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正文

7、杨绍孙与杨仲玉·元

发布时间: 2006年02月24日   来源: 中山政协   
  [B]杨绍孙[/B] 元代处士。[B]杨仲玉[/B] 绍孙弟,泰定初年岁贡。宋绍兴元年庚戌科进士,广东提举学事杨凖曾孙。世居文顺乡石岐南门,仲玉子孙居隆都申明亭。   绍孙九岁能诗,熟读古文诗赋,稍长,则博览群书。性格孝友,好义敢为。其家世丰裕,昆仲分祖遗田产时,绍孙以肥沃之地与仲玉,所为深得乡众级族人敬佩。   兄弟俩尝抱负为民效劳之志,潜心研究惠民韬略。泰定甲子年(公元1324年)海寇黎靖海勾结夷人作乱,侵犯邑境,绍孙偕仲玉携破贼之策至海湾战船上谒见宣慰使云谷,请缨杀贼。许之,令率军剿贼。昆仲带领勇士五百人,与黎靖海激战于近海,大胜,杀靖海,驱散其众。解除邑境困危之后,辞谢封赏,归家侍奉双亲。   泰定丙寅年(公元1326年)仲玉与毫吐村人,邑学教谕,宁末宣义郎高添之子元生等人,捐银两,输器材,倡议迁建和改建学宫于莲峰山之阳。   至正初年(1341年)邑发生风灾,农田被毁,稻米薯芋失败,百姓饥馑。绍孙与仲玉合捐谷米五千石赈济,救活民众不少。翌年,五谷丰登,民有余粮,农家争相上门偿还赈米,绍孙拒收。他对偿粮者说:“我兄弟赈粮,乃礼义之举,救济饥荒,义不容辞。业主与耕户,应亲若唇齿,和衷共济,赈粮已出,概不收回,若逼我收回,则陷吾辈于不义也。无礼无义,耻于人类,我所恶者乃缺德之辈。诸位将偿谷担回,以育儿教子可也”。乡众感其德,建纪念亭于其居所之南,命名丽泽亭,以志其事。   绍孙、仲玉同祀于石岐学宫乡义祠。   杨氏昆仲有编著,今知传世者有:绍孙著《杨氏遗书》1卷。   仲玉著《龙眼遗草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