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明亭和热心办学的华侨乡亲
发布时间:
2006年02月28日 来源:
中山政协 作者:杨鞭驹
南宋度宗赵褀咸淳十年间(即公元1274年),申明亭杨族始祖元规公与夫人詹民太君因“苏妃逃宫案”,从南雄府保昌县沙水村珠玑巷南逃来香山县,暂居今天涌镇南文安堂两村交界之杨家巷。第三代大道公与由新会迁来暂居申明亭地之林族第三代祖林玄兴公换村。从此子孙居申明亭至今。第四代杨仲玉公宇昺常,号匪石,乃香山名儒。妻马氏,宋末民族英雄马南宝之女。仲玉公在含霞地(今申明亭小学之一部分)建一亭,教子孙及张贴官府文告。而于亭上书“申明”两字,族人以此作村名。仲玉公与弟先宣公将存谷5千石(每石今折约60多斤)央赈灾,皇封“丽泽义士”。从此申明亭逐渐有名气。
以后,申明亭人用功读书考取功名,也有不少人旅外谋生。据史载,宋、元、明、清代,申明亭人中举及出仕者不乏其人。如清代隆都8名文举人中,申明亭占了2名;6名武举人中,申明也占了2名;5名武进士中,申明亭亦占1人。在社会地位上,申明亭历史以来有国会议员、铁道部长、中将、厅长、新闻社长、团政委、科局长、科学家、大学教授、副教授、讲师、助教、总工程师、助理工程师、中学校长、教导主任、殷商、工业家等共达200多人。现在在职国家干部有几百人,当小学行政及中小学教师的人数更多,申明亭现在居乡人口约1200人,但旅居国外及港澳地区的也不少。
就这样,申明亭亭有了文化之乡及华侨之乡的美称。
原来申明亭早在清末“废科举、办学堂”时便建立申明亭学堂,以大宗祠及另外两间祠堂办学。到民国三十年(公元1941年),村中内外人士均感发展教育之重要。于是,便募捐巨款,建起楼高三层的钢筋水泥框架结构,采用散回音、钢窗呈飞机形的建筑校舍,占地12亩,建筑面积达1000平方米,有教学大楼、礼堂(可容纳700人)、教师宿舍、图书馆等。每间课室可容纳学生54人。建校共用白银四万元,绝大多数是华侨和港澳同胞捐献的。从这里可以看到热心办学的侨胞具有长远眼光。
因此,笔者很崇敬“爱国办学、培才树人”的先达,特别对一些自己饱经沧桑,深感寄人篱下身处异邦(异乡)的华侨旅港人士。他们以教育后人为己任,不计个人名利得失,而将自己血汗所得支持家乡兴学,培养后人,真是令人铭感。
现将中申明亭热心办学的华侨及旅外乡亲,介绍一二。
杨菊坡,22传孙。旅檀香山为中医师,并经营中药店,精心严谨,医德良好,博得旅檀乡亲拥戴。他曾带头捐白银一万元,后建校款不足,又再捐白银一万元。而他本人则生活节俭,淡泊度日。
杨树章,22传孙。旅香港于中环开设太平洋行,桑梓情深,曾捐助全校师生的桌椅300套,礼堂长椅(每张坐8人)120张,图书馆书柜16个及教具等白银7000元。另捐建下边村外大道一条之材料及工银,并任校委。
杨悦朝,22传孙,旅澳大利亚,一贯支持办学,民国后多次捐款于学校。
此外尚有杨礼宸、杨作甫……等人士,他们担任建校委员或当名誉校长,为培育乡中子弟而出钱出力。
近年,申明亭又涌现出一批又一批热心兴学办福利的旅外子弟:如杨玉维、杨张秀贤家族、杨润洪兄弟、杨民立等旅香港人士,多次捐款于学校,解决学校刷新、建设全部围墙(约10万元)解决教师每人每月津贴,民办20元,公办10元,粉刷新校舍、设置军乐队、购买整套军乐及每个军乐队员之制服,为全部幼儿添置午睡用具及体育用品、教学设备、教学用书,增添5个班的教学桌椅等等共数十万元。而且出资在乡中办工厂,改变单一农业生产结构,提高村人收入。“挑水与你们吃,不如打眼井你们自己汲水吃”的名言,就是他们提出来的。特别是杨玉维,出力更多。现在申明亭已改变靠单纯农业收入的“雪条队”(每个劳动日值4分钱)及长期依靠外汇为生的局面,变成沙溪镇改革开放的先行点、“以工为主”的农村,人平分配从每年150元,到1987年已增至674元。目前,村中已拥有“申明亭综合制衣厂”、“高富制衣厂”等五间工厂。参加工业劳动的家庭工资收入,每年平均达3千元以上。村中大批农业劳动力转化为工业劳动力,还须向外地雇用一批劳工。这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路线、方针、政策所起的决定作用,但也赖内外人士的努力配合。
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走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迎接国际经济大循环的到来,坚持改革开放,以经济建设为重点。必须进一步扩大爱国统一战线,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人,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因而更应重视广大华侨及旅外人士这股强大的力量,让他们发挥更大的作用。笔者是申明亭人,相信当代申明亭人,将会努力开拓使久负盛誉的“文化之乡”、“华侨之乡”放出异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