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君葆先生生平记略
发布时间:
2006年02月27日 来源:
中山政协
陈君葆先生,1893年10月6日出生于广东香山县(今中山)平山岚乡。幼年时就读于乡间私塾,11岁随父亲陈佩芝老先生前往香港,肄业于皇仁书院,毕业后考入香港大学文学院,修读政治经济,并任教于圣土提反中学。1921年毕业,随即应聘到星加坡华侨中学任教,两年后调吉隆坡任七州府视学官,当时因愤慨于帝国主义列强之侵略,尤其眼看日本帝国主义者对中国不断蚕食,困难日益深重,遂于1931年9月辞任回香港,与当时的一些同学和有志之士前往上海、南京、厦门等地作国情实地考察,并与当地部分官员就时局问题交换意见。1934年受聘于香港大学,从此开始了在香港大学的教学生涯。1936年接任香港大学冯平山图书馆馆长之职务。1937年10月香港大学中文学会成立,作为第一任的新职员成员,参加了在马鉴教授家里举行的第一次会议。1938年10月被推举为该中文学会会长。“9·18”事变后,海内外人士面对日本帝国主义者的侵略。十分关心中为的前途,他为此应邀在联青社作了题为“如何强化抗战心理”的演讲,积极参与抗战的宣传,1938年1月被推举为“联青社”的教育专员。1941年2月,参加了由宋庆龄女士在香港组织的“保卫中国民主同盟”,并在其中担任宣传工作,负责将“同盟”的宗旨,活动的意义等有关资料译成英文,对外宣传抗日战争同盟的重大意义,以争取国外人士的支持。陈君葆先生还为抗日战争作过一些有益的工作,如参加过保卫中国民主同盟组织的一碗饭运动,为支援国内抗战捐款筹款,对当时的抗战热闹潮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1941年12月25日,日军侵占香港,形势急剧变化。1942年1月,日军搜查香港大学,并封闭了冯平山图书馆。当时馆内存有国立中央图书馆疏散来香港的一批重要书籍,为力保其免于难并顾全别人,先生曾不顾个人安危,主动出面与日方交涉,因而被日军扣留,其后在日本人的监视下,被编入调查班,协助专门收集遗散港九各地的书籍,利用此机会,先生先后收集到一大批被遗弃的资料和重要书籍。资料有,圣约瑟书院、民生书院、英国俱乐部、邮政局、西环海旁总督部材料仓库、英国医学会等处的残存书籍、杂志等。其中也有私人藏书,在收集整理过程中,曾特意、予以集中于一室,以兹纪念教授的为人,又如对英籍教授?德先生的藏书,当时日军总督部主张焚掉或卖掉,经先生交涉力争,坚持全部搬回图书馆再决定如何处理,因而终于保留了该批图书幸免于难。在保存之资料中还有医务总监的文件,生死注册处的记录部册和高等法院的文件等重要档案资料。这使香港市政管理工作,在日本投降后得以早日恢复正常,起了一定的作用,因而获英皇颁授O·B·E勋衔。
尽管当时仍处于战时阶段,环境日益困难,但先生仍极力为图书馆的维护管理和发展而作出有懈的努力。凡有价值 的书籍,均设法搜集,如在1942年为购入“万有文库”第二集而不惜多方奔走筹集资金;1944年日军强图罗原觉先生的藏书时,他又不顾个人的安危极力予以制止;当图书馆内发现白蚁为害时,他又极力向日方交涉,力促给予有效处理消灭。凡此种种,均为完好保存图书馆的资料作出了贡献。
先生退休后,仍十分关心祖国的建设,新中国成立后,先生与马鉴先生等在香港支持创建了香港南方学院(夜校),向社会青年灌输新中国有关的知识,增强他们对祖国的认识和了解。1956年后,先生多次率领香港有志青年回国参观,积极动员青年们回祖国参加建设,周恩来总理等中央领导人曾两次接见先生,给予鼓励。
先生在香港寓所创办了英文杂志《世界文摘GLOBLEICEST》,将中国的方针政策,向国外宣传,让世人了解和认识中国。
先生毕生致力于教育和中外文化交流事业所作出的成绩为后人敬仰。
(转载自《中山侨刊》第1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