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崧在美国创业经过及其兴办的公益事业
发布时间:
2006年02月27日 来源:
中山政协 作者:古次夫
周崧及周崧学校之名,在中山市广为传扬。周崧先生爱国爱乡,兴学育才,造福桑梓的事迹,迄今乡民津津乐道。并在《隆都沙溪侨刊》1985年创刊号,及《中山文史》第八、九辑作了较详细介绍。至于周崧在美国创业历程,较少见诸文字记载,笔者特辑录本文,以作引玉之砖。
[center]二十出洋 金山创业[/center]
周崧(1879—1961年),原名华崧,字毓秀,在美国以单名“周崧”行之,人皆称为崧哥,洋人则称为“崧先生”。祖籍中山市隆都(今沙溪)龙头环村。父名简廉,饱学之士,曾执教于翠亨村,并善堪舆之术,与当年石岐三盛杉竹店主郑老先生(郑彦?之祖父)为挚友,从翠亨回村经石岐时,多至郑家越宿畅谈,相处甚洽,成为世好。1889年,周崧年仅二十,由其四叔带挈赴美,曾作短期佣工,周崧少有大志,不愿久居人下,三年后自营商业,僑迁有术,大展鸿猷,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几十年,华人在美国能与外商竞秀者,周氏可谓首屈一指。
[center]中兴公司 大展鸿图[/center]
1901年初,周氏以积蓄2,000元,于加州委利贺埠开设“生利分司”,专售西人妇孺服装及日用品。二年后,以该埠地小人稀,难于扩展,欲偿宏愿,非向大城镇繁盛之区经营不可。遂迁至旧金山?摩街,业务稍盛。又二年,再迁于旧金山商业荟萃之市场街929号,资金已积蓄至二万元,新张营业,定名为“中国服装公司”,后易名为“中只公司”,由此业务日盛,获利倍蓰。1916年在加州之首府——沙加缅度开设第一支店,越年,在圣荷西埠开设第二支店,由此循序渐进,逐步扩展,1920年在各埠开设支店已有8间,周崧真知灼见,并不以此为满足,乘胜前进,乃厘定组织,充实基金,依章向加州政府注册,改为股份公司,谋求迅速发展,定资本额100万元,增招新股,每股100元,俾侨胞有参股经商机会,亦使资金厚集,扩展自如。尔后扩展支店于美国西部各州繁盛商业区者,计有五十五间,檀香山亦设四间,每年所获更丰,按期派息,未尝间断,加倍派息,亦有多次。经之营之,数十年来,不断进展,周崧成为当时华人社会罕有之百万富翁。中兴公司成功因素之一,乃主事者采取资本主义之现代管理、营业方法。顾客对象多是低入息阶层,集货以廉价大帮为主,中兴公司遂成为美国华人集资大企业之佼佼者。
[center]勇于进取 急公好义[/center]
周氏体型清瘦,举止斯文,天资聪慧,勇于进取。处事考虑周详,精细谨慎,知人善任,事无巨细,广纳群言,然后本己意决之,事业兴昌,盖有源也。世间为富不仁者有之,为仁不富者亦有之,但周氏皆非其类。经商既获取伟大成就,对社会慈善公益,国家急难捐输,概不后人。周氏常谓:“救国急务,首在教育,教育兴替,视乎经济充裕与否而定。然经费足而不得人,教育仍难振兴,征之中外,莫不皆然。余觉欧美教育,经费足,人才盛,辄为之钦佩不置。反观中国学校,往往相形见拙,不胜感喟。”坐言起行,遂提倡兴学,不遗余力,远在五十多年前,周氏将在华埠拥有之多座楼宇,及其他实业资金,拨出组织周崧基金会,利息所得,为专作捐助社会公益文化教育之用。
[center]家乡兴学 首树楷模[/center]
民国十七年秋(1928年),乡人周守愚、周霭云等倡议兴学,为周氏所闻,色然而喜,愿独负建校及经常等费,并派同乡周冠秋由美遄归,与周守愚等商讨规划建校事宜,在龙头环购地建校,校舍兴建期间,借乡中周、刘二祠为课室先行开学,时为1929年春。越年,矗立于半月池边之新校舍落成,学生迁入上课。乡人以“周崧学校”名义,设立校董会主持校务,并设立“玫瑰幼稚园”,以纪念其夫人司徒氏。
周氏兴学,首树楷模,远近知名,各乡殷富,闻风兴起,捐资建校者相踵接。民国二十三(1934年),国民政府明令嘉奖,教育部颁给一等奖状:
广东省中山县公民周崧助周崧小学建筑开办两费计银五万二千五百元,又将在美国三藩市都板街自置洋楼一座,价值九万余元,捐充该校基金,两共一十四万二千五百余元.按照捐资兴学褒奖条 例之规定,授予一等奖状,此证。
教育部部长王世杰
中华民国二十三年二月
抗战期间,外汇中断,乡中董事体会其意,黾勉维持,从无辍学。抗战胜利后,周氏如数归还董事借款,及学生所缴过之学杂各费,并拟扩大学校,增办职业中学(龙山中学)每年经费八千美元,扩增高中而至大学,后因中美关系中断而搁置下来。
[center]华埠公益 不遗余力[/center]
1938年,周氏捐资6万美元,在美国伯克来加州大学设置奖学金,以助华人青年在校贫苦而好学者。1947年以周崧基金会名义,增至10万元,交该校校董会经营,奖额与奖金,不分种界,悉由校董会决定有时奖1至5名,奖金由2-3000元,而高者可奖励至8000元。基金会经常维持10万元之数,不足则贴补之,以利息为奖金。
1949年,周氏捐资6万美元,在美国伯克来加洲大学设置奖学金,以助华人青年在校贫苦而好学者。1947年以周崧基金会名义,增至10万元,交该校校董经管,奖额与奖金,不分种界,悉由校董会决定有时奖1至5名,奖金由2—3000元,而高者可奖励至8000元。基金会经常维持10万元之数;不足则贴补之,以利息为奖金。
1949年,美国澳克兰(屋仑)侨社有兴学之仪,周氏以6万元购买第9街与哈思逊街地段一段为建校地基,以为响应。1952年复捐20万元以上兴建院宇,并鼓励其夫人儿女及中兴公司慈善会等捐2万元,?宇巍峨之“中华文化院”,于1953年2月开幕,侨童入学者多至600人,学习中文,全部免费。每年经常费约4万元,除由侨梓捐赠年约3千元外,悉由周崧捐助。院后有空地一段,又以万金购之作为学校游戏场所。
澳克兰中华文化院,主要为华人而设,经费由周崧基金会拨付。据最近资料了解,目前基金会主席为周崧哲?周伯谦,并任该院总监督,校长则是周氏同乡周克明(1987年退休)。中华文化院中文小学已办34届,初中22届。文化院培养成千上万之土生侨童学习中国文化,周末又有艺术,舞蹈,粤语,“国语”等特别班。为扶助新移民,又以上午时间给新移民补习英语,分六级,学满则可进入白人社会谋生。
美国乐居镇是1912年由中山移民陈庭山等所开拓,居民以中山籍人为多,直至现在,原籍张家边区侨民仍住该处,中山人创办有俊英中华会馆。1952年,周氏又在该镇设立周崧学校,收容各农庄适龄侨童,学习中文,年中经费约4千元,至今仍在。1960年沙家缅度?建立中华学校,周氏捐款5千元。在次之前,檀香山惠亚尼侨校,周氏捐款5千元。在此之前,檀香山惠亚侨校,周氏亦有资助。总之,周氏对侨校捐赠之多,难以胜数。
再有者:辛亥革命后,旧金山中华会馆,将原办之大清侨民学堂改名为中华侨民公立学校。1927年学生人数激增,需要扩充校舍,向华人社区募款万余元,又向银行贷款2万元,以37500元购买邻近士得顿街829号基督教会楼宇为新校舍,校名改为中华中学校,成为美国最早之华文中学校。以后由于需要清偿购校产贷款,又向华区人士募捐,终达目的,捐助以周崧14700元为最高。1930年,为了表彰周氏支持办学精神,校方在校舍正面安上刻有“周崧校舍”四个大字之云市横匾,以作纪念。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中华中学校校舍改为胜利堂,横匾则移到校舍右之小巷壁上。
周氏乐善好施,戚族贫困者,常予周济,墨西哥排华时,华侨被迫返国道旧金山,咸有馈赠。助贫老病患者赠医施药,周氏以2400元购楼宇一座,送与旧金山东华医地一段,增送酒金山巴仑教会,扩建时还复捐巨款。1960年屋仑华人长老会因建堂欠债,周氏捐1万元,年中经费,又复捐输。伯克来华人教会新建堂所,捐建筑费千元。其他教会亦多有乐助。
[center]救国义捐 为侨界冠[/center]
周氏家乡观念极浓,1936年携眷返家乡中山,谒祖省墓时,受到乡人热烈欢迎。周氏因见故乡龙头环街道凹凸不平,不利来往,持捐款将全村街道铺设水泥路面,疏通沟渠,改为暗渠,修建复兴桥,种植树木,美化环境,龙头环成为众人瞩目之著名侨乡。当其离乡返美时,乡人扶老携幼欢送,不胜依依。
周崧早年曾参加民主革命,民国元所被委为旧金山美洲同盟会评议员,国民党驻美洲总部委员。抗日战争风起,周氏积极捐款支持抗日部队,1932年月1月8日,日军进攻上海,十九路军奋勇抗击,海内外炎黄子孙,热血沸腾,纷纷捐款支持,美国大陆华侨捐慰劳金超过45万美元,周崧先生就捐款2万5千美元。另一说周氏及中兴公司职工共捐大洋12万元。抗战全面爆发后,中山举行的救国义捐,周氏常为侨界之冠。一次就曾捐1万港元,托周克明转交袁带,助其组织游击队,开展敌后活动。
[center]父业子承 芳名入传[/center]
第二次大战后,周氏曾拟在华埠开办中文专科学校,1960年又拟拆资创立图书馆,在屋仑筹办文化事业,曾视察多次,后因健康影响,未能成事。周氏在入院治疗多时之后,终因年事已高,于1961年4月13日与世长辞,享寿八十一岁。
周夫人司徒氏,比周氏早十多年谢世。有子伯谦、女慧娟、慧珍,内外男女孙多名。遗产官宣布其遗产为一千二百万美金。伯谦克绍箕裘,主管中兴公司及周崧基金会,胜任愉快,庞大组织之中兴公司,经常维持,作业有序,蓬勃发展。周崧先生业绩,为世人所敬仰和怀念,其芳名亦列入华侨名人传。
1988年3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