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正文

中山纪念中学简史

发布时间: 2006年06月01日   来源: 中山政协   
  中山纪念中学(简称“纪中”)是我省十六间重点中学之一,原名“总理故乡纪念中学”,有近五十年历史。校址设在中山市翠亨村,全校总面积达三百亩,背靠犁头山,前临兰溪水,青山环抱,绿树成荫,环境清幽,风景宜人。校舍建筑,红墙绿瓦,画栋飞檐,对称排列,庄严雄伟,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   顾名思义,纪中就是为纪念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而创办的。曾任国民党政府立法院院长的孙科在他所撰写的碑文《总理故乡纪念学校记》中写道:“本校之建,固所以追怀总理不世之勋,亦所以策励诸生矢志于学,有以明夫立国之本耳。”   一九三一年(民国二十年)夏,孙科从南京返乡,着手该校的筹建工作。建筑费用由当时的中央和地方分担。在建校过程中,前广州铁路局长卓康成,前珠江水利局长杨华日,前南京财政局长陆肇强、前广州市建设局长林逸民等也参与其事。   该校由一九三一年底开始兴建,招募来的工农群众披荆斩棘,协力以赴,至一九三四年七月竣工,建成鹤龄堂、皓东堂、寿屏堂、庆龄堂(原哲生堂)、慕贞堂等,和其他一些大型建筑物,以及平房式的学生宿舍及膳堂等处。至于正面的逸仙堂,则是一九三四年兴建(包括礼堂和图书馆)至一九三四年完成。先后两期工程,总面积约八千平方米。   “纪中”于一九三四年七月开始招生,同时办高初中。次年夏,开垦附近的金宾榔山为基地,增办高中空农科一班,连办四届,直至迁澳门后不久停办;高初中各班则一直办下去。除本邑及领县外,远自云、黔、桂各省以及港澳学生前来就读者亦甚众。学校设校董会,由吴铁城、王云五、钟荣光、戴恩赛、林逸民、杨华日、陆肇强、杨子毅等任校董。校董会聘任校长,下设教务、训育、总务各处(处主任一人)分掌学校工作。重大问题则报请董会决定。校产在原县属大小霖有广仁围等沙田约十顷的租项收入作经常费一部份开支。(自学潮停息后,由孙科本人挂名校长,在校执行校务的均称代理校长,直至澳校结束止)。历届校长是:(按任职先后排列)一九三四——一九三八年黄中廑(第一任)、杨国荃、司徒优;一九三八年尾至一九四六(因抗日战争爆发迁往澳门)——戴恩赛(孙中山的女婿)、冯百砺;一九四七至一九八三年——江士骙、张华京、王真、徐儒华、张百平、黄联安、杨悦生、黄伯娣、吴景星、何蔚高、丘石天、麦顺培、沈在启(被选任中山县副县长后仍兼任校长)、陈泽生、贺守仁、李庆余等正副校长(“文革”期间称正副主任)其中以江士骙任期最长。   中山沦陷期间日冠曾一度占用校舍,但不敢肆间破坏。抗战胜利后,孙科曾命组织基金委员会,委派杨华日为主席、林逸民、孙治平、孙治强等为委员,统收县内敌伪(汉奸)产业,充学校经费。   “纪中”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民主革命时期,它是我党组织进行革命活动的地方之一。学生接受革命思想较早。学校开办不久学生中就有中共地下党员、共青团员黄木芬、梁孝刚、陈纬、马国英、孙正川等进行秘密活动。一九三六年夏,杨国荃接任校长之始,校当局就以“不适合本校学习环境”为借口,无理开除学生梁华胜等四人;还增收学生洗衣等费用,企图把纪中办成贵族化学校而激起学生的强烈反对,不愿意接受奴化教育的同学在黄木芬等发动下,奋起罢课,并与来校镇压革命的军警展开斗争,直至学潮胜利结束。续后还不断与当时省政府所派来的军训教官作斗争,毫不妥协。   抗日战争初起,就有校友杨国銮、梁瑞昆、陈纬等多人,先后奔赴廷安。在校的高、初中农科各班同学也有多批组队落附近乡村、圩镇宣传抗日救国。“三七”、“三八”届高、初中校友黄木芬、阮宝文、区元枢、区永宁等组织抗战实践社,组队到本省东、宝、新、开等县,以及高农校友程智民、李炽康等带同当时初中“抗建社”部份同学到县属南屏、三乡等处展开抗日救国宣传。广州沦陷后,黄木芬在东宝抗日游击战中壮烈牺牲。“三八”届校友陈建中(在校名寿彭)任东纵分队长,阻击日寇战斗中光荣牺牲。“三七”届校友余美庆(在校名兆吉),离校后一直坚持革命,解放后,在穗先后担任主任、局长至副市长等要职(八二年三月病逝)。校友郑少康一直参加革命,历任县、地、省要职,现任省顾委会副主任。校友陈纬坚持革命,解放后一度任四川省体委领导人之一,现职未说。校友马奔(在校名国英)多年来在我省西海一带任县、区要职,现任河南省政协常委。校友容右钊解放初曾参加抗美援朝,后任铁道兵兵工厂厂长,现已离休。在抗日战争及解放战争期间先后参加东江游击队和五桂山区革命斗争的纪中(包括附小)师生除上述者外,尚有校友杨日韵、杨日章;教师杨维学、陈衡葆(建中之父)先后英勇牺牲成为烈士。还有黄之(在校名邑恒)、谭光耀均入了山区参加革命。谭桂明(原名福鑫)离校后坚持革命斗争 ,解放后历任县、地、省要职(八二年逝世)。至于前期校友中(包括澳校期间)离校后或继续深造,或服务社会,学有专长。事业有成的遍及国内外,如在泸老校友鲍康尧,长期从事海关管理教研工作。在穗老校友黄兆富(流沙)从事文物考研究有心得。当过城市区级医院副院长,主治医生的有 王仲均、赖炳耀等校友。在港澳文化、工商、报业各界中有贡献的校友不少,如陈达明、李成俊、卓文杏、朱耀华、柯达森等。热心家乡公益事业的有程天德和热心兴学的有旅美校友邝锦洪等。   一九四七年,党组织秘密派增海波(现职穗高教处办公厅主任)来校任教,并与原在校当教师的江士骙一起,建立和加强该校党团地下组积,发展了鲍康尧、黄富泉、伍菊若、徐东祥、徐致文等教师,和孙曼光、冯守仁、张汉文、张志刚等同学十余人入党。一九四九年(解放前夕)又秘密发展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团员六、七十人,积极开展校内外(担负南萠至那洲沿公路的联络和领导)工作。在校内以组织“合唱团”、“读书会”等形式团结了大部份进步师生,展开了对反动统治(包挌潜入校内的敌特分子、托派分子)的斗争。为了准备迎接解放,更加壮大了的党团地下组织,一历协助五桂山区革命武装筹集经费、药物,一面又组织护校工作,严防敌人转移或破坏学校财产,确保“纪中”完好无损地回到人民手中。由于及早作好思想准备,就在人民武装进军石岐的当晚,集合钟声震醒了犁头尖山,党组织向全校师生员工宣告:“纪中解放了”!并随即为党输送出教工、学生一百多人参加县内接管工作。   一九五O年三、四月间唐颖波校长因病辞职,江士骙接任。学校回到人民手中之后,除旧更新,迅猛地向名副其实的革命方向发展。一九五三年便被确实为省第一批重点中学之一。一九五四年初教育部召开全国中学校长会议上,“纪中”与广雅(广州)东山(梅县)三校被肯定为广东省三个典型中学。这前后几年,不但升大人数多,体育成绩尤为显著,参加县、地、省学生运动会,成绩多次名列前芧。一九五九届高中毕业升大考试成现,名列全省第二。江士骙校长一九六O年出席了全国文教群英会,并在省人民广播电台向全国介绍了纪中教学工作经验。中央和各级党委及社会知名人士十分关心“纪中”的成长和发展:朱德、谷牧、习仲勋、周扬、华罗庚、高士其、沈钧儒、张治中、蔡延楷、邵力子、荣高棠等都曾先后来校视察;国家名誉主席宋庆龄生前每年校庆均来信致贺和指导工作,还为校名亲笔题字。   解放初的十七年“纪中”为祖国培养了三千五百多名毕业生,半数以上考上了大专院校,不少人还考上全国著名的北京、清华、科技、中国医科等大学和北京航院。“纪中”不仅为高等院校输送了大批合格新生,而且还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干部,仅在中山、珠海、顺德几个县市里的处、部、办、科、局级干部中就有吴寿桃、孙曼光、萧海涛、冯守仁、林顺中、张汉文、陈堂、简庆华、简冠筹、林材、马清、程联沛等十多人,其余散布各地的就更多。他们都已成为各条战线的骨干力量,如校友中黄满栈担任武汉体院运动系副主任、陈华燮是华南肿瘤研究所副所长、陈健飞是中山医学院的脑外科专家、梁秀龄是神经科专家、张志刚是河南轴承研究所副所长。还有在各种专科研究所从事科研,经常参加全国性研讨会交流经验,或出国当专家的校友:陈冠雄(高能物理)、李文光(煤炭)、萧兆如(土壤化肥)、张友才(陶瓷)、胡秉轩(医学)、许尚侠(心理学)、余振新(激光)等。在美、加取得博士学位的校友有唐元正、唐言立兄弟,取得硕士学位的须邝锦洪。据估计达到教授级的不下卅人。校友黄巧叔、潘月娥、陈雪光、黄桂暖、李淑女等分别担任国家田径队、八一体操队、省田径队的教练。还有一大批优秀毕业生到边疆去、到农村去,在工农业生产第一线上干得很出色。校友刘根源、莫丽芬中山医学院毕业后分配到西藏一直干了廿多年。有的校友在新疆、青海、内蒙古、甘肃、黑龙江、四川、贵州等过远地区坚持岗位工作。校友刘美等十多人到农场安家落户廿年以上,表现积极,有的已成领导成员。“纪中”毕业生已成为一支重要的社会主义建设力量。   十年浩劫期间,纪中备受摧残,成了“重灾区”。打倒“四人帮”后,“纪中”于一九七八年恢复为省重点中学。在上级党政领导关怀下,工作取得较快的进展,师资力量不断加强;图书、仪器和体育设备不断充实,且日趋完善;基本建设项目逐年增加。庄严肃穆的孙中山头像安置在校门前,壮观的科学大楼,友踞在校园右方;崭新的教工宿舍大楼,矗直在寿屏山东侧;宽阔平坦的水泥校道,贯通全校,环境整治一新。尊师守纪、勤备俭朴的校风,得到恢复和发扬。关心国家大事、团结互助、自觉学习、积极锻炼、蔚然成风。由于学校领导和师生共同努力,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教学质量正在稳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