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正文

隆都公路沿革

发布时间: 2006年06月01日   来源: 中山政协   作者:余启颍  
  [B](一) 筑路前的隆都交通情况[/B]   三十年代前期,隆都的交通情况,可以说是“闭塞不通”,在陆路方面,如果由大涌或叠石到石岐,只好靠又脚,那就是村过村,或者从阡陌上穿插、山间羊肠小道往还,谈不上利用交通工具。后来有人从外处购回几十部人力车(又叫东洋车),在?角村前办起一间手车馆,山租给拉车的人,由他们接载人客。当时由?角至石岐要收白银二毫。中途经过拱桥,乘客下车,由车夫拉空车沿桥上特设的铁轨上过去。如果由?角至沙溪,要收白银四毫,再远就没有交易了。手车是铁轮的,行驶在高低不平的村道上,颠簸不堪,自不待言。按当时四毫白银,等于雇用微工一天的代价,并非一般人有资格乘搭的。那时还有一种兜轿,更非平民所能享受。至于货物运输:鲜货(如咸水鱼)多靠肩挑,次鲜货(如笠头水果)多用艇运。小贩们还是以肩挑为主。其他货物(如建材等)多利用水道运送,乡艇在当时也算方便。可是除沙溪,大涌之外,各村均付缺如。   水路交通:象角、龙头环曾有电船去石岐,人货均载,颇称便利。继后,叠石、大涌也有电船往岐。濠冲往岐的人要拦载经过的船接载。当时乘单车的人不多,单车搭客载货。的更是凤毛麟角。所以我们老一辈回忆儿时赴岐的辛苦,不禁欣羡今人的幸福。   [B](二) 岐隆车路的修筑[/B]   当岐关车路修筑,石岐修建马路还未完成的时候,都人缪默庵(永厚乡人),商同刘云波、汤龙骧等人,发起修筑岐隆车路,并得侨商林某(忘其名,众均呼之为大只林)的赞助,着手计划和施工。当时要将西河路拉直,占用不少农田蔗地,而车路沿途,多是长洲人的产业,所以在交涉上费了不少功夫。且当时筑路经验不足,没按现代公路路面宽度要求,只照城市马路路面要求:行车路线外,两旁加十英尺行人道。路面阔,占地(田)多,工程大了,用钱也就多了。而行人道早已堙没了。这是一个可贵的教训。   [B](三)叠车路的修筑[/B]   岐隆车路建成后,还远远不满足当地交通和运输的需要。缪默庵、李公藩等再发起修筑?叠车路。由?角至叠石,途径坎下、永厚、龙聚环、涌头、岗背、青姜等地。以义渡尝收入为主,称为民办车路。沿途都是人烟稠密的乡村。所有征用的田地,都计价给还车路股票。并每村选出一位有名望的人,组成董事会,主理其事。这条车路,后来还从岗背伸廷到水溪、文田、安堂而至大涌圩;又从龙聚环之侧建一条象龙支路。但?叠车路的车辆不能行走岐隆车路。后来只好另筑一条与岐隆车路平行而距离一百米的公路,由?角直达长洲过海码头。此路筑成后,争得不少人客。但两路当事者为权利之争,损害禾田生产,至今仍为人所不齿。该路长洲一段,因邑境沦陷,无车行驶,久已堙没了。   叠车路修筑过程中,还遇到两次波折:一、坎下溪水泥石屎桥建筑时,当年?角的绅士们认为河道时有谷船通过,桥一定要高过谷船的桅尾,方准动工。几经交陟无效,迫得建成驼峰式的桥孔,至使今天费许多人力去降桥和降坡。二、有关叠石车站,车路董事会决定该站建在叠石村闸侧,方便叠石、大?、特沙人乘搭,并已买好两间破屋准备建站。但是时叠石的绅士们反对,说车经该村沙岗地段到村,要搬走先人骸骨。其实车路当局对于迁坟一事,是有例可沿的,如岚霞山之坟,若无人认领葬的,集中一义坟,由路局负责按时致祭。所提反对理由,本来站不住脚。然格于当时情势,只好改变站址,把车站设在村外。这样吃亏的是搭客。从上两例说明,当年修筑车路,并非一帆风顺。呕心的事,确实不少。   [B](四)隆都车路的修筑[/B]   有了?叠车路通本都的北面,而南面还是空白。所以居住在南面村落的人士如高程万、高程辉等,又提出兴建隆都车路,沿?角、庞头、豪吐、西亨机时至沙溪圩。该路沿途也是屋宇鳞比,交通不便的地方。要从岐亨口筑一条公路经过石门、濠冲、无底潭而至大涌。(此路现在还好,不过氮肥厂至大冲圩一段已堙没)。 隆都公路号称公办,当时县工务局技师郑炳奎主理其事。   [B](五)路警督察处[/B]   由于南北两路的竞争,两路公司的经营也不见兴旺;多次收缩所走的路线,也难维持。当时归咎于搭霸王车的人太多。平均起来,?叠车路上车购票的人只占60%,隆都车路上车购票的人只占50%。因为旧社会恶霸、流氓众多,加上士绅、公务人员也不少。有见及此,两路联合设立路警处,以煞歪风(周克明曾当过督察)。但督察处成立后,仍然起不到应有作用,反而增加负担。可见当时社会秩序之差;更可知行车公司亏损原因。   隆都的车(公)路,从无到有,从近到远,而且四通八达,也可说是满足数十年来交通运输的需要。每当人们追念前辈兴建车路的艰难,付出不少金钱、器材、人力和土地,不禁为之肃然起敬!老报人萧放诗曾在哀悼缪默庵诗中有云:“消失卓旗山下路,于今人唱百年歌!”便可见怀念之情。隆都车路建成以后,在抗日战争期间,曾因备战需要,破坏好几段。不久地方沦陷,慑于敌伪淫威,邻近乡村,只得修补,恢复交通。那时两路汽车停开,交通运输转靠单车。抗战胜利后,恢复了汽车来往,原岐隆长洲这段,为两路统一使用。   [B](六)解放后隆都公路修建情况[/B]   一、 解放后,县交通当局只用前?角车路之北中秋石岐至沙溪、大冲的交通线。由于隆都地方辽阔,未能满足于其他乡村之需要。尤其是横栏、四沙等沙田地区,经过是小艇作为主要交通工具。解放后农业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日潇改善,对现代交通运输工具,有争切的需求。人民政府有鉴于此,于1958年在北路之下泽站修筑一条至四沙的公路。即由沙溪公社组织人力锹一条水道,由下泽站至西冲口。凡属该公社的单位都要轮番派人去锹。这条冲叫“新开冲”或叫“横沙冲”。并把锹冲的泥块用作横沙冲公路路基。公路完成后,从此横栏、四沙一带的人可搭汽车直达石岐,解决了沙田地区交通方面之需要。   二、 隆都向称富庶之区,因此汽车、单车来往络绎不绝。公社鉴于坎溪桥坡度高、对于车辆通过很不方便,特别是骑单车的要花很大气力才能爬越。为了减少车辆通过的难度,必须把这段桥梁从原有高度降低一米多。在施工过程中,尽管遇着不少困难,但是工人群众发挥了高度智慧,也一一克服过来。由于事前计划周到,结果保持了桥面原样,不用重新建造,节省了材料、工时,直正做到快、好、省;从施工到完成仅用XX天。   三、 对岚霞段路斜坡也进行削低。该段斜坡的倾斜度达45度角,两边系高峭山壁,每逢大雨,山泥倾泻,对坡下公路路而影响很大。同时,车辆通过这坡比过坎溪桥斜坡更难。所以公社详细研究施工(削坡)计划,为了加快工程进度,商得澳门长江机械工程公司经理萧顺轩同意,派出18吨铲泥车二部、8吨自劝卸货车四部,日夜施工。仅用了42天时间,在长600米、宽12米的公路上就将斜度平均降低了三米,同时清除24000土方,现在已成(约)35度角。在交通上,车辆的行走便利了,亦可减少危险事故的发生。所以竣工后,公社建一座“长江亭”于路旁,以表其功。   四、 在南路西亭村至龙山中学附近地段进行改道,把原来弯曲地方尽量拉直和降低坡度,减少来往行人车辆拐弯的麻烦。路线不长,裨益不鲜。   五、 交通管理部门对路而保养不够,日久形成许多坑洼。车辆过处,睛天则尘土飞扬,雨天则泥泞满路,人行车过,均感艰辛。且逢大雨过后,由石岐经沙溪至大冲、四沙的客车,往往停开,甚至一拖数月。故群众戏称做:“扬尘公路”或“水泥公路”,群众意见不少。对这交通上急需解决问题,公社于1982年,按照人代会决议,作出公路范围内所有公路改铺水泥路面的计划。这正是全社人民梦寐以求的好事,因而得到全社人民的赞同和旅港澳乡亲的支持。在筹措经费时,除公社拨出一笔专款外,并规定社内凡置有单车的人,每部每年征收筑路费五元,连收三年。有四者均乐予交缴。港澳同胞也踊跃捐助,补足此项开支。由此,于1983年7月,已完成沙溪沿北路至岐隆车路第二度桥地段铺面工程。继后还由沙溪经南头、岗背、水溪而至大涌公社交界处(大涌公社也在衔接铺水泥路而,直到大涌圩)。将来还要将南路也铺上水泥路面。这样才能满足日益繁忙的交通运输之需要。展望将来,全社人民无不称庆。   [B](七)尾声[/B]   公社采取一系列措施修建公路,值得人民的赞扬。谈到车路的维修,行车时期应由该汽车公司负责。解放后公路管理部门,只维修岐隆车路长洲地段,其他地段则不过问,实令人感到遗憾!无怪有人要问“为什么行车有权,修路无责?”而交通工具日多的今天,单是沙溪公社单位和个人所有的单车就约有两万部,还远远赶不上交通运输的需要。交通局对于货运不予过问,对于客运,只准公营不许民办,加上客车为数不多,群众来往已感不便。且沙溪商业网点密集,乘汽车的人很多,是大涌、四沙两线的中途站,所以经常有人搭不上车,只好望车兴叹,颇有怨言!为了加速城乡交流以利四化建设,有待交通管理部门负责人,本着对社会主义建设和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对交通路网,作出全面考虑,切实改进。或设沙溪至石岐专线车,或许民办走南路的客车,使交通顺畅,这才能尽有司之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