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都与华侨、港澳同胞
发布时间:
2006年02月28日 来源:
中山政协 作者:余作之
隆都,是中山市一个地方的前称,虽在中山市地图上不见隆都这个地名,但它源远流长,遐迩名传,历久不衰。
[center][B]隆都沿革与现状[/B][/center]
中山原称香山县,已有八百余年历史,1925年因纪念孙中山先生而易名为“中山县”,1983年由县改市,称“中山市”。宋绍兴二十二年(1152年)立县时,县以下区域称“都”。乾隆县志载,全县分11都,道光之世改为9都,隆都即其一,位于县城石岐之西。随时代之更替,隆都数易其名。香山立县前称“龙眼都”,属东莞县。立县后改称隆都。据说,封建时代,“龙”为皇帝尊称,“龙眼”与“龙颜”音同,为避讳而更名,取兴隆之意云。民国后又先后改称为隆镇、二区、西乡区,解放后仍称二区,五十年代初改称十二区。1958年公社化,原辖属之沙蓢、横栏、板芙划出分别成立公社,余下大部分中部民田区,1987年2月,又撤区改镇,今之沙溪、大涌两镇,则为隆都,其建制、名称虽数变,而隆都之名相沿至今。现在海外和港澳地区的沙溪、大涌人,仍习惯称祖籍隆都,自称为隆都人,在国外及港澳地区,普遍建有隆都同乡会,家乡隆都话随时可闻。
香山立县时,隆都已有72村,1987年撤区改镇前,沙溪区有24乡1镇,大涌区9乡1镇,乡以下为村,隆都平原坦荡,田畴万顷,阡陌纵横,山谷田园,村落交错,鸡犬之声相闻。境内卓旗山雄峙于西,名胜古迹虎逊岩(观音岩)屹立于东,自然环境优美。
隆都文化发达,交通方便,南北公路环贯其间,华侨众多,素有文化之乡、鱼米之乡和华侨之乡的美誉。而其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与侨乡优势,则在“四人帮”跨台后,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充分发挥,如鱼得水。隆都变化之速,是人们始料不及的。以沙溪镇为例,表现于劳动力的转移,农村工业的兴起,人民生活的改善,新建楼房的增多,文化教育的发展诸方面。昔日九成劳力务农,近已多转行别业。勤劳奋作,有一技之长,不愁用武无地;白手创业,治贫致富者,颇不乏人,而今以种养为生者,只占全镇劳动力的三分之一,此乃亘古未有之大变。沙溪圩附近一带,道路改观,山岗夷平,新楼迭起,工厂企业,商业餐厅,贸易金融,以至私营工商业,蓬勃发展。隆都宾馆一带,公路两旁,工厂一间接着一间,这里已成为发展轻工业的中心。新冲一带是化学工业中心,虎逊、新路一带成为机械工业中心。香港丽新集团董事局林百欣先生的夫人余宝珠(文姬)女士,出生于隆都,热爱家乡,1987年10月专程回乡,与沙溪镇有关单位协商,在宝珠东路投资2000万港币兴建了“宝珠工业村”,占地面积700亩,建筑面积3600平方米,分成9幢大楼,开设了鳄鱼恤(中山)有限公司等企业。
人民生活普遍改善提高,现代化家庭用电器进入千家万户。过去主要依靠侨汇收入为主的侨眷,大都有了合适的工作,生活有保障,使旅外亲人减少后顾之忧。隆都旧貌变新颜,久离乡井的海外游子归来,莫不惊喜赞叹,感慨系之。
[center][B]隆都华侨和港澳同胞[/B][/center]
隆都人刻苦耐劳,适应性强,涉足不同环境,亦能扎根发展,由于诸种原因,出外谋生者众,散处国内各地者固多,而远离乡井,渡越重洋,旅居国外者亦为数不少,有人说,有人烟的地方就有隆都人。此话未免夸张,但隆都人足迹广布国内外,却是事实。目前沙溪、大涌两镇,共约8万人,而散居国外和港澳地区的隆都人,约与此相若,甚或超过,分布在全世界五大洲五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尤以美国、加拿大、澳洲为多。据说,美国檀香山有中山籍人7万,隆都人占多数,檀香山近百个华人社团中,不少会众是隆都人。永厚环下村人口仅一百多,而在外乡新却有三百。岭后亨人在美国建有宗祠。
隆都人过去在外国为了团结自保,联络乡谊,共谋福利,普通建立同乡会,檀香山岭后亨村彭氏宗亲会,早在1884年就已建立。在当地颇有影响的檀香山都从善堂、三藩市隆都同善堂,历史悠久,前者成立于1891年,会众逾万。港澳两地均建有隆都同乡会,当地近20个中山同乡会中,隆都会众古较大比例。
随着形势与会众条件的变化发展,同乡会组织宗旨,已由团结互助自保,进而为新会众(新移民)谋福利,发扬中华文化,促进所在国(地区)与中国人民友谊,关心支持家乡事业发展。
隆都华侨及其后裔,在国外艰苦创业,于工商各界以至教育科技诸领域有建树者,大有人在。而热心服务,众望素厚的侨领,亦不乏人,澳洲著名的华人团体——侨青社的创始人郑嘉乐,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center][B]隆都华侨港澳同胞造福桑梓[/B][/center]
隆都旅外华侨,素有爱国爱乡光荣传统,早在二三十年代,就为家乡捐资办学施药办医,赈灾济贫,修桥整路。如著名的周崧学校,就是龙头环旅美著名侨商周崧于1929年捐建的,还有旅美侨商陈宽等捐办的下泽学校,杨菊坡、杨树章捐建的申明亭学校,陈滚等捐建的岗背学校等。这些学校,至今仍发挥作用,数十年来,桃李芬芳,造就不少人材。沦陷期间,日伪肆虐,外汇断绝,民不聊生,哀鸿遍野,旅外侨胞,又想方设法,施赈救灾。乡侨先辈爱国爱乡精神,至今仍口碑载道,怀念不已。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拨乱反正,旋乾坤,改革开放,经济发展,生活改善,出现前所未有的大好局面。侨务政策的落实,又深得民心、侨心,华侨、港澳同胞爱国爱乡光荣传统发扬光大工,兴学育才,敬老爱幼,建医济众,修桥铺路,改善交通,美化村容,投资办厂,发展生产等,又继续作出贡献,其中捐资历新建或改建的学校,就有沙坪、大石兜、板尾园、龙瑞、云汉、厚山、冲头、秀山、石门、象角、叠石、岗背、南文、安堂、涌边、岚田等小学。颇具规模的隆都宾馆,南北公路铺设水泥路面,隆都医院林伯欣大楼,宽阔平坦的宝珠路,颇有名气的龙头环笑来幼儿园等,以及各乡铺设村道,都是旅外华侨、港澳同胞,造福桑梓的善举。
旅外乡亲不但捐资办校,还捐赠奖学、奖学金,鼓励师生善教勤学。有隆都最高学府之称的龙山中学,其前身为龙山书院,已有二百多年历史,校友遍布国内外,在美国就有龙山中学同学会,不少校友热爱母校,为母校发展出力,乐助资金成立基金会,如旅港同胞中山市荣誉市民、中山市政协委员方若愚先生,为纪念其父方一谦曾在该校任校长,捐资设立“纪念方一谦先生教育基金奖教奖学金”。又捐资200万港元为该校建设教学大楼。据统计,方先生已在我市捐资500多万港元。港胞高亮原先生徐捐建大石兜小学、儿童康乐园等教育、公益事业外,还捐建成学原工业大楼,以其收入作为奖教奖学金和公益基金,所有入学入托学生、幼儿,一切费用免收,为学校免收学杂各费树立楷模。澳门中山同乡联谊会理事长、中山市政协委员李宝禧先生,先后为沙溪中学、谿角中学和隆都中学慨赠奖学金,澳门中山隆都同乡会会长卢伟硕先生亦赞助龙山中学教学设备。
总之,隆都近年日新月异的变化,是同华侨、港澳同胞的出钱出力分不开的。
[center][B]隆都话[/B][/center]
香山立县时,隆都已有72村,30多个姓氏,不论何时何地迁来,均使用同一方言——隆都话,隆都话属福建闽南话,闽南话为何传来隆都,有待考证。因历时久远,今之隆都话与闽南话已不尽相同。
隆都话同石岐话、广州话均迥异,以广州话与隆都话交谈,有如鸡同鸭讲,外地人听隆都话,莫不感到“离晒谱”,莫明其妙。隆都话大都有音无字,有的也可借用粤音汉字表达,如“果家煎是可咯”、“芋弟?时毫可戈果家呀”、“你不的厅化讲敏野吗”、“惰能都唔斋”。你懂得这是什么话吗?原来是:“现在真是好了”、“有那个时候好过现在呀”、“你知道我讲什么吗”、“谁也不知道”。
隆都人在遇到十分喜悦的事情时,都习惯而喜欢说“溪忽”(“溪”音不大贴切,只作谐音借用)这个词来表达。“溪忽”是“快活”之意,异地乡亲相逢,少不免“溪忽”连声,如说“见惰你煎溪忽咯”(见到你真快活了)。
又如“他跳”(跳”音不确切,只作谐音借用)一词。隆都人,特别是妇女所常用,“他跳”是“玩耍”之意,也有“逗人喜爱”的意思。在与其他词合并使用时,又引伸附有问候安宁之意。如“煎可他跳咯”、“伊的他跳时咩”。就分别是“真逗人喜爱了”、“他在玩耍吗”。如果说:“你家里的人都在他跳时咩”?那么,就不仅是“玩耍”之意,而是带有问候之意了。
有人说,两个隆都人见面,就讲起隆都话来,虽不尽然,却是大都如此。外处人可能认为是不礼貌,而隆都人则认为是重乡情,以示亲切。身居异国的老一代华侨,更是以讲家乡话作为不忘祖宗,不忘家乡,不忘自己是中国人的表现。不少老华侨,对出生于国外的子孙,从小就教学隆都话,冀世代相传,数典念祖,有的还以此作为家规,子女回家要讲隆都话,否则就受到责备。少小离家老大回的老华侨,更是乡音未改。龙头环旅美乡亲王华锦老先生,1981年9月全家三代回乡,参加其子王达雄博士在故乡捐建的《笑来幼儿园》开幕典礼,出生在美国的王博士就讲隆都话。以后王博士多次回乡,他说:“我是中国人,要讲中国话,隆都话讲不好,就用广州话、普通话或英话“搭够”。
陈昆祥是澳洲华侨第二代,他和他的子孙,都在澳洲出生。现有8男6女,32个孙儿,在这个大家庭中,除小儿子外,互相间都讲隆都话。陈昆祥还每年轮流带子孙回乡,藉以增强乡土观念,认识故乡。
在国外和港澳地区,隆都乡音随处可闻,隆都话已成为海外赤子同故国家园维系乡情,数典念祖的纽带和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