以来,坚持艰苦创业、白手起家的精神。并一贯以杨仙逸的革命精神教育学生,因而校风淳朴、人才辈出,博得社会好评。开办廿多年来,为社会输送不少人材。   解放后,教育事业进入新时期。1949年尾至1950年初,人民政府于接管原有公办学校的同时,在力扶助私立学校,前逐步把一些有条件的私校合并转为公办学校。1952年暑期县文教科采取民办公助形式与原校负责人协议,将仙逸、大公、雨芬三校合并为“私立石岐联合初级中学”(简称“联中”)以原仙中校址为正校,原大公校址为分校,原雨芬校址改为师生宿舍。原三校校产、校具教具、图书仪器悉数并归“联中”。原有教职员工除少数自行离开外,全部由“联中”接收。仙逸小学部则与相邻的南莆、守恒两小学合并为公立石岐第二小学。   合并后的“联中”在上级党政关怀、资助下,设备增多了,教师队伍加强了。当时的领导班子是:黄华键任校长(未设副职),李耀武当教导主任;陆子平当副教导主任,杨江松(已逝世)当分校主任,又设总务处,由黄庆韶(已逝世)当主任。合并初,学校采取措施安定师生情绪;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政策,从德、智、体几方面培养学生。开始初中一至三年级仅有八班,1953年暑期第一届初三学生。随着教育发展,工农子弟入学增多,学生来源更广,除本镇及郊区外,还有县内各乡村的,尤以港口、沙、恒、竹等地为多,远处学生大部份寄宿,也有些学生走读。几年间班额递增至十多个,仅初一就曾出现过八个班,教职员工、学生共达八百多人。得人民政府资助,增建礼堂一座及课室多座,建筑面积约为联校初时三倍。至西林山上、西边园等生产基地,学校四周的运动场所,经过师生共同动手,也逐步扩大。1953年尾,学校教工基层工会成立,组织有所发展,员工思想觉悟亦提高了。原有团员郭少周以及继后派来的团干李山老师共同负责学校团、队工作,学生入团入队的为数不少。这期间教学秩序稳定,校园气氛活跃,教改风气浓。学习先进经验,观摩听课,已成全校教师自觉的要求,而当时先后担任过语文、数学、英语教研组组长,和毕业班级组长的几个民盟成员起过积极作用。学生的思想认识、学业成绩不断提高,为我县与地区的重点中学和省内外的中专、中技输送了一批批合格新生。初中升学率经常保持县和地区的前列,还为县内工农业输送了一批骨干力量。当时强调“五爱“教育,不少学生健康地成长,就有黄德尧等几个学生毕业后不愿出洋经商或做工,却坚持在县内就业。课外科研组织亦纷纷成立,而且搞得有声有色:如生物组种出高产的玉米、黄麻的同时,还用鸡与鹅种旦试验体外接种,孵出兼有鸡、鹅体型、习性的家禽;而用月光花嫁接种出的大番薯,最大的一个重达29斤(曾送县上展出)。地理组的气象观测站,在石岐也算得较早出现的一个。参加物理组的学生黄永发试制出500倍的显微镜经鉴定及格,曾送上北京,受到表扬、给奖,并登《中国少年报》介绍。这段期间,多次受到来校视察的领导同志嘉许,省教厅办公室向主任便赞扬我校是省内一流的私立初中。   1956年秋,“联中”转为公办,更名为“石岐市第二初级中学”(简称“二中”)市委为加强领导,先后派周巨和高少珍来校任副校长,并拨款添置设备,修建校舍,增派教师。二中除在校进行劳动教育外,还组织师生下乡,支援农业生产,多次被评为“红旗单位”或“标兵校”。由于重视群体活动,体育成绩较突出:1965年,男子乒乓球队,获全省中学基层团体冠军,代表省参加全国比赛,排第七名。五十年代末至六十年代初,全省先后两次学校体育工作评比中均获“体育红旗学校”称号。“文革”前,我校体操队运动员代表省参加全国少年体操比赛,获得多项第一至三名,其中学生陈少强较突出。田径运动员三次破全国少年纪录,游泳运动员两次破全国少年纪录;输出运动员中有七人达到国家运动健将级标准。   从60年代中后期起先后担任过正副校长(包括“革委会”正副主任)的计有:孙具瞻、卢建驹、赵博校、陈广材、黄润标、何俭强、邓连添、余德浩、廖奕骑、丘石天等。   解放后十七年间“二中”培养出的毕业生遍布国内外,而成为我市、镇、区企事业干部、社队骨干力量的则达百数十人。据所知任科、局、厂、股级干部的有林添溢、梁庆添、朱桂珊、李治平、林润辉、李毓明、卢金容、陈宇洲、曾锡枢、黄玉霞、李镜澄、曾惠嫦等校友,任医院副院长或主治医生的有胡惠莲、刘燕芬、马雪萍、陈汉钧、陈伯衡等校友。获硕士学位现在北京高级科研所工作的有李英治校友;在沈阳某兵工厂任高级工程技术人员(曾赴法留学)的有李汝忠校友;在上海业大当讲师的有林源校友;在本市电大讲课的有周南校友。旅外经商有成,热心祖国教育、家乡公益的有雷华鋈、阮展鹏等校友。体育界中当国家级教练的有黄巧叔、黄桂暖;任解放军“八一”队游泳教练的有吕学龄;任省体操教练的有陈少珊;在国家乒乓球队当运动员贡献颇大的有江加良等校友。   “大跃进”期间,“二中”原试办高一级一班,一学期后拨归石岐一中。至1972年始正式办起高中。当时高初中达20个班。“文革”期间,“二中”备受摧残,成为石岐学校中“重灾区”之一。打倒“四人帮”以后,经过拨乱反正始复生机。党的三中全公以后各项方针、政策得到落实,学校从恢复中逐步发展。现已具完全中学规模,共有22班,学生年1100人,教职员工70多人。校舍有平房12座、楼房两幢、礼堂一座(包括课室、办公室、图书室、会议室、仪器室、实验室、车缝工场、饭堂、部份教工宿舍)等,还设有校外木工厂。   1981年,中山县人民政府决定将“二中”校名恢复为“仙逸中学”,以纪念杨将军在我国民主革命时期的功绩。聘请杨仙逸哲嗣、旅美华侨、航空机械工程师杨添霭先生为名誉校长,由杨添霭和在港澳、海外的校友以及有关人士级成校董会。并于同年十月十四日举行复名典礼。从此,在人民政府的关怀下,在杨添霭与各位校董的资助与及侨胞和校友的支持下,进入继往开来的新阶段。“仙中”全体师生正满怀信心在教育体制改革的实践中稳步前进。                                仙逸中学供稿                      (本稿经该校退休教师程智民增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