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正文

26、刘信烈·清

发布时间: 2006年02月24日   来源: 中山政协   
  [B]刘信烈[/B] 字乾可,大榄都人。自幼聪慧,7岁晓写文章,且词句顺畅奇特,乡人以神童誉之。康熙38年已卯科举人,选授山东夏津知县。其地民情强悍,习俗好斗。信烈以恩柔刚毅相济处之,办事公正,断案准确,处事神速,首先制服虎伥之辈,诱导愚晦之徒,刹住蛮悍之风,终使民俗有所改变。又以已这豪爽爱民性格,施影响于地方于绅。倡建义学,导以教化,培养造就文土,第于乡试之期,资路费与贫寒之士赴考;寒冬腊月,则予贫士赠银送粮,鼓励尚学。   刘信烈于任内为策动筑河堤,整水利,垦荒地,扩大耕地。又开导百姓破除迷信,敢于扑灭蝗虫,力求农作丰稔。凡益于百姓事,全力以赴为之。政声扬于州郡,鲁境皆闻其名。   后奉檄为致祭官,奉唁仪前往边疆挽某高官,信烈以老年多病谢辞,请长假归里。居乡潜心读书著作,以娱天年,82岁寿终。   著《直庵诗赋》2卷、《运米诗》1卷、《归来吟》7卷、《鉴篡》2卷、《笔记》3卷、《俚语》1卷等传于世。 录其诗三首并附注如次:       [B]游浮虚山[/B]   微茫孤岛海中洲,地匝沧溟日夜流。   云树似随波上一。荒村疑共水沉浮。   琴高赤鲤谁能识,帝子灵旗式可留。   应有余波润南亩,阳候功业在西畴。   史书载:浮虚山在香山邑城七十里,峙海中,望之似随波上下。山海经云:“南海有浮石之山”,疑即此。   即现在阜沙镇内的浮圩山,诗人漫游时约于雍正、乾隆间,其时四周仍是一片汪洋,惟近山处冲积平原已日渐高起,有潮田并有村落。       [B]阜峰文笔[/B]   阜峰孤峙瞰汪洋,地轴何年出大茺。   岂有巨灵遗翠管,恍疑帝子?天章。   崖边虚忆龙蛇蛰,漳底无劳蝌蚪藏。   好蘸银河挥翰墨,可能作字挟风霜。   湖洲山与湾月山相接处,有孤峭临海,高七十丈,广百丈,称文笔山,又曰阜峰文笔。诗人登峰鸟瞰今广福、板芙、外沙一带,时乃一片汪洋,围田尚在形成之中。朝北远眺,则见珠江下游银光闪耀。因此,诗兴大发。       [B]飞驼山[/B]   驼峰烟树影沧茫,策杖登临对夕阳。   古寨尚存边徼地,旧都犹记永宁乡。   孤村海角民居少,野寺山边钏竟长。   欲问洒空何处是,乌啼荒垒水汤汤。   飞驼山即大榄山古有香山砦(即寨字)置于其附近,明前已见,始置何代未详。明初朱元璋于此屯兵札营开垦屯田,至清乾隆年间,小榄以西及南面广阔地带,西至曹步古镇西珠江河畔,南至横栏及隆都龙头环村畔,围田基本成,始还田于民,撤销屯垦兵营。梅花泉、开元泉及开元寺京在飞驼山附近,惟已不存。近代以来,飞驼山麓周围已层建民居、工厂,山峰尚见。诗人于围垦后营将撤时曾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