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正文

后记

发布时间: 2006年02月24日   来源: 中山政协   
  何贤先生是一位有名的银行家、企业家。他生前经营穿梭来往于北京、广州、香港、澳门以至珠江三角洲各县市之间,为繁荣澳门经济,支持祖国的四个现代化建设做了许多好事,尽管他不是中山市人,但他关心中山的经济发展和建设,与中山各界知名人士结下深厚的友谊。何贤先生的助手彭彼得、何华添、黄子雅均是中山籍人,现在澳门居民中中山籍人不少,所以,在澳门生活了几十年的何贤先生和中山籍人之间的关系是较为密切的。   我早就听到何贤先生的名字了,但真正与他来往是从1980年开始。其实我们之间的认识是很偶然的。负责何贤安全护卫的黄子雅君,是中山白蕉乡人(现属斗门县辖),他是黄森的堂侄子,在黄森部队担任过第二中队长。该部起义后,我被调到黄子雅的中队担任政治指导员,一起工作人短暂时间。他的年纪比我大三、四岁,但我们都是青年人,有共同的兴趣和愿望,憧憬祖国繁荣富强。尽管那时游击队生活很艰苦,在共同战斗的紧张日子里,我俩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由于我和黄子雅的特殊关系,我在石岐多次见过何贤先生。1981年,我到澳门考察时,何贤设宴招待了我。在与何贤的多次交谈中,我感到他待人随和,没有富豪巨贾的架子。他热爱祖国,关心桑梓,支持中山建设的事迹,早就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有一次,子雅兄夫妇到我家作客,反复谈了何贤的发家史和他的处世为人等等,这就使我逐步产生了一个欲望:要写何贤先生。   1988年冬天,我随中山市文史委同志到番禺县访问时,曾和该县原政协副主席黄子衡谈了我的设想,立即得到他的支持。他陪我们参观了由何贤、何添兄弟捐资兴建的医院和社会福利设施,更加深了对何贤先生的认识。为了写好何贤先生,今年初我又专程到澳门访问了长期追随何贤先生的彭彼得先生和澳门知名人士何汉先生、徐东海先生。他们从不同的角度,详谈了何贤先生的历史往事。离开澳门前夕还受到何贤先生的儿子——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何厚铧先生的接见,从交谈中,使我对何贤有更深刻、更全面的认识,于是决心执笔写了《何贤生平》。   在撰写过程中,曾参阅番禺文史第3辑,我还收到近年移居加拿大的黄子雅兄多次寄来的有关何贤的珍贵资料,其中许多资料是鲜为人知的。最近,澳门日报社长李成俊先生,在百忙中给我寄来影印资料,更丰富了史料的内容。此书出版前,我曾四易其稿,寄到澳门,听取了何厚铧、何汉、徐东海等先生的意见,又作了一次修改和补充,尽量避免了错漏。借此书稿出版的机会,本人谨向朋友们致以深切的谢意。                          赵荣芳                       一九八九年十二月于中山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