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正文

中山报业史略

发布时间: 2006年06月05日   来源: 中山政协   作者:芷轸  
  我县之有报馆,始于民国纪元前四前(清光绪二十四年,公元1908年),系邑人郑岸父(彼岸)、李怜庵,联同就读广州主张革命的同志所创立,每十日一期,名日《香山旬报》。这是值得大书特书的我县第一份具有革命色彩的报纸。   郑岸父自任编兼发行人,其胞弟自强(建初)任督印,而主持笔政者,论评以李锐进、郑道实担任最多。亦进、愤血、民声、枕戈等,均李君笔名;阐微、讽一、亦讽、求是等,均郑君笔名。文艺、译述、杂录等,则以黄冷观、杨子毅、秦侣尹、毛仲莹、余晓峰、曹纯武、林继昌、林冠廷等为多,亦间有担任论评。   该报纪元,不用清室年号,只署年干,其倾向性已非常明显,而该报一问世,便让邑人读到这样的一篇不同凡响的《发刊词》。   “中华开国四千六百有六年,岁在?申八月之二十一日,我《香山旬报》出世。本报同人惧小雅尽废而中国亡,咸抱大悲,发无边弘愿,为欲令邦人士女,拂拭真智,咸革旧染,兴风厉俗,作我民气。因以恢复自由,振大汉之天声,发扬我邑人耿光,被于中土。乃黾勉而作斯报,扬海潮之音,为民遒铎;美满光大,将自今始。我先民陈天觉、马南宝诸公在天之灵,实式凭之。鸣呼!风雨如晦,鸡鸣不已。凡我仁、良、隆、黄梁、得、能、四、大、黄圃、恭常、谷、榄、旗十三都五十万诸父老昆弟姊妹,庶奔走偕来,听我法音无怖。”   虽因在县城石岐发行,措词未免销有顾忌,然鼓吹革命宗旨,已昭然若揭。时革命志士刘师复因图炸水师提督李准被捕,解回县狱,然亦时有著述,用寥士、抱蜀、净慧居士、寒柏斋等笔名,在该报发表,影响颇大。   该报出版至第四十六期,因邑人徐桂冤狱,岸父北行营救,由李怜庵代理编辑兼发行人职务,至第八十三期(辛亥正月),改为每周出版一期,名日《香山循报》,出至第一百二十三期止(辛亥九月十七日)。   辛亥九月十六日,本县光复。先数日,循报已决定改为日报,名日《香山新报》,在十七日出版,郑道实任编辑兼发行人,提倡革命后的建设事业,介绍各种社会主义学说。   出版约一年,改名《香山纯报》,由黄冷观任编辑兼发行人。   继《香山纯报》之后(约在民元前二年),石岐有《铁城报》出版,系黄芷裳、刘天放所办。辛亥六月,就读广州同人中,还创办《香山月报》(比循报还早),由李澧川任编辑。两报均曾风行一时。   到了民国四年,郑彦闻、郑哲园等创办《仁言报》,中间一度曾改名《大同报》,旋复旧名。民廿二年(1933),由隆都人张浪石接办,执笔者有张稚庐、张楚弓(均浪石之子)、肖放诗、肖汉宗等。民廿四年(1935),由股东推举肖汉宗任总经理,张浪石任经理兼编辑。此报历时约卅二年,为前此县报的最长久者。   民国九年(1920)五月间,《萃粹旬刊》出版,主办人张浪石、张稚庐;执笔者有萧放诗、杨棣棠、程祖培等。张与程都系邑中中医,故该刊颇注重研究医学和中国医药。   民国十年,有《香山公报》问世,主办人萧汉宗、张骥甫,翌年停刊。   约在同一时间,又有《新声报》、《铁声报》和《民报》出版。当时陈炯时主粤政,提倡“民选”县长,吴铁城与陈永安竞选取,《铁声报》、《民报》拥吴,《新声报》拥陈。报纸早已成为派系斗争的工具了。《铁声报》初为周刊,后来改为日报,由缪耀枢、黄弥谦、刘钧韶和程伟仪等所创办,浪欧主编(实则由缪耀枢负责编辑)《新声报》由黄兆崇创办,《民报》的主编是陈铸魂。三报以《新声》寿命最短,《铁声》较长。   稍后有《求是报》,系月刊,主办人李微尘等,颇致力于提倡无政府主义,但出了两期,便告夭折。   民国十四年(1925),中山县商民协会成立,同时创办《商民公报》,执笔者有张稚庐、张浪石、萧放诗、萧汉宗、萧杰三等。   同年又年《平民日报》,还是萧、张那套班子, 主办人萧汉宗、张浪石,执笔者张稚庐、萧放诗等,出版半年后停办。   约同时又有《商报》,执笔者潘仲吉、黄密弓。   又有《岐江晚报》,办报人未详。   民国廿二年(1933),有《大公日报》出版,主办人为黄达考,黄学崇等。   此后(卢沟桥事变前),我县又有《民国日报》出现。那是国民党的机关报,直接由省党部领导,其与县党部的关系是既有矛盾又能合作的。中山沦陷后(甚至在前一段时间),该报随国民党政府的流氓而停办。直至日寇投降,劫收大员翩然莅止,《民国日报》便重新开张。就在张惠长卷土重来再摄县政的同时,隆都人刘次修也?取到县党部书记长的地位;并用萧君若为《民国日报》社社长。曾经毕业于“县中”、成为反动校长林卓夫得意门生之一的高宗保做了县党部的执委,还当了《民国日报》的总编。刘、萧、高三人相处得蛮好,共同请出了刘应章、刘稚良二人为编辑。半年之后,刘次修被挤走,郑冠英上台,并推荐萧秉权取代萧君若,做了第二任的《民国日报》社长,高宗保、刘应章、刘稚良三人则仍留任。但不久,他们几个与萧秉权合不来,溜了。总编一职落入刘鹤朋之手。   刘鹤朋在抗战期间,原为国民党军委会政治部《扫荡简报》班的负责人,随军在南宁工作,后离职去肇庆,遗缺由林凤祥(也是本县人)接任。林在抗战胜得后随一五九师(师长刘绍武)来中山,林的《扫荡报》在石岐出版,并公开发行。1947年,一五九师被调离中山,林亦离中山赴穗,不再稿《扫荡报》了。时适刘鹤朋从肇庆回岐,知林要离开,便接了《扫荡报》的家什和一些工作人员,同时筹借经费,继续办报,定名《建中日报》,自任社长兼发行人,梁彦当总编辑。由于营业不付佳,资金花光,迫得顶手。刚好萧秉权要找人,便反刘拉去做了《民国日报》的总编。   《建中日报》由郑祖德、张汝翱、刘宇光等接办,仍以刘鹤朋挂名为发行人,郑祖德、张汝翱分任正副社长,由刘宇光担任偏辑。不久又先后续聘董伦、陈宏文(中山民盟早期组织者,并曾兼职于县修志处)等任总编。1948年,郑祖德升任县党部书记长,社长便由陈国权接充(陈宠文转去《开明报》),陈任用刘宇光当总编辑,赖志衍(盟员)当副总编辑,刘树军当采访主任,记者有李宗龄、林早耀、李天泽等。   早在《建中》之前(约在1947年三四月间),隆都人高苞等办了一个《开明报》,目的在一扶杆地方势力,与《建中》分庭抗礼,但有心无力,搞不出“成绩”来。而民盟在县上已有工作基础和较好条件,便通过一定关系,接办了该报,由盟员郑沧徽担任社长,并把陈宏文从《建中》还出版了一段时期,其余两报,则早已先后停办。   当时在石岐,还有一些通讯社。有个“新中通讯社”,设在民族路口的“建国洗衣店”楼上,其主办人是余绍尧、梅鸿杰等。他们与广州的《建国日报》是一个系统的,担负着某中政治任务,但中共地下党员许平,却以该社记者的公开身份,从事革命活动,干得很隐蔽,也很成功。   我县是1940年3月日寇第二次入侵后全部沦陷的,历时六载,报业简真没有了,但在石岐却出现了《讯报》(社长刘传能,在广州出版)《西南日报》这样的东西,群众叫它做《汉奸报》,不屑一顾。   然而,真正的人民报纸,却在艰苦岁月中诞生。   第一份革命报纸是《民气》,用八开白报纸两面油印,以登载通迅为主,也有社论或专论。该报在岐郊出版,后迁入山区。虽是油印小报,却是名符其实的“纸弹”,敌人极力追踪它,群众却欢迎它,千方百计要得到它。   中山县行政督导处成立以后,办了一份县级报纸,名日《新中山报》,用四开白报纸两面油印,四大版。报头“新中山报”四字是由珠纵司令员林锵云签署的,出版了十期左右。   沦陷期间县上还流行一份《正义报》,是大型油印报,跟普通报纸一样大,四大版印两面。这是珠纵出版,不属本县系统,从略。   (一)该文前部分系根据前中山修志处副主委郑道实所写的《中山报业史略》一文增补而成的,标题照旧。有关沦陷期间的报纸,另有专文纪述,此文不予详写。   (二)《香山旬报》发刊词,标点为笔者所加。   (三)李怜庵之李自由,曾将《香山旬报》百多期送给县修志处。解放后,修志处全部志料由军管会接收,该报亦由军管会保存。   (四)我县民间,有大量刊物出版,如乡报、侨报之类,抗战期间,旅港乡人亦有抗日报刊出版,如《今日中山》之类。对这一史实,笔者将另文纪述。                                 ——笔者附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