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正文

侨乡南蓢话沧桑

发布时间: 2006年02月28日   来源: 中山政协   作者:麦丽馨   梁耀中  
  侨乡南蓢镇,历史悠久,北宋期间已有民众聚居,因村南乡长蓢草,故名南蓢。北宋景祜元年(公元1034年),江苏吴县人程师孟宦居广州,至南宋建炎元年(1127年),其后裔从广州迁此建村。亨美、安定、田边陆续列入其范围。香山置县前,属东劳莞县地。南宋绍兴22年(1152年),香山置县后属四大都。明末成圩。清道光初年分属四大都和得能帮,光绪初年属东镇,宣统2年(1910年)属四区(1930年曾改称东乡区),1944年夏属民主政府滨海区,1950年后分属四、六、五区,后改称公社,1983年12月改制建立南蓢镇。面积83.1平方公里,人口2.6万人,辖20个村,70个自然村。   南蓢镇环山相抱,东起岐山村之长鸡山,连接蔴子村之大尖山,与濠涌村白米山相连至烟管山,接连大车村之蒂峰山,南连石狗山至云梯山。西边丘陵山岗遍及亨美、龙穴、左步村至涌口门。与长鸡山相峙的是屹立涌口门之塔山。环山之下的低畦地叫丰埠湖。历史上是个海湾,当潮水高涨,从塔山两侧汹涌而入时,水声浩荡。远远望去:塔山在浮游。人们赞喻为双龙争珠,是胜景之一。随着潮水的涨退,经过几百年淤积、开垦、耕耘,逐渐成为连片良田,现有南蓢粮仓之称。   南蓢镇历史上交通极之不便,土地贫脊,民众生活困苦,因靠近海边,所以飘洋过海出外谋生的人不少。左步村人孙俊端早在清道光20年(公元1840年)就到了美国。安定村的程利(号汝楫),于清咸丰10年(1860年)乘大眼鸡船到达檀香山,后被侨众公推为中华会馆商董,受清朝委任为驻檀香山第一任领事。不久,安定村人程维晃也到达夏威夷,在那里开枝散叶,现已发展成有数百子孙的大家族。茶西村人陈鉴求,于1860年到达美国,落地生根,繁衍后裔。南蓢镇老一辈的华侨,为了谋生,冒着生命危险,远渡海洋,散居许多国家,据不完全统计现在旅外华侨达1.3万人。许多后裔已改变悲惨的命运,上升为知识阶层,或改善了经济状况。如茶东村华侨陈少岳,现在美国任加州大学历史系教授;西江里村华侨林瑞伟博士、左步村华侨孙帝熙都在美国当教授。安定村华侨程式坤现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生物系教授。田边村华侨程立煌是研究中外历史的学者,现任檀香山教育部图书馆临督。泮沙村华侨许汉超是美国政府认可的第一名壁画家。补推选为侨领的,南萌华侨不乏其人,如左步村欧锦鸿曾任夏威夷中华总商会主席、水仙花皇后观光团团长;亨美村的程瑞泉、安定村的程顺添曾分别任美国太平洋地区经济委员会主任、中华总商会主席;安定村的程常有、程耀庚也曾分别任中华总会馆、四大都会馆主席;程金源是现在夏威夷安溪社主席。濠涌村的严官业曾任檀香山四大都会馆主席,严绍麟现任三藩市积善堂主席。甫山村旅巴拿马华侨陈昆庆,任巴拿马中山同乡会主席,是著名的国际汉语诗词家。   南蓢镇旅居港澳和乡亲约1万多人,他们中许多人事业有成,名扬海外。岐山村旅港乡亲李海荣获香港OBE太平绅士称号;亨美村旅港乡亲程志伟,现任香港南蓢24乡同乡会会长,是新光集团的董事长。左村旅澳门乡亲孙军良现任澳门中山同乡联谊会副会长、中山市政协委员。南蓢村旅港乡亲程少籍是香港有名的学者,他的8位儿女均获博士、硕士学位或任教授。安定村旅港乡亲程文焯是香港医学博士,其兄是北京资深的外交官。   南蓢镇的华侨、港澳乡亲历来爱国爱乡,他们捐资赠物,造福桑梓,近10年捐款达270万元,先后建成有郑海、左步、东海、南塘、达宏、濠涌、安定小学校及云衢中学。建设起南蓢圩侨联大厦、茶东侨联大厦、安定侨联大厦、亨美侨联大厦、茶西侨联大厦、田边侨联大厦、左步侨联大厦、蓢东侨联大厦等。村村铺设了水泥街道,建起了美观的门楼。陈梁、南塘、茶东都建了公园。茶东村的花东公园,设有亭台楼阁,古树参天,小河流水,园植花木,是农民休憩的好去处。全镇建起大小桥梁数十座,使村村汽车畅通无阻,丰埠湖北面横贯水泥公路,汽车可直抵涌口门、横门等村镇。   在旅外乡亲的关怀、支持下,随着投资环境的改善,全镇经济繁荣,工商企业达800多家,其中南蓢镇就有524家,办起了纺织、五金、电镀、电子装配、化工、机械、汽车修配等行业,具一定规模的有针织厂、电子厂、制衣厂、玻璃玛赛克厂、铝制品厂、鞋厂、胸围厂、丝花厂、五金厂等10多间,都是港澳乡亲投资合办的,主要产品有线衫、毛衫、服装、电子元件、饮料、陶土粉、丝花塑料花等,均运销港澳。服务行业,较为齐备,镇上就有大小茶楼酒店8间,顾客常满;新建大型市场井井有条,十分繁荣。农业基本建设日新月异,农业生产不断发展。全镇有山地面积60平方里;宜林面积8.25万亩,已绿化6.75万亩。农业耕地3.57万亩,自1949年以来,建有山塘、水库20座,总库容495.1万立方米;电动排灌站16座,装机容量519千瓦;排灌及防咸渠道5条,共长18公里。使农业旱涝保丰收。   随着经济的发展,全镇居民收入显著增加,村村新建楼宇数不胜数,而且多是设计新颖,有阳台花圃的农村小筑。昔日的涌口门渔村茅寮,已为数房代替。站在涌口门的塔山上,远望珠江口,浪潮起伏,渔舟帆影,从中山港开往香港的飞翔船犁浪而过,景色壮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