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黄家四代贤良
——黄泗、黄瑜、黄畿、黄佐·明
发布时间:
2006年02月24日 来源:
中山政协
[B]黄泗[/B] 字惟清。明初香山著名富翁,经营农业及粮食贸易。世居石岐仁厚坊。泗赋性慈祥,讲义气,世称其有古君子作风。永乐14年(公元1416年)邑境发生大饥荒,邑城尤甚,粮价飞涨,百物匮乏。惟独有黄泗一家于城内设低价粮店,每日开仓拿出一定数量谷米,以市面价低愈半出售与平民百姓,谓之“平籴”,若遇身无分文,面有菜色,衣不蔽体之穷极者上门,则赠之以米。得其关顾周济而存活者数千人。
泗之为人,可从下列两事例知其八九。
某日,一山区峒民(以采樵打猎为生者)来店买米,因文盲且不识计算,误给数倍价银,已离去。泗发现,即遣伙计追之返,命帐房将多收银两如数付还。后对众伙计说:“利用别人出错而使自己得利,与盗贼无区别,切不可为也。”
正统初年(公元1436年)香山大榄李千户起义围攻邑城,县官关闭城门御盗,等待救兵,连续三月,城围未解,贫者缺粮无薪,外于待毙境况中。泗命家人煮粥施济,每晶一餐。遇有子女流失或为坏人拐卖者,使人为之寻觅或出资给予赎回。是次事件中,得黄家救活及寻返者数百人。父老百姓感其德,志其事,又聘能者具禀求县衙转禀州群,为泗请功求封赏。泗闻之,极力反对,阻止县衙上禀。
黄瑜 字廷美,泗子。自幼聪颖,勤恳读书。景泰7年(公元1456年)丙子科举人,时知县谢祺为之立石柱牌坊于县署左侧,命名擢秀,以志其事。
天顺初年(公元1457年)英宗皇帝朱祁镇颁诏于天下求直言,图善朝政。瑜应诏赴京晋见上疏,奏陈六事,世称《六事疏》。其内容为:一日正身则天下治;二日正家则天下定;三日正礼则天下化;四日正乐则天下和;五日正赋则天下富;六日正军则天下安。全文数千言,义正辞恳,声威震荡朝野。因之触恕朝中权贵,欲加之罪。幸得吏部尚书王翱、户部侍郞薛远两人赏识并设法挽救而未遭祸。瑜声誉大振,居京师8年,惟未任事。大学士李贤、邱浚等高位名士器重之,着意荐举进入翰林院从事。瑜书《七诱》一卷以明志并拒之。中御史选铨部亦曾写奏章保举任事,因名表为一俞姓侍授诏者盗去纂改,夺其任命。瑜知其事,然不作辩。至成化5年(公元1469)始发广东授长乐知县。
瑜上任后,礼贤兴学,整肃纲纪,施行开明之策,曾竭力办过数宗百姓受惠之事:一者,收拢流浪闲荡人群,施以教化,导以农商正务。二者,清理民间积案,大开衙府公门,公开问案,广听呼声,秉公处事,有冤雪冤,有罪则判,应放则放,应杀则杀。三者,抑制豪强,慑服以州府朝廷权贵为靠山之辈,按章处置偷税贪赃之徒,切实充实邑仓邑库。四者,率先捐赠薪俸办学,设法改善县学环境,倡导各界集资兴学,并于政暇时亲自为生员授课、考试等等,从而促使素来以贫脊见闻之长乐城乡,稍稍向饶富转变,百姓安居乐业。瑜告辞官归里时,百姓为之立生祠于县学官前,以为铭念。
归里后,迁居省城番山下,亲自种植两棵槐树于庭院,筑休憩亭为读书之处,自称“双槐老人”,世称“双槐先生”。每日早起读书于亭,晚则咏诗于居室而后睡,对于声色纷华之事,一无所好。卒年73岁。
遗著:《应诏六事疏》、《七诱》、《书传旁通》10卷、《双槐文集》10卷、《双槐岁钞》10卷。
录其诗八首附注如次:
[B]春日过刘中行宅[/B]
春日寻幽独向东,烟尘埋没梵王宫。
刘郎去后桃花雨,杜宇啼时贝叶风。
丈六金身何处所,大千沙界浩无穷。
绝怜色相归空后,惟有鸢鱼指顾中。
(注:刘中行,良都人。宋时任琼州监押,因引导曾作反之黎族百姓五百余人归顺功,赠秉义郎,复封从义郎 ,迁升邑州左右江提举。于乾道年间(公元1165-1173)告老还乡,改建位于邑城东门外故宅,挖地基得铁佛像,遂舍宅,迁居恭都南大涌村颐老。县令范文林于其宅地建寺,冠名无量。该寺于明嘉靖2年塌,7年修复。清道光年间邑人何大观、郑观光等重修。今不存。)
[B]马侍郎南宝故宅[/B]
万里风尘染赭黄,遥从炎海望钱塘。
鸦啼晓日樵苏集,花笑春风辇路荒,
鄂国有灵余草木,思陵无策失苍桑。
龙沙北望成今古,犹有人传马待郎。
[B]全后疑陵[/B]
南台北台浮黛鬟,宋朝陵墓偏荒山。
玉鱼金剜谁曾见?梅花流水空潺潺。
(注:马南宝葬端宗衣冠于邑城以南约五十里之寿生塘,又葬端宗太后全氏衣冠于靠近南台北台两山之梅花坡上,位于梅花水(即涨溪涌,亦称龙眼树涌)上游侧。世称宋疑陵。)
[B]过北台龙眼树涌[/B]
早春适川上,兴随流水长。
时有白云至,远带梅花香。
日诵文山诗,目送孤鸿翔。
悠悠宇宙间,是非雨亡羊。
(注:五桂山南部名溪梅花水,由鸿鹤岭西流数里出梅花村,众壑溱汇,挟流浩漾,冒石而过,波往仍回,倒注百折,无一直泻。沿溪乔木丛竹,杂英芳卉似锦。西至石鼓挞之南,纳牛耙石、饭包石、香炉峰诸水,出石桥而西,又汇大尖山、寿星塘、花树坑、戴土岭诸水,过北台山之南,出龙眼树涌注于海。葱茏竹木,厅花异草,水流波滟,天然景色今尚在。)
[B]獭窟山[/B]
西林簇龙象,昔为獭所穴。
逍遥入苍翠,永与炎埃绝。
禅活落松风,酒作襟上雪。
坐久明河沉,疏帘挂海月。
(注:獭窟山又名插笏,位于基边村。旧有西林、白衣、桓林庵。北为鱼?西为园山狮子崖。北望东濠松提,稻畦烟翠交错。)
[B]长洲山[/B]
微雨净山绿,赏心投鹤群。
拂藓憩幽洞,松花如密云。
龙湫接狮戽,石濑时远闻。
野烟湿苔径,牛羊下斜曛。
[B]夜宿凤凰山[/B]
桃花悄无源,仙妹渺河许。
空余一片山,欲逐凤凰翥。
长林暮萧飕,似送飞玉语。
倏然卧荒村,清猿深夜雨。
(注:凤凰山(现属珠海市)距邑城东南一百里,高七十丈,广十四平方里,为五桂山脉第二大山,位于恭常都境内。)
[center][B]悲井澳并序[/B][/center]
宋末童谣云。江南破,白雁过。又?云。逢崖则止。后伯颜破杭,遂至崖而亡。白雁过,江南破,更无一寸土可坐。
[B]自闽入广随波流,氛尘暗天天亦愁。
黄芦鳢岸风飕飕,上有深井下有仙女澳。
渔舟不往御舟到,风吹御舟力排?。
嗟嗟悲哉谁与告?谁与告兮悲复悲。
逢崖则止会有时,星星之火奚咸为。
君不见青苗行时不敢语,大事已逐黄龙去;
又不见金牌出时不可回,杀气先随白雁来。
舒王生,鄂王死。
宋家刑赏乃如此,嗟嗟井澳徒悲尔。[/B]
黄瑜有故居位于石岐寿山里口,古称县衙(今不存),明代名士汪朝宗有感黄瑜具经世才华而屈就一县令,因而咏诗一首:
[B]寄题友琴堂[/B]
华堂揭榜见真心,取友平生只一琴。
九死不移曾抗疏,百年难遇是知音。
孤忠大节乾坤动,流水高山海屿深。
所喜移居薇省近,谪官樽俎日相寻。
黄畿 字宗大,瑜子。7岁能属对,并善鼓琴,时人誉之为神童。16岁攻读于郡学,时已通熟春秋二经,所作文章,涤弃陈词滥语,督学佥事张习称其文章不亚于古人之作。然而,学府污暗,奸师贪官勾结,从中作梗,大好文章,竟不为试官所取。且学内时有斗鸡赌博,学官不但不理,且与学子同流。畿恶之,愤而束书,以侍奉亲老为词,辞学归里,投邑学就读。弱冠之年,则打消科举仕途之念,隐居罗浮山脉之椒山,潜心研读经学与大易,研学中庸之道,撰作文章。终为省内姣姣之士,古籍有载:“盖?人著书之精?者,以畿为最。”
正德8年(公元1531年)秋,陪子佐赴京师应试,途至玉峡地方,染病不起,终年49岁。嘉靖4年,以子佐贵,谥文林郎,追封翰林院编修。
畿自称“粤洲学者“,世称”粤洲先生“。著有《易说》、《粤洲集》6卷、《皇极经世书传》8卷、《三五元书》25卷、《删正黄庭经》等。
黄佐为《删正黄庭经》作后记,文称:“神仙家书,奚止万卷,惟《黄庭经》其文高古。写自王羲之者,独得其宗,惟以伏气固精存神,为主道流浮,谈养生皆未尝及此。舍根蒂而言枝叶,不亦惑哉。《崇文总目》云:《黄庭外景经》记天皇氏至帝尝受道得仙事。其书已亡。陶宏景撰《内景玉经》以为疏义,乃妄改此本为外景,以补亡书。观其大纲,则上下前后之中,惟坚内守焉,岂外乎哉。先君子既加删正,而会其要句,折之精而守于一,则浮谈皆可废矣。老子不去乎: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附黄畿自序文乙篇、诗一首如次:
[center][B]《皇极经世书传》序[/B][/center]
夫有画无言,庖羲之易也。彖后斯有言矣。予欲无言象帝之先,故日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地变化道之显也。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天地否塞,道之晦也。立象尽意而律吕声音岂能外哉。自画前观之,太极分二,先得一为一,以统四时。后得一为二,以奠四维。加倍则十二相乘,终于六十皇极之用天地之心也。两倍为四元,会运世以弥纶焉。天下之物管是矣。故夫仰则观象于天,日月星辰也。俯则观法于地,水火土石也。近取诸身,性情形体也。远取诸物走之,草木也。幽明之故,死生之说,鬼神之情状,其一动一静之间乎,是穷理之事也。三皇象春,五帝象夏,三王象秋,五伯象冬,与天地相似而道济天下矣。赞易以祖三皇,序书以宗五帝。删诗以子,三王修春秋以孙,五伯旁行不流,而乐天安土矣。是尽性之事也。生长收藏以尽物,一元犹一日也。化教劝率以尽民,古今犹旦暮也。权变事业其神用矣乎。故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曲成万物,而不遗通乎。昼夜之道,而知故神无方,而易无体,是至命之事也。吴天四府而阴阳以升降焉。圣人四府而体,乐以汗隆焉。历居阳治阴,而象数以礼行焉。律居阴治阳,而声音以乐和焉。故河出图而天数五地,数五象数也。凤鸟至而雄鸣,六雌鸣六律,吕也。倍而四之皆以为用焉。天道之用图倡乎方矣,皇辟之用羲兼乎黄矣。历以藏用乾坤,□□□以不用也。律以显闰日星水土,所以必用也。邵子之学,其仲尼之学乎。仲尼之道,其庖羲之道乎。邵伯温子也,不能授之于父。张?王豫徒也,不能尽之于师。而牛无邪、张行成、祝泌、廖应淮、朱隐老五家,臆凿纷如,不有九六之键。曷启乾坤之门乎,畿也。
[B]自香山泛舟归粤洲草堂[/B]
日暮长风吹钓丝,扣舷歌向月明时。
乾坤纳纳长如此,世事悠悠自不知。
积雨尽从沧海去,高山不逐白去移。
等闲领得东皇意,草色花香总是诗。
黄佐 字才伯,畿子。4岁受经学教育,5岁则随父会客,晓礼节。12岁读完考举人必修课程.正德5年(公元1501年)擢庚午科解元,15年登庚辰科进士第。世宗皇帝朱厚璁于嘉靖元年(公元1522年)即位,举行殿试挑选庶吉士(翰林院内实习官,设6个学科,经考成绩优异者授以翰林院编修或检讨等文官职,其余考中者为庶吉士,即试用实习官,三年再考,分别授以各部主事或以知县优先选用)。佐获五科榜首,即授编修(明代翰林院为中央政府正三品衙门,其首要任务为充帝顾问,兼管修史、著作、图书等事务。主管官称大学士,编修次之。)初以协助朱厚?处理奏章、谏议等为务。册封南渭王时,充岷府副使,完事之后,坚辞南渭王厚赠而归。归程中曾与新建伯、兵部尚书王守仁辩论知与行的关系。事后,守仁誉之为益友。旋奉发江西任佥事,复改任广西督学官。大学士李时推荐任左春坊经筵讲官,之后累迁侍读、执掌南京翰林院等职,封宫詹学士。
其后,于朝中竞逐吏部侍郎职时,为权贵诬陷而遭赐金罢官之遇,佐不辩而归,建居处于禺山东面,潜心钻研孔孟之道,著书立说,成为岭南著名学者。时趋之者众,门下弟子名士亦立多。著书39种,数百卷,世称“泰泉先生”。
终年77年,时乃隆庆朝,穆宗皇帝朱载?下诏追赠礼部侍郎 ,谥文裕公。
为志黄佐功名,邑城先后立石柱牌坊两座。一称“解元进士坊”,建于县署左侧;一称“宫詹学士坊”,建于武镇街。
传世著作有:《诗传通》25卷、《礼典》40卷、《泰泉乡札》7卷、《缵春秋明经》12卷、《春秋传意》12卷、《乐典》36卷、《乐记解》11卷、《河涧乐记》9卷、《通历》36卷、《革除遗事》16卷、《革前遗事》节本6卷、《黄氏家乘》20卷、《广州人物志》24卷、《罗浮山志》12卷、《姆训》1卷、《敷教录》1卷、《庸言》12卷、《泰泉集》10卷、《泰泉全书》60卷、《九洲问》1卷、《两都赋》2卷、《明千家姓纂》12卷、《唐音类选》24卷、《明音类选》12卷、《论式》3卷、《论原》10卷、《粤会赋笺》1卷、《六艺流别》20卷、《理学本原》、《举烛杂论》、《漱芳录》等。
与其次子黄在素合撰《广东通志》70卷、《广西通志》60、《广州府志》70卷。
与廖道南合撰《殿阁词林记》22卷。
黄佐乃明代岭南学士之佼佼者,于国中颇有名气,亦香山历史上出类拔萃人物。
古籍对其学问与为人有较高评赞:
《明史》称:佐学以程朱为主,惟理气之说独特一论。《明儒学案》谓佐“教人以博约为宗旨,盖得力于读书,典礼乐律,词章无不该通。故即以此为教,是时阳明方欲尽洗,闻见之陋归,并源头一路,宜乎其不能合也。”
《儒林录》称佐:生平操履端谨,模范严整,居无惰容,燕无?语。私第邻府寺,敲扑喧杂而处之裕如。布惟木榻,不求更新。绅绎经文每至夜分不休。终岁少入私室,少癯,然晚更丰硕,知其所养充粹也。
《列朝诗集小传·参广舆记》评佐:“博综今古,究心于理学,经济而修词?藻,杰然争雄艺苑。岭南人在词垣者,琼台香山先后相望,于是南越之文学,彬彬比于中土矣。”
《明·诗综》赞:佐诗会铨条惯,取材于西京,割正于李唐,研精于南京。其言奥以文,其思婉而微,粹然一出于正。
旧石岐城北外韭菜园有涵一亭宝书楼,为黄佐私人书院,相传佐少年时读书于此。
清仕印光任,乾隆9年调任香山同知后,曾作《黄文裕公书院涵一亭》诗一首称赞之,诗曰:
[B]微晴微雨湿烟汀,镜里双虹抱小亭。
黄喷嫩香三尺桂,绿铺新绮一池萍。
幽禽啼处忘城市,古篆摹来见典型。
薄醉听泉联好句,莲峰窥坐落杯青。[/B]
附:黄佐著作四篇:
[center][B]《罗浮山志·序》[/B][/center]
罗浮粤望也,洞天福地,名列道书,载汉志。至晋葛洪居之,而后始大有闻矣,然未有?志也。袁宏始作登罗山疏,竺法真继之。其意岂主罗客浮,故与二疏散见类书,不行于粤士。宋郭之美乃为罗浮山记,谭粹裒之为集。一胄复续为图志,犹未之详也。逮永乐中,陈公琏广胄所录,?及道书。而郑安期、朱桃椎之类,未免疏谬。先君粤洲先生栖息兹山,尝欲正之,不果。予结草庐,思与瑶石黎子民表陟降??以稽之,病未能也。岁庚戊春2月与甘泉翁偕游,黎子暨梁子孜从焉。询旧志于道士,则亡矣。于是托旭善姚子?求得录本,黎子复得图记,乃博访旁采,纲以图经,而后条举其详。昔所未载,而今创闻者,为杂记以终之,芟补期于精。审予亦稍加润色,盖七阅寒暑,而后成编,凡一十有二卷。
[center][B]《礼典·后记》[/B][/center]
予因大宗伯掌邦之五礼,辑三礼会通,或连章或截句,次第合为一篇,作《礼典》焉。首郊社,次明堂大飨,次祭社稷,次禘与大庙四时秴祭,次祭无秴及诸侯灶庙,为吉礼者七次,奔丧次丧服为凶礼者二次,大师为军礼者一次,诸侯相朝为宾礼者一次,公冠次大昏为嘉礼者二,皆逸礼也。未及成编附与《六艺流别》凡一卷。云夫圣人制礼,本天秩录人情而使之中节者也。上下殊事古今异,宜协诸义,而协则以义起,如此而已。礼运曰:夫礼必本于天,惻于地,列于鬼神,达于冠。丧祭射御,朝聘圣人一礼示之,故天下国家可得而正也。有曰夫礼本于太一,分而为天地,转而为阴阳,变而为四时,列而为鬼神,其降日命起官于天也,礼之时义大矣哉。极大曰太未,分日一,一必有两,两必变四,太极象之在人者也。故《仪礼》十七篇,皆侯过受于王朝,藏于有司,以为正天下之具者戴记,则后儒引其文义焉耳。一也。堂阶位著以辨尊卑,柴?声沉一秩上下,明天地也。昏则媵御交洗,祭则君夫人异酌,法阴阳也。觐则坛有四门,丧则服有四制,变四时也.芗萧光以报气,黍稷郁以报魄,列鬼神也.天人本一而无二,于斯无大过,岂非动容周旋,中冖言即其所行者,与为子作大学,子思作中庸,皆博学于文而记载之.嗟乎,天秩人情,本一而无二致也,故明明德与天命之胜,皆自孝始尝.得古注疏,发明大学之义。然中庸之言与大学一揆,盖舜之大孝,以德言即天下之大本也.武王周公之达孝,以礼言即天下之达道也.因心,之孝见于祭先,逢敬其所尊,爱其所亲,而推之天下国家,则亲亲之杀,尊贤之筹,本诸仁义而典礼行焉.人亲其亲,长其长,凡有血气者,莫不尊亲,则尽性修道浑浑乎术极在我矣.位育功化,岂虚语哉。揆厥所元,格物致知,即明善也。诚意正心,即诚身也.事神治人,皆出于此,即知本也.后世学未知本,已藐诗书执礼,为注脚于戏,孔子之道,其不明不行矣乎?
[center][B]《六艺流别·序》[/B][/center]
闻之董生日:君子志善,知世之不能去恶服人也,是以简六艺以善养之。而各有所长,诗道故长,于质书著功故长,于事礼制节故长,于文乐咏德故长,于风春秋司是非故长,于治易本天地故长,于数人当兼得其所长,是故举其详焉。志始于诗,以道性情为谣、为歌。谣之流其别有四:为讴、为诵、为谚、为语。歌之流别亦有四:为吟、为咏、为怨、为叹。其揄抱以为诗也,则为四言、为五言、为六言、为七言、为杂言。其亲近于文,而又以诗丽也,则为为骚、为赋、为辞、为颂、为赞。其专事对偶,亡复蹈古,则律诗终焉。书行志而奏功者也,其源以道政事,为典、为谟。典之流其别为命、为诰。谟之流其别为训、为警。凡典立德宣于下者也,又别而为制、为诏、为问、为答、为令、为律。命之流别而为册、为敕、为诫、为教。诰之流又别而为谕、为赐书、为书、为告、为判、为遗命。而间亦有不尽出于上者焉。凡谟下情孚于上者也,又别而为议、为疏、为状、为表、为笺、为启、为上书、为封事、为弹劾、为启事、为奏记。。训之流别而为对、为策、为谏、为规、为讽、为喻、为发、为势、为设论、为连珠。誓之流又别而为盟、为檄、为移、为露布、为让、为责、为卷、为约。而间亦有不尽出于下者焉。礼以节文,斯志者也,其源敬也。敬则为仪,为义,其流别则为辞、为文、为箴、为铭、为祝、为诅、为祷、为祭、为哀、为吊、为诔、为挽、为碣、为碑、为志、为墓表。乐以舞蹈斯志者也,其源和也,和则为乐均、为乐义,其流之别为唱、为调、为曲、为引、为行、为篇、为乐章、为琴歌、为瑟歌、为畅、为操、为舞篇。春秋以治正志者也,其源名分也,其流之别为纪、为志、为年表、为世家、为列传、为行状、为谱牒、为符命。其大概也,则为叙事、为论赞。叙事之流其别为序、为记、为述、为录、为题辞、为杂志。论赞之流其别为论、为说、为辩、为解、为对问、为考评。而凡属于诗礼者不与焉。易则通天下之志矣,其源阴阳也,其流文别为兆,为?、为例、为数、为占、为象、为图、为原、为传、为言、为注。而凡天地鬼神之管理,是矣。昔晋挚虞尝著文章流别,其亡已久。故予搜罗散逸,以为此编,统诸六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