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正文

北加州华人开创了莳花业

发布时间: 2006年02月27日   来源: 中山政协   作者:美国 方民希搜集  
  华人在美国加州北部中种菊花,自始规模不大。二次大战之后,荷兰所产花朵,充斥美国市场,单是运来洛杉矶(加州南部)的鲜花,每日用若干架飞机专和支运到,对其他美国大城市如此也。日前报载美政府向中南美洲的种毒国家提出,愿出钱助他改种鲜花,向荷兰看齐,因以上各国的气候,多适宜于种花。   北加州种植业,有赖于华侨胞开创,现将《世界日报》所载花旗掌故剪辑寄上:   三藩市是一个充满了罗曼蒂克风味的城市,在还没有改名为三藩市之前,这个地方原叫“耶巴宾纳”(YerbaBuena),是西班牙语香草的意思,所以这个城市与花有缘,传统的花摊子,活动的鲜花手推车处处可见。市民受花,凭寄意,花不仅作为家庭饰、办公厅点缀之用,而且还可示爱、慰问、祝贺、致敬等,作为情谊的象征。 以华埠而论,虽然是小小一个地区,但经营花店的多达十家,可见华人社团或个人对这花的风气,还是相当注重的,不论红白二事,节日庆会,开幕新张,都送花致意。而华人的莳花业,亦有百年历史,其中更有些因拥有种花的农地,为开发商所收购而致富的。   大约于1870年间,万多华工在建筑美国大陆东西横贯铁路完成后被遗散,顿遭失业,大部份返回加州另寻出路,由于当日排华风气浓厚,中国人谋职易,惟有自力更生,或农耕或捕鱼,有园艺技坟的则种花,成为华人莳花业的先驱。部军法副总监,负责审查、处理陆军与外界的各种交易、合约及纠纷诉讼事宜。他15岁随母亲移居美国,后考入华盛顿大学攻读法律,考取律师执照后于1961年进入美国陆军部服务,获授稍为军衔,一路晋升,今年更擢升为少校。他在陆军部长期担任与法令、规则有关事务的咨询工作,曾出任美国驻台湾大使馆兼美军顾问团军法律师。   陆军少校林耀平,现年44岁,上海人,现任美国联邦卫生部公共卫生助理处长,官拜少将军阶。他生于上海,三岁时随父母移居美国,后来攻读医科,成为医学博士,曾经担任过华盛顿州健康服诊所主任、美国国际健康局欧洲部主任。1973年被调到白宫卫生部任职,负责联邦政府关系事务,直到现在。   陆军准将陈绍章,今年50岁,祖籍广东四邑,生于上海,现在美国国防部任职。其父是当年美国驻昆明空军“飞虎队”军官,于1943年随父母返回美国。他1961年在密歇根大学毕业后即透笔从戒,曾被派往参加越南战争。后来担任美国驻南韩、泰国、寮国军事顾问,1975年调回美国本土,曾任阿巴马州陆军导弹基地指挥官,现在国防部担任要职。   空军准将李哈里(年龄、祖籍不详),现任路易斯安那州国民警卫队空军副团长。他早年就读于佛罗里达州巴托托空军基地航空学校,1956年应募加入空军服务三年,曾获授少尉军衔。1959年复员后在乃父开设的“李家园”餐馆当经理(保留空军后备军官身份)。1964年进入劳耀拉法学院深造,后来当选为杰佛逊县的司法长官。1982年重返空军服务,获授中校军衔,1985年被晋升为国民警卫队空军准将副团长至今。   华人莳花,以菊花为主,而日本人则以培植康乃馨为多,追溯历史,大约在清末,有广东香山(中山)县斗门镇黄梁都侨民,在北加州圣宾奴一带租地种植江南菊,因为粗生易长,本轻利厚,花农大有所获,种菊者愈来愈多,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共有二三十家。战后更以科学化处理,筑暖室培植,每一花圃投资十五六万元,经营者共达百家,业务都不错,其中去黄梁都之莫、谭、赵、陈等姓人士占多数,并组有“湾区菊花会”作为同业公会。   圣达卡拉县的华人莳花业,1880年代即有人经营,初期采用中国传统土法培植菊花。日本人于1920年加入竞争,采用科学方法,研究土壤施肥,选择优良品种,甚著成效,加上利用玻璃屋温室培植,收成更佳,中国花农,不得不急起直追,也开始筑温室植花,每年生产亦因而增加。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在美国的日本人被拘禁入集中营,中国独占莳花市场。战后,日本园艺家再返南湾区发展莳花业,特别种植玫瑰及康乃馨等较精致的花卉,每亩农地获利较种植菊花多达两倍。   根据统计:1945年,圣达卡拉县莳花业总收入为一百多万元,1950年三百八十余万元,1960年一千三百余万元,1968年一千七百余万元,其全盛期生产,竟占圣达卡拉全县农产品百分之二十二。   加州出产鲜花,遍销全美国,占市场销售额百分之六十,因天时及地利,使加州成为全美鲜花供应总站,由1890年开始,加州花农种植康乃馨、玫瑰及菊花供应市场,但华人是到了1910年才正式打进这一行业。前此,华人种植马铃薯供应欧洲市场,后来因为第一次世界大战断绝了运输,马铃薯无销路,才转而种花。   华人莳花业,据说是由莫义廉开始的,继有林、刘、邱、黄、陈等家族跟进。当日花农用竹篓盛花,坐南太平洋火车到三藩市的圣玛利亚广场地下室批发给花商。廿年后,业务扩张,鲜花可运销美东,可惜三十年代美国发生经济大恐慌,花业萧条,未几又爆发第二次世界大战,虽然没有日本花农竞争,但花市不畅,也有好些中国人回复蔬菜而停止莳花。   第二次世界大战过后,莳话业再度复兴。五十年代初期,花圃电气化,并用蒸气消毒土壤,安置保暖设备,所以鲜花生产,并无季节限制,全年都有鲜花供应。到了六十年代,莳花业欣欣向荣,业者都有获利。据1968年的统计,加州莳花业主与圆工共约二千余人,华人即占半数以上,种花农地占三万亩,全年营业额达二千万元。   可惜到了七十年代,能源危机爆发。至1975年,商用煤气增加收费百分之五十三,运输费亦增加,空运收费更昂,与花房器材和能源有关的都涨了价,加上外国鲜花进口,由百分之八增至百分之四十三,其中以南美哥伦比亚输美鲜花最多。华人莳花业者有利润大减,反而地皮涨价,有许多花农索性卖地转营他业了。   百年来,华人在花农方面颇有发展,但很少有成功的花商,十九世纪末期,三藩市街头常见提蓝卖花的中国小贩,他们大多是无牌的,后来渐被取缔。至于在花埠开设花铺的花商,也只以华人为对象,业务发展有限。若以三藩市而论,意大利花商才是控制市场的要角。   三十年代,意大利裔的罗西当选为三藩市市长,其人是花商出身,多少对意大利花商有点维护,在他任内,严格发给花商执照,并到某种程度下停发,现在三藩市街头花摊的执照,有许多是五十年前罗西市长所发的,而市内经营花店、设摊售花的,在传统上仍以意大利人为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