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使岛拘留所与中山华侨
解放前中山有名俗语:“金山客,无一千,有八百”。意思是说,金山客总是有钱的,即使没有一千元身家,也有八百。20世纪10年代至30年代,一千元或八百元是一个不少的数字,第一次世界大战前,黄金曾跌到每两仅值20元,1000元可买黄金50两,30年代每百斤白米仅值5元,1000元可买白米2万斤。 过去人称出洋谋生的华侨叫金山客,在概因为19世纪中叶,美国加州三藩市“土产金屑”,人们蜂拥而去掘金,华华就称三藩市叫“金山”。后来,澳大利亚的墨尔本也发现金矿,华侨源源拥去,称澳大利亚为“新金山”。而把三藩市称为“旧金山”。早期中山华侨前往“旧金山”和“新金山”淘金的不少,所以人们就称他们做金山客。然而,中山华侨为不仅前往美洲和澳洲,到南洋群岛、日本等地谋生的也很多,人们不论华侨到外国谋生的情况如何,总认为华侨出了国就好像掘到了金,大都满载而归的。因此统称华侨做“金山客”。 姑勿论华侨是否都满载而归,即使他们稍有积蓄带回来,那些钱财也是来之不易,都是血汗之资。他们在国外所受歧视、侮辱和压迫的艰苦历程,血泪斑斑的奋斗史是鲜为人知的。请看下面的一首诗: [B]说去花旗喜溢颜, 千金罗掘不辞艰。 亲离有话喉先哽, 妻别多情泪对潸。 浪大如山频骇客, 政苛似虎备尝蛮。 毋忘此日君登岸, 发奋前程莫懒闲。 香山许生勉客题[/B] 香(中)山人许生,为了去美国可能“发财”而感到高兴,不辞艰苦地筹措川资,凄凄切切离妻别亲,飘洋过海时经历了惊涛骇浪,不料抵岸后却“备尝”如虎的“苛政”,被囚在拘留所的木屋中,特写下这首诗,勉励同来的“金山客”:倘能获准登岸,要奋发图强。 为什么当年华侨,一登彼岸就备尝“苛政”。这个苛政的是什么呢?这得从头说起。 [center][B]折磨华工的“天使岛”[/B][/center] 1848年1月美国加州发现金矿,消息传遍世界各地,也传到香港。许多不同国籍的人,自筹路费涌到加州采金。轮船公司为了做生意,拚命宣传加州“遍地黄金”。香港当时有很多从内地流落下去的贫苦农民,见到广告都借钱或由家里凑足路费,希望到加州碰运气。初时美国人对中国人存有好奇心,对衣着及言语都觉得奇怪,但未产生歧视现象。后来因中国人勤劳刻苦,被认为是竞争对象,采矿的白人开始排挤华人,愈演愈烈,华人被打、被劫、被杀,排华呼声越来越高。1882年美国议会通过排华法案,禁止华工到美,禁止华人妻子到美,禁止华人同美国白人妇女结婚。不少华工被迫回到广东,留下的过着单身汉生活,这就是后来美国华人女少男多的原因。 在排华法案中对下述人员允许入境:华商和他们的妻子及未成年的子女;外交官及家属;学生及旅游者;出生在美国的华人及其子女。这些人虽允许入境,但在入境口岸就受到移民局的刁难,这就发生了“天使岛”侮辱华工事件。 “天使岛”又称“埃仑”,是美国旧金山海湾一个岛,“埃仑”是英语ISLAND(岛)字的译音。美国为了限制华人到美,移民局在这里设立拘留所,凡入境的华人均被关入岛内审查,直到移民局官员满意为止。只要移民局对口供不满意,就直接遣返中国,审讯过程长短不一,有的被关长达三年之久,一家人分开囚禁,拘留所如同监狱。 [center][B]不是监狱的“监狱”[/B][/center] 拘留所用木板构成,分两层,每层设有三级铁线床96张,另有冲凉洗面房、娱乐室、会堂,水蒸暖气笼,没有冷气设备,由宿舍去饭堂要下60多级楼梯。伙食自费,食品极为平淡。 被关入的华人,设有华侨自治会,每来一人则缴款1.2元作为经费,专为娱乐之用,若有侨胞不幸被拨回唐山(华侨称祖国为“唐山”),自治会津贴5元作为旅费。 某年的9月19日至21日,天气炎热得十分厉害,当时侨胞被困167人,木屋本来已十分狭窄,加上每日下午三时以后,通往球场的门户被关闭,空气不流通,木屋似蒸笼,热不可耐,被困侨胞就推派能讲英语的旧客李扬往见移民局医生及办事人,要求改善。交涉结果,改为上午八时开门,下午六时闩门;上午十一时至下午八时为供水冲凉时间。由此可见,被困侨胞生活没有一点自由。 被拘留的侨胞以十来岁的青年为多,里面充满苦闷、愁恨。当时入境的多是在美华人的子女。从前,国内生活艰困,有的人为了图谋出路,抱着发财的美梦,不惜倾家荡产,高价买一张别人在美国的“出世纸”,冒名顶替赴美,入境时被拘留受审查,移民局官员审问得十分苛刻,甚至吹毛求疵。询问的内容太繁杂,甚至“离谱”,令人啼笑皆非。使被审问者无法应对。如移民官员认为口供不对,就将入境华侨批销遣返,若要上诉请求入境,又不知要等到何年何月。有些被拘禁侨胞感到悲观失望,遣返则无面目见江东父老,因而自杀身亡。 [center][B]中山华侨的血泪诗[/B][/center] 天使岛拘留所由1910年至1940年先后有逾百万亚裔被禁锢,其中华人超过20万人,受尽了非人的折磨,痛苦的经历深印在华人脑海中。被囚禁的华人度日如年,无限悲愤,就在墙壁上题诗,以抒发愤怒、沮丧、徬徨、绝望、寂寞自怜、怀念故国家园、想妻思亲等复杂的感情,有的诗还流露出爱国思想、民族气节和奋斗图强的壮志,这些诗不知题写过多少,事后被研究华侨历史的爱者记录整理的,就有一百多首。 中山华侨出国较早,人数亦多,美国天使岛设立拘留所的30年间,中山人因赴美或经美国前往加拿大和中南美洲而被拘留在那里的人数估计不少,虽无史料可查,但他们在木屋里留下的诗篇,写明是“香山”的也不少。本文第二节最早提到的那首诗,作者“香山许生”一个人就写了多首,兹摘录如下: [B]美洲金银实可爱,锥股求荣动程来。 不第千金曾用尽,黧黑面目为家哉。 壁上题诗过百篇,看来皆是遯葺。 愁人曷向愁人诉,蹇客偏思蹇客怜。 得失岂知原有命,富贫谁谓不由天。 此问因处何须怨,自古英雄每厄先。 香山许生自慰题[/B] 此位许生,虽身羁囚牢,愁怀难遣,犹满怀希望,不但题诗自慰,提高信心,还写诗勉励同侪,有朝一日,打破囚笼飞走凤,“发奋前程莫懒闲”,处变不惊,实属难得。 在记录下来的一百余首诗中,绝大多数既无姓名,也无籍贯,仅写籍贯不留名的极少,两者均有,如“香山许生自慰题”的更属凤毛麟角。从标明籍贯或从字里行间,看得出是香(中)山人所作的是比较多的,从中可以了解华侨当时的不幸遭与心情,把它记录下来,作为侨史保存于世,以供侨史研究,当有一定作用。 华侨出国,主要为了谋生,虽然满怀希望而去,但船抵岸边,即遭拘押,更不敢有“发财”奢望,下面仅有“香山题”而不留姓名的一首诗,可见一斑: [B]壁墙题咏万千千,尽皆怨语及愁言。 若卸此牢升腾日,要忆当年有个编。 日用所需宣省俭,为无奢侈误青年。 幸我同胞牢谨记,得些微利早回旋。[/B] 是香山人题诗而留有时间的也有两篇: [B]元月动程赴墨洲,船位阻延到中秋。 一心指望频登埠,年关将及在此楼。 民国七年尾月下浣 香山隆都 黄家子弟本香城,挺身没笔赴美京。 买棹到了金山地,谁知拨我到埃仑。 我国图强无此样,船泊岸边直可登。 民国十三廿肆晨 逍遥子铁城闲笔[/B] 有些诗作,不但表明作者的姓氏和籍贯,甚至花了多少冤枉钱才到“金山”,耽心今后难以还债的痛苦心情,亦跃然纸上: [B]风情月朗可怜宵,木屋孤衾倍寂寞。 客有乡思眠伴柳,卿无旅意恋窗蕉。 素娥未晓人间苦,白种偏囚东桠侨。 不若村居耕与读,优悠柴米乐箪瓢。[/B] (东桠是中山南蓢镇一自然村) [B]李宅人员把身抽,季夏乘船到美洲。 海过舟湾候上岸,纪录无辜困木楼。 念及事情心厌闷,诗章题首解愁忧。 目下未曾批消案,录记情由实可嬲。 在坐虚延长岁月,此处如笼一只鸠。 华侨×铁城山僧题赠[/B] [B]斗门人往大溪地,来到木屋十余日。 溪地有人回唐山,谁知此埠极难为。 有人回来有人去,使枉洋银三百余。 不到此埠心不忿,回家父母苦极悲。 留下利息生重叠,未知何日还他主?[/B] [B]林到美洲,逮入木楼。 成为囚犯,来此一秋。 美人不准,搅拨回头。 消息报告,回国惊忧。 国弱华人,叹不自由。[/B] [B]北游咸道乐悠悠,船中苦楚木楼愁。 数次审查犹未了,太患同胞被逼留。[/B] 诗以言志,诗以抒情。但上面的诗不是游山玩水的风景诗,咏物诗;而是早期中山华侨出国的血泪史诗。昔日华侨皆因国弱家贫,不得不千辛万苦,甚至破产借债,筹措川资,出洋谋生,希望有朝一日稍有积蓄,就回归故里,仰事俯蓄,谁料一登“金山”彼岸,就“飘流羁木屋”,备尝种族歧视与折磨。经地一段时间的囚禁与盘查,获得上岸的已属侥幸。倘若批拨回头,那就血本无归,希望顿成泡影,悲观失望,难以言宣,有点文墨的人,就奋笔题诗,填膺的悲忿,一似黄河崩泻,汹涌而出,宣泄无余,一字一泪,令人不忍卒读。 当年中国积弱不振,列强欺凌,以致华侨出国,饱受白人的凌辱折磨,此种情况,恐怕是当今世人所不了解的。请看下面的诗: [B]握别兄弟与同窗,为口奔驰涉美洋。 岂知西奴心理丧,百般苛例虐我唐。 数次审查犹未了,还须裸体验胸膛。 我们同胞遭至此,皆因国势未能张。 倘得中华一统日,定割西奴心与肠。[/B] 有华侨因被遣送回国,悲伤已极,于是题诗一首,然后在冲凉房吊颈自尽。翌日有人写下两句: [B]祝君再渡巡环日, 莫做贫家贱命郎。[/B] 也有被囚侨胞,因病误医,一命呜呼,兔死狐悲,物伤其类,有人题诗以志其事: [B]忝属同群事感哀,讣音谁递故乡回? 痛君骑鹤归冥去,有客乘槎赴美来。 泪锁孤魂悲杜宇,愁牵旅梦到阳台。 可怜药石施医误,险被焚尸一炬灰。[/B] 看了上面的诗,再回过头过想一想,“金山客”是否真的“无一千,有八百”呢?自然已经找到了答案。即使他们有点积蓄,也是劳碌大半生,黑头出国,皓首回乡,点滴积累的血汗之资。尽管他们备尝万苦千辛,而爱国爱乡之志不渝,多么令人钦敬。 [center][B]历史遗迹被发现[/B][/center] 美国天使岛移民局拘留所,自1940年关闭后,中国移民到美的一页辛酸历史似乎被人逐渐维忘了。但被弃置了几十年的营房,却于1970年被人偶然发现木屋上的诗词,而引起人们的重视而幸存下来。 天使岛得以作为历史文物保存下来,并被作为亚裔在美历史的一章记载下来,应归功于园林管理亚历山大·韦斯,三藩市州立大学生物系教授乔治·荒木博士,各大学的亚裔研究系的亚裔师生(包括长期致力于华侨历史研究工作的麦礼谦、胡垣坤、虞容仪芳等),侨社的各界人士。韦斯首先发现拘留所木墙上刻着的诗词而揭开了这一历史的一章。荒木博士随后摄下了这些诗词。人们被诗词的字里行间所抒发出来的复杂感情而深受感动。 消息传开后,包括华人在内的亚裔,认为它是亚洲人民在美国历史上的很重要的部份,这个房子有价值,不能拆,要作为美国的重点文物保存起来,人们为此而努力奔走。《天使岛移民局顾问委员会》为此组织起来,天使岛诗词集(埃仑诗集)的编译工作也进行了。拆掉还是保存?事情争论了很久,终于1976年获得加州法院拨款25万元作为天使岛移民局历史遗迹修建的费用。 [center][B]毋忘过去要追思[/B][/center] 天使岛历史纪念碑于1979年4月28日落成开幕,并举行追思典礼,有800多人(大部份是华人)参加了这个历史性的仪式。当天气候晴朗,风和日丽,人们联群结队而来,有的是父子、夫妻、祖孙,有的是四代同堂,他们不是带着玩乐的心情去郊游,而是去没有“天使”的天使岛来追思的,那些曾被拘禁,现仍健在的老华侨和他们的儿孙,要追思那些曾经羁留木屋,后在金门创业的先辈们,他们要把这段惨痛的历史教育青年一代:欲有今日,须知既往;创业维艰,守成不易,我们华裔艰苦奋斗,团结互助的精神,要代代相传。 中山华侨曾在天使岛留下血泪诗篇,而参加天使岛纪念碑开幕式的,中山华侨也成为主要人物。 重修一新的天使岛,离海边不远处,竖立着一座大石碑,碑呈不规则的长形,上部略尖,顶端有圆形八瓣花朵图案,石碑正中按照中文书写格式,从上至下刻着两行诗句: [B]别井离乡飘流到木屋 开天辟地创业在金门[/B] 右侧写着:天使岛移民局历史纪念碑。左侧写着:一千九百七十八年中秋建。 两位被拘禁过的华侨——88岁的王华锦老先生(中山人)和83岁的赵泮老太太为碑揭幕。当数百男女老幼看到碑上诗句时,你可以看到老一辈男女侨胞沉浸在痛苦的回忆中。 一位老华侨指着营业员房向一位青少年说:“爷爷当年就被拘禁在里面一年”。一棵树下,李老伯说:“我们离乡别井,远渡重洋来金山谋生,求自由,因为当年祖国不争气。但我们来到金山,既掘不到金,也享不到自由,却被当作俘虏一样被禁锢”。 天使岛移民局顾问委员会委员、华侨史研究工作者虞容仪芳在致词中回顾了这一段辛酸史后说:“我们再不能让历史重演”。 这次历史性仪式的情况,美国中文《时代报》于1979年5月2日,以“天使岛纪念碑开幕,追思先侨创业历史”为作了详细报导,并附有9幅照片,其中就有王华锦老先生和赵泮老太太的照片。 [center][B]历史的见证人——王华锦[/B][/center] 王华锦老先生,沙溪龙头环人,父亲王贵荣是贫农。王华锦1岁丧母,3岁丧父,由其二叔母阮氏抚养。24岁时(原资料系其妻缪丽珍所写,未标明时间,从以后情节推算,当时应是1915年),其叔母卖掉几十亩田,用2000美元,即1百个大金买了一张别人的“出世纸”让他冒名去美国谋生。但他一上岸就被美国移民局拘留于天使岛,受尽磨难。 王华锦在旧金山胼手胝足干了8年,好不容易才积蓄5千元还清了“金山债”,再捱过几年积了2千元回乡与缪丽珍结婚,1929年偕妻子再赴美国。缪丽珍生前所写关于王华锦第一次到旧金山的情况时说:“我丈夫要买人的纸(指出世纸)来,从人乡村认人姓氏至现在(约在80年代初)小儿树招牌出去也用人的姓,仍不能用自己的王姓。”他们第二次到旧金山后,“适值世界景十有四年,西人许多寻短见,其他处人亦有些少。我俩捱了十几年面包头之面碎,以及儿女成群,年少未立,负攻书教养之责任,我俩夫妇劳碌奔波,真是板桥茅店,仆仆于朔风寒雪中,本人每夜至多睡三四个钟头,几十年如一日,依人作嫁,可想而知……。溷迹美帮,飘流半世纪,幸好小儿女遵从我的严谨庭训,才有今日之饱暖。” 华侨当年出国之苦,创业之难,概可想见。而华侨刻苦耐劳,勤俭节约,稍有积蓄,则毫不吝啬地以血汗之资,造福桑梓。1970年王华锦夫妇偕在美出生的儿子王达雄博士、媳妇周笑来女士返乡探亲,因见家乡学子众多,乃萌发兴办教育,培养后一代之心,决定捐资在家乡兴建幼儿园。 1981年2月举行幼儿园奠基典礼,缪丽珍老太太专程回乡主持,在各有关部门协助支持下,幼儿园耗时半载即告竣工,因周笑来在美国曾从事幼儿教育,故命名为《笑来幼儿园》,1981年6月隆重举行开幕典礼,王华锦先生一家三代专程返乡主持剪彩。与乡亲父老欢聚一堂,共祝愿善举,王老先生异常高兴。 笑来幼儿园面积达1300多平方为,建筑新颖,设备齐全,能容纳全村170多个适龄幼儿入学,成为中山市1979年以来,由华侨最早捐建的幼儿园,在王家的关心和全园工作人员的努力下,幼儿园越办越好,慕名前来参观者众。有来自联合国,美、加、澳、法、日本等国和港澳地区的。国内上自教育部,远至东北、新疆、西藏等省市的客人。笑来幼儿园曾被评为省、市、县、区的先进单位。1985年3月园长王伟权曾出席广东省普通教育系统先进个人代表大会,受到表彰。 王华锦一家虽身居异国,而眷念家园,无时或已,王达雄根据其父母的心愿在园里建了一座亭子,命名为《思乡亭》,园柱挂着对联: [center][B]华园花似锦 丽院果弥珍[/B][/center] 上下联首尾两字合起来就是两位老人家的名字,既祝幼儿园前途似锦,也寓意于对故乡的怀念。为了办好幼儿园,王达雄博士夫妇及女儿,多次回乡。赤子情深,世代相传。 王华锦、缪丽珍夫妇在完成其为家乡办园育幼的愿望之后,已于几年前先后谢世。然而,他们出国的艰苦创业史及造福后人的事迹,将永留史册。 1987.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