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黄槐森 附黄德森·清
发布时间:
2006年02月24日 来源:
中山政协
[B]黄槐森[/B] 字作銮,号植庭。黄梁都荔枝山乡绅毓俊次子。自幼聪颖好学,读经书过目能诵,未及16则能博综百家著作成文。咸丰11年辛酉科举人,同治元年擢壬戌科进士第,授翰林院编修,署理国史馆协编,旋发山东道为御史巡视中城。再调云南署理道事,未久调返京师任刑科给事中,先后充任顺天府文武举人考试监视官、京都文武会试官、考试汉学教习官等职。光绪2年升二品衔署理直隶大顺广道,复升四川川北道,迁云南迤东道,擢升贵州按察使兼护理巡抚、广西布政使兼护理巡抚,回调云南升巡抚,再调任广西巡抚。光绪27年奉旨返乡,居广州,翌年病故于家,终年74岁。
槐森以文学侍从内务官员,累升给事中至发外官至抚台,皆因其文才华实,关怀国是,勤于上疏奏陈形势,分析时局利弊,又能提出中肯的处置措施,深得皇帝赞许与宠信,多有采纳其疏。奏章疏陈凡十数万言,因火焚毁,故无传。
其为人“恂恂仁煦、抚民如子,矜慎刑罚。而严于治盗,不畏豪宗“。在巡视中城时,群盗畏法敛迹。任川北道时,“擒治豪猾、清理积案,民教构衅,集众谕以利害,乃相安“。在贵州任按察使兼理巡抚时,“?川民斗,杀拒捕首,翦其凶,余皆自投。下江苗变,相机?抚,未尝轻杀一人。?中保甲废弛,槐森雪夜巡城,不动声色,稽察勤惰,文武咸怀震慑”。史书载“大顺广当兖豫之交,九河绵络,奔流剽,辄坏堤防。槐森在道时,倡议筑成东明河上下游月堤,民庆安澜者数载。在任川北道时,保宁城外旧有河渠,诸山水汇焉。道光初年当路别开一渠,历山坳以灌城阴。春涨泛滥,田庐辄荡,槐森令速塞之,患乃平。又创开西河义游戏,民勒碑称颂”。
回籍优居时已是古稀之年,仍受聘主讲广州粤秀书院经年,“提倡经中实学,粤士之敦行能文者,多出其门。其间,他非常关怀乡邑学事,倡议建立黄梁都和风书院,整顿邑城丰山书院等。史书载:”槐森至老她学不倦,工书善画,为文皆戛戛独造原本经文,惜稿不传“。
德森为胞兄,同年中举人,居乡不仕,为人敦厚俭朴正直。同治年间,士习?坏,不少进职翰林院及宫馆名士,每于公私事路经天津、上海,则挥书楹联诗词,卷访赠洋商巨贾,以试想馈赠,而洋夷为笼络士心,每每虽示试想面亦回赠厚赆。时槐森初入翰院,德森党贻书戒之。槐森自幼尊重兄长,聆教不敢稍怠,是以供职京华十余年,廉洁自爱,每有假旋里,从不受洋人馈赠。
同治年间,德森协助地方官员官军,妥善平息香山、新会、新宁三县交界之赤溪地方居民和客家人纷争斗殴事件。又助香山协副将戴朝佐讨代平息占据三灶、飞沙、高澜三岛之海盗。以功保荐同知衔现时晋知府衔,两广总督与广东提督待人,曾多次商请出任官职,皆恳辞不就。
他生平轻财伏义,乡中建立和同书院时,曾捐赠巨资玉成其事。
槐林任广西巡抚时,适逢慈禧太后六十大寿,于庆典中,赐封德森巡抚衔,以彰其教导胞弟之功。
傀森长子昌元为荫生选授二品衔,发贵州侯补道;次子福元为大学附生任事;三子庆元为附贡,选授陆军部主事,赏花翎,四品弦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