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正文

旅日华侨甲骨文研究学者欧阳可亮

发布时间: 2006年02月27日   来源: 中山政协   作者:欧阳焕棠  
  我区旅日华侨甲骨文专家欧阳可亮,在年逾古稀,失去右臂的情况下,仍然坚持用左手写甲骨文,为实现他的甲骨还乡的夙愿,勤奋磨练,筹募资金,十分令人敬佩。 [center][B]人生的最终目的[/B][/center]   欧阳可亮祖籍中山市张家边区大岭村,生于1918年,他三岁时就在启蒙老师,晚清文学家王国维指导下练习甲骨文,还曾得到罗振玉,郭沫若等老前辈的指教。1939年,就读于辅仁大学历史系。1941年,在上海东亚同文书院供职。抗战初期,他成在西北参加“抗日艺术队”。也曾因参加爱国运动,被日伪逮捕。抗日战争胜利后,他先去台湾,后应娉赴日教中文,培养出许多“中国通”,中曾根,大平正芳,田中角荣等政界要人都是他的学生。   近三十年来,欧阳先生以炽热的爱国之情,执着地探求祖国和人类文化之源,将全部心血倾注于祖国甲骨文的研究。他先后在日本举办了个人甲骨文书法作品展览三十四次,送作品参加团体展览三十五次,成为著名的甲骨文研究家。他还解读了约一千八百字的甲骨文。1985年,他将未公开发表的一千字,汇集成《集契集》出版,成为书法家,文学者及设计家珍贵的研究资料。这位须发皆白的古稀老人,退休饿拓植大学教授,又被娉请为“安阳殷玗笔会会馆”名誉会长,中国安阳艺术专科学校名誉校长,安阳师专名名誉教授,为祖国甲骨文的研究不遗余力。   甲骨文于1899年由河南安阳殷扜出土,截至1984年,总计出土十五万余片。但由于甲骨文发现正值晚清国力最衰弱之时,这十五万多片甲骨被分散在十三个国家及数十个地区收藏,若不集中整理,解读,拼凑还原,则谁也不能窥见其全貌。欧阳可亮先生曾于1984年10月1日在《安阳日报》上发表述怀文章《甲骨还乡之愿》,文章建议筹建民间安阳殷扜笔会会馆。呼吁筹划笔会基金。定期召开国际甲骨文学者及笔者会议,将甲骨片资料集中整理,拼凑还原,研究讨论,发表论述,共同研究人类进化过程及最初和最完整的文字所表示的文化,这样,不仅殷商古史文化可以研究出来,而且可上推断夏禹少数陶文在夏扜之证实,并促进人类学研究发展,为世界人类文明之探源作出贡。他以此作为自己“人生的最终目的”。 [center][B]希望之火在燃烧[/B][/center]   1984年10月,欧阳可亮正在医院住院,接到河南安阳殷笔会召开会议的邀请,喜出望外,告假出院,回国参加。会上,这位原本患有脑出血遗症口障碍,五年没上讲台的老人,竟能口若悬河地在台上演讲半个小时。他将此举视为奇迹,逢人就说:‘若是没有录像录音,真难叫东京人相信,甲骨文能治病长寿,就是自己也不相信。“他在会上提议,在1989年甲骨文出土九十周年之际,在安阳殷召开“中国与收藏及研究国各大学研究所国际甲骨大会“,与会者一致拥护并以热烈奖声通过。这使他信心大增,倍受鼓舞,“甲骨还乡之愿”的希望之火旺盛地燃烧起来了。   为了迎接这个国际盛会,接待云集安阳的各国甲骨收藏家,研究家,他建议在洹水南,殷?上建造“安阳殷扜笔会会馆”,并对此馆的建筑结构,规模,式样及内部的现代化设备等都作了具体设想。 [center][B]为甲骨文还乡化缘[/B][/center]   建设“安阳殷二笔会会馆“需要资金七百万元人民币,为了帮助筹集建馆资金,区阳先生说:“我愿以自己残疾后的力量推动一下”。他将平时节省下来的二十万日元汇到安阳殷笔会。就连日本发给他的残疾人基金也全部用于甲骨文的研究。   他顽强克服着残疾带来的痛苦,与日本书画家一起投入买字画,刻龟甲等筹集活动。欧阳老人曾在东京吉祥寺近铁百货店摆上摊子,为日本顾客书写。赠送甲骨文,他变卖了自己珍藏了的文物。玉器。青铜器。工艺品。出售书刊。珍本,版权;处理个人的土地。房屋,财产,他说:这是“完全出于一个海外华侨和友人的自愿。没有半分勉强“。他甚至不顾身体的残疾,甘愿粗茶淡饭,布衣素食,正如他自己所说:”为此事即将作化缘和尚,吃青菜豆腐,淡饭白粥,也可以。上不带来,死不带去,愿实现这点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