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正文

中山市华侨大事记

(1262至1949年)
发布时间: 2006年02月28日   来源: 中山政协   作者:高民川  
  [B]1262年[/B](宋景定三年)郊区长洲黄姓始祖黄敬斋(原福州人),奉命驾舟出使安南,回时遇飓风,飘至远国。是时元兵日炽,又屡击日本、占城(古国名,今越南东南部),加以连年飓风、地震,舟楫不达中原者十数载。黄进退维谷,因而遍历诸国,险阻备尝,幸有香山平岚(今三乡)林姓携家避乱外国,黄依之,妻其女,生一子名祐。后,中国信息稍通,讹闻宋帝昺在新会崖门,斋立舟回香山,时已易代为元,乃家于香山长洲。据此,香山人侨居国外者,始于1262年矣。   [B]1277年[/B](宋景炎三年十月)宋端宗为元兵追赶来到香山,沙涌马南宝献粮饷军,赵若举召募潮居里(即黄梁都,今斗门)数百从军勤王。后端宗病死于硵洲(湛江市附近海中),其弟卫王赵昺继位,被元兵追至新会崖山,丞相陆秀夫背少帝赵昺在奇石跳海殉国。战后余生的文武官兵,四散逃亡海外。   [B]1800年[/B](清嘉庆五年),香山县人十余分乘帆船二艘自澳门驶出,历尽风浪,月余抵达槟榔屿,同去者十余人来自县内各都,亲如兄弟。槟榔屿森林密布,满目荒芜。同来乡里有不愿受炎荒之苦即乘原船返国,不畏辛苦而愿居留者有程世帝、鲍志、鲍华、郑某等,他们择地而居,开荒垦殖。初时侨居村寨,仅有亚答屋(马来亚一种房屋)20余间而已,此乃香山人抵槟榔屿之始也。槟榔屿中山会馆成立,成为中山华侨在东南亚创建最早的乡会组织。 [B]1819年[/B](嘉庆杪),黄梁都三灶田心(现属珠海)袁生,游历欧美抵纽约,“乐其土而家焉”。   同年1月30日梁亚胜(寿公)受英国人莱佛士之聘为船上厨夫抵达新加坡,梁登上新加坡成为香山县旅新第一人。   [B]1821年[/B] 新加坡中山会馆成立,创办人为梁亚胜。该会馆初名《香公司》,1824年改名《香山公司》,1838年改名香邑馆》,1879年又改名《香山东会馆》,1937年再改今名。   [B]1835年[/B](清道光十五年二月初四日),檀香山万那山华侨联义冢,竖立了“香邑恭常都南溪(原香山县第六区,现属珠海)林清公之墓“碑,附刻“始祖刘泽公之墓”字样,刘被奉为檀香山华侨始祖。   [B]1839年[/B](清道光十九年七月十四日)鸦片战争前夕,中山华侨早期被骗作“猪仔工”而出国者不少。禁烟钦差大臣林则徐在查明外国船只骗带华民出洋情况后,根据南海县知县刘师陆及署澳门同知蒋立昂等到的禀复,给皇帝报奏此事,其中写道:“………当其(指华民)在船之时,皆以盆盛饭,呼此等搭船华民一同就食,其呼声与内地呼猪相似,故人日此船为买猪崽“。   [B]1847年[/B] 有华民开始抵达美国旧金山,“交相沿引,尤以香邑恭谷两都为众。原因是该地在两年前发现金矿,“土产金屑,荷锸为利,麇集蜂屯“。   [B]1848年[/B]有中山人从香港乘船抵达澳大利亚,最初聚居在雪梨岩石区一带,此地濒临深海,是对外交通轮船的停泊处,澳大利亚当权者曾用以安顿从南中国贩运抵埠的华人。“有猪仔馆”之称。 [B]1849年[/B]邻港澳的中山人,“习见外泊政俗,勇于航海,不畏波涛“纷纷出外,而“美人喜华旅之耐劳,于垦荒凿空筑道探矿诸务,多方招致”,“已酉(1849年)以后,中土偏灾频仍……“中山人生计日艰,于是谋食海外(旧金山),“工商阗隘,自成集市,语文通畅者少“。于是有袁生自纽约转来,领导同乡,“披荆蓟草,谋一傳之覆,片席之安“,着手筹办《阳和会馆》。   [B]1852年[/B]美国金山《阳和会馆》成立,由袁生同乡人蔡丽碧、刘祖满等募捐创建。初时主要是中山、东莞、增城三县华侨参加,后有博罗县人加入,以中山人为主。阳和会馆负保护侨胞,互助互济责任,凡有新同乡到达,即派人接送,安排住宿,代谋工作等事宜。  [B]1852年[/B]从是年至1847年,逐年由澳门、汕头、厦门、广州、香港等埠运载华工直驶古巴的共346航次。所载华工以中山东西两乡破产农民为多。   [B]1864年[/B]中山人低墨西哥。   [B]1871年[/B]孙中山同胞兄孙眉赴檀香山谋生,得母舅之助广事畜牧垦殖而致富。   [B]1873年左右[/B] 本邑武备废弛,盗匪丛生,到处掳劫,地方陷入无政府状态。两广水师提督方耀借词乡谒祖,行匪之实株连民众,西乡濠涌一带,曾作非份者纷纷逃避,因美洲、澳洲不易入境,而加拿大温哥华准许华人入境,于是纷纷前往温哥华。   [B]1875年[/B]加拿大维多利亚已有中山人组织香山福善堂,负责把去世的华侨遗骨运回家乡。同时该堂募捐救济家乡灾民。   [B]1876年[/B]12岁的孙中山随母亲往檀香山,在其胞兄孙眉设在茂宜岛的商店学商。   [B]1878年[/B]孙眉经营农牧业卓有成效,获檀香山政府准许回华招工,因而趁回乡结婚之便,在翠亨村招集乡人数百人往檀工作。   [B]1879年[/B]孙中山不愿经商,志在学习,孙眉送他入檀香山基督教主办的意奥兰尼学校就读,接受西方文化和文明思想,与孙中山同校就读的有同乡钟工宇、唐雄。在此期间,孙中山认识华侨富商杨著昆(中山北台人),尔后杨父子襄助孙中山革命甚力。   [B]1880年[/B]成立在此前后的澳洲中山同乡会,履行职责为贫病失业的同乡提供援助,资助贫老同乡返里,并捡拾客死异乡的同乡遗骸运载回乡。 [B]1881年[/B] 恭常都梅溪(今属珠海)陈芳(又名国芬),在檀香山经商及从事蔗糖业致富,成为檀香山王朝枢密院议员,同登上王位的架利鸠的父王养女(西人)结婚。其富丽堂皇的大厦成为贵族、朝臣和社会显贵人物社交的场所。是年,经清朝驻美大臣陈兰彬奏荐为商董,代行领事职务。   主要自中山的华侨,在美国旧金山东岸海湾开辟了华人渔村。这是全美最早的一个渔村。当时有华人150人。   [B]1882年[/B],中山南蓢华侨程利(别名汝楫)等创办檀香山中华会馆,被清朝委派为首任驻檀领事。护侨得力,深受侨胞爱戴。   7月27日,孙中山以优异成绩毕业于意奥兰尼学校,受到檀香山国王架利鸠颁奖。孙中山优异学绩受到侨众和同学的赞赏。   [B]1883年[/B] 中山涌头李临春在澳洲雪梨唐人街84号创办《广和昌》,成为当地历史上华侨最老的店铺之一。李当时是澳洲中山同乡会委员,广和昌经营华洋杂货,后兼营金山庄,专替华侨收寄家信和侨汇,公正诚实,受侨胞信赖,生意兴旺。由于业务发展,广和昌在香港设有广和祥,在石岐设有广其昌,同一系统,成为海外游子与祖家联系的纽带。该店直至1983年3月,因店主李临春之子李五柳年事已高,后继乏人,其金山庄已为银行所代替,杂货生意难做,百年老铺遂告结束。   [B]1884年[/B]清朝驻美、日(西班牙)、秘大臣郑藻如(中山濠头人)所创办的《秘鲁中华通惠总局》,旅秘鲁中山华侨最早参加。当时被骗出洋的华工,备受压迫折磨,与家人音讯断绝,中华通惠总局创办后,旅秘华侨遂能与家人通信。   [B]1885年[/B]檀香山北台同乡会成立,杨著昆曾任总理,是檀香山中山各同乡会最早成立的一个。 [B]1886年[/B],4月18日,檀香山华埠(华人街)发生大火灾,全埠化为灰烬。在中华商董程利(中山人)等照应下,妇孺难民等逃避,幸无死伤,但财产损失巨大。数日后华商大兴土木,重建铺户,一年多时间全埠复原。 [B]1887年[/B] 报华侨陈滚(沙溪冈背人)在檀香山创办义合肉店,后拓展为“思乔(CQ)义合公司“,从此发展业务,开办牧场、屠场、制木器具、酿造啤酒、买卖地产等行业,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檀香山华资最大的企业。   [B]1888年[/B] 华侨郑泗全(濠头人)在澳大利亚与英国女子结婚。当时澳大利亚是英国殖民地,奉行“白澳“政策,有色人种能被批准定居者极少,华侨与白种人通婚者更属绝无仅有,故此事一时成为新闻。郑出身贫苦,抵澳之初为牧主放羊,后稍有积蓄,婚后得妻子之助,改营商业,生意义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一年携眷回国,在家乡大办公益,造侨乡,其事迹人们津津乐道。   [B]1889年[/B],12月16日起,檀香山华埠发生第二次大火灾,因防疫而起,凡有华人患病,即被放火焚烧所住铺户,以致蔓延,军队派兵驻守,不许越雷池一步。清驻檀领事陈兰彬、古今辉交涉护侨,率灾民千余人冲出火区抢救,幸无死伤。华埠连烧三日钱埠付之一炬,后来华侨艰苦重建,恢复观。   [B]1890年[/B] 美国旧金山昭一公所成立,为中山、三邑、新会华商所组成。与另一四邑客商公所成为当时旧金山两大华商组织。至1908年合并为金门华商总会,1917年改名为旧金山中华总商会,其中值理兼翻译陆润卿是中山华侨。   华侨杨烈(中山人)在美国纽约娶美国姑娘为妻。杨是上街卖生果的小贩,他与妻子天天同在摊上做买卖和吃饭,人们引以为奇,后来才知道他们已结婚。当年美国人看不起中国人,认为美国姑娘竟然嫁中国小贩,伤害了他们的尊严,美国法官传讯美国姑娘:“你为何要嫁中国小贩?”这位美国姑娘气冲冲地反问法官:“我不嫁给他,嫁给你,你肯不肯”?法官哑口无言。   [B]1892年[/B]檀香山中华会馆创办人,商董兼首任中国驻檀领事、中山华侨程利于任内病逝。他在任十年,成绩卓著。噩耗传开,举埠哀悼,美国兵舰及官衙商店下半旗志哀,中人士参加葬礼,仪式之隆重为檀香山所仅见。   [B]1894年[/B]11月24日孙中山第二次抵檀香山,以反清救国事同诸亲友相商。在中山同乡挚友、美国卑涉银行经理何宽(黄竹蓢人)寓所召开首次会议,在国外创立了中国第一个革命团体—兴中会。该会宣言中写道:“亟拯斯民于水火,切扶大厦之将倾,用特集会众以兴中,协贤豪而共济,抒此时艰,奠我中华“。时华侨风气未开,参加者人数尚少,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B]1896年[/B] 孙中山第三次赴檀,因年前广州起义失败,逃亡日本,断发改装后到檀,大力宣传革命,继续筹款,数月后往英国,在伦敦被清驻英使馆绑架而蒙难。檀香山《乌石寄庐》成立。   华侨郭乐(环城竹秀园人)于澳洲雪梨创办《永安果栏》,成为以后中外驰名的四大百货公司之一的《永安公司》的鼻祖。   [B]1899年[/B]中山姑婆(自梳女)出国始于是年。1900至1942年,我市面上古镇、曹步、海州等村乡的妇女前往吉隆坡、新加坡、雅加达、西贡、曼谷、清迈、金边等地者逾千人。   [B]1900年[/B]1月8日,澳洲华侨马应彪(环城区沙涌人)创办不二价商店《先施公司》于香港,成为中外驰名的四大货公司之首。   [B]1901年[/B]中山华侨周崧(沙溪龙头环人)开设生利公司开美国加州委利贺埠,扩大资本后改名《中国服装公司》,业务日进,获利颇多,复更名为《中兴公司》,支店扩展到55间,在檀香山亦设有4间,信誉昭著,获利甚丰,按期派息,未尝间断,经之营之,不断拓展,周崧成为当时华人社会的百万富翁,中兴公司成为美国华资企业的佼佼者,对华侨社会及家乡贡献巨大。   [B]1902年[/B]黄梁都积善堂在美国檀香山成立。   [B]1903年[/B]冬 孙中山第四次抵檀香山。时康有为、梁启超戊戍变法维新运动失败,逃亡海外,创保皇党于檀香山,并办保皇报,梁启超至檀大肆宣传保皇与革命是名异途同,实质攻击民主革命,提倡保皇,似是而非,蛊惑华侨,“华侨误入保皇党者颇众,故保皇势力盛极一时”。孙中山以是非淆乱,非比寻常,须予力驳,在檀香山多次演讲,听众甚多。华侨始知保皇与革命是两回事,误入保皇党者纷纷退出。   [B]1904年[/B]檀香山黄梁都公所成立。   [B]1905年[/B]檀香山四大都会馆成立。因禁止中国劳工移民十年的中美条约期满,旅美华侨恐有续约之举,檀香山华侨首倡抵制,组织拒约会,抵制美货,拒约会由中山华侨钟工宇任总理。   [B]1906年[/B]檀香山得都会馆成立。   [B]1906年[/B]檀香山民生社成立。该社旨在团结华商以保治安,首任社长为中山华侨程霖。   [B]1907年[/B]檀香山中山良都华侨筹办良都会馆,1915年4月成立。   [B]1907年[/B] 美国大陆第一间华资银行——金山广东银行成立,主要创办人是中山华侨陆蓬山。 [B]1907年[/B] 华侨郭乐于香港创办永安公司,业务大时,又于1918年在上海创办永安百货公司。   [B]1908年[/B]旅美华侨蔡锦阶( 中山沙溪永厚环人)发动侨胞创办《香山制砖有限公司》(石岐砖厂的前身),工人数百,所制红砖出口港澳,该公司的创办,开中山机械制砖业的先河。   檀香山华侨黄庆洲(中山石岐大墩人)在石岐开设《惠生米磨公司》,成为中山最早的辗米业。   檀香山华侨集资创办《自由新报》,协助孙中山宣传革命,中山华侨程就、谭逵捐款资助,孙科任该报翻译。 [B]1909年[/B] 中山华侨杨仙逸,响应孙中山“航空救国”号召,在美国攻读航空专业,成绩优秀,获美国航空协会授予制造飞机兼飞行员的甲种学位,和万国飞行水上、陆上飞行执照,成为檀香山华侨擅长飞行技术的第一人。   美国旧金山侨工邝佐治(槎桥人,同盟会员)和刘汉华(龙头环人),查悉清政府派赴美国考察海军事务的清贝勒(满族贵族称号)、海军大臣载洵抵美,就密谋刺杀。邝佐治失手被捕,被判有期徒刑14年,刘汉华幸逃脱。辛亥革命后,广东都督胡汉民通电美政府,邝佐治始得出狱。   [B]1910年[/B] 兴中会员许直辰(又名蛰辰、字翥)中山南蓢泮沙人,在檀香山创办《直辰学校》,自任校长,就读者甚众。   3月,孙中山第五次抵檀组织同盟会,又在钟工宇寓所成立同盟会秘密团,中山华侨杨广达为会长,谭逵、钟工宇为协理,以后茂宜、希炉各埠先后成立同盟会。   孙中山在檀香山倡办华文学校,培养革命人才,同盟会员热烈响应,中山华侨杨广达、钟工宇、杨著昆、林业举等捐资筹办。   [B]1911年[/B]5月 檀香山华文学校开学,这是檀香山公立华侨学校的先河。   11月6日 武昌起义,各省响应,形成全国规模的辛亥革命。南方革命党人筹划进攻广州,香港同盟会机关决定先在香(中)山发难,由林君复(大涌安堂人,侨居日本时认识孙中山,参加同盟会)、郑彼岸(濠头人,旅美华侨)等主持。起义经费,由华侨源源接济,枪械弹药从港澳运入石岐等地供应民军,不少华侨参加起义军,谿角民军不少是华侨,并由华侨刘卓棠等率领,是日石岐光复。民军改编为香军,筹谋进攻广州,任鹤年为司令。林君复、郑彼岸率领香军一部,与惠州等地民军会师广州,两广总督张鸣岐“微服遁走”,9日广州光复,全省各地革命党人迅速响应,全省光复。   陈庭山从中山移民到美国加州沙加缅度河三角洲淘金时代遗址。此处当时一片荒凉,陈庭山荆棘,建起第一座房子,称为“乐居府”,表示憧憬乐业安居之意。后来欧阳永祥、阮丽生等也来此建屋定居。1915年邻埠汪古鲁火灾,在中山华侨简振兴等率领下,相继迁居到此,当时附近芦笋农场和梨园需大批劳动力,“乐居府”所在地就成为招募农工的中心,有近2,000华人来此从事果园、农耕和杂货等业,胼手胝足,开拓发展,使荒凉之地繁荣起来,此地就被名为“乐居镇”,由陈庭山的乐居府演化而来。   檀香山中华总商会成立,中山华侨参与创办,会长、主席多为中山人。   旧金山华侨严迪光(南蓢濠涌人),在辛亥革命鼓舞下,萌发回乡办实业愿望,独自投资5万元创办石岐“迪光电灯所“,这是中山最早电厂。后因用户日多,严计划在马踢水(地名)开发水力发电。1914年军阀龙济光治粤,政治黑暗,阴力重重,视严迪光为肥肉,除索贿外,严迪光被掳,勒索巨款,其家人无法筹足,竟惨被杀害。   2月 辛亥革命后,香(中)山光复,美国华侨林寿图(载伯,在涌安堂人)首任香山县县长。   [B]1913年[/B]华侨杨著昆积极响应孙中山“航空救国”的号召,集资在檀香山创办中华飞船公司,不久因故歇业。 [B]1914年[/B] 华侨马应彪在上海开设《先施公司》。   檀香山华侨朱英利(张家边西桠人)在石岐华贵坊创办《朱英利袜厂》,这是中山最早出现的纺织工业企业。   [B]1914年[/B]8月,加拿大温哥华铁城崇义会成立,此是中山华侨在加拿大最大之组织。   华侨马应彪、马永灿、郭乐、郭泉、郭顺、郭潮、郭葵、欧亮等,在石岐花王巷开办香山长老自理会(后改名中华基督教石岐太平堂)后,购买太平路高家基高氏大屋,开办香山县第一所女子学校——世光女子高等学校,附设女子职业班。香山县改名中山县后,与开办于1906年的广智国民学校,合并为广智世光小学,成为高家小学的前身。   10月30日由美国旧金山华侨陆润卿(中山人)任董事兼总理及总司理的中国邮船公司《中国号》轮船,首次由旧金山开往香港,822名乘客大部份是中国人,打破了航运以来的乘客纪录。使当时饱受欺凌,被西方人视为次等民族的华人,引以为豪。   民国成立不久,袁世凯窃踞临时大总统职位,野心勃勃,秘密大借外债,并刺杀民国党人宋教仁,企国以武力消灭革命势力,进而复辟帝制。孙中山在日本成立中化革命党,发表讨袁宣言,发动二次革命,国内外有志之士纷起响应。加拿大华侨组织加属华侨敢死先锋队,回国参战讨袁,全队共128人,其中有中山华侨30人,约占总数四分之一。该队在山东改组为华侨义勇团三队,在济南潍县战场大显身手,战斗到袁世凯死亡及广东军阀龙济光垮台为止。   檀香山两间华资银行之一的华美银行开业。该行是中山华侨唐雄、钟工宇、程水、杜惠生、黄弼廷、杨著昆等人创办的。   檀香山华总工会成立,中山华侨林仲池、陈栋求、陈国梅等曾先后任理事长。 杨著昆在檀香山设立《图强飞机公司》,旨在图强救国,杨仙逸亦为公司董事之一,其祖母亦支持儿孙为国效力,杨家三代为我国初期建立航空事业,作出了一定贡 献。   5月 杨仙逸应孙中山之召回国,准备筹组中国第一支飞机队。   9月1日 华侨王昌(沙溪石门人)刺杀北洋军阀段祺瑞爪牙汤化龙于加拿大。当时段祺瑞步袁世凯后尘,破坏革命,派遣汤化龙(伪造民意为袁世凯称帝策划人之一,当过袁世凯时期的众议院议长)向各国借款购买军火,企图消灭孙中山在广州建立的军政府,国内人民和海外侨胞十分愤慨,王昌尤为激愤,认为汤卖国求荣,非予严惩不可,当侦知汤由美假道域多利(今加拿大维多利亚市)回国,即怀手枪设伏。当汤宴罢下楼时,为王昌开枪击毙,而王亦拔出另一支手枪自杀。王昌勇敢从容的壮烈行动,华侨无不钦佩,孙中山闻讯,即电旅加华侨殓以玻璃棺,运回广州和石岐分别举行追悼会,最后以党礼葬于黄花岗左侧,勒石纪其事。王昌是国民党党葬的第一人,终年仅33岁。   [B]1918年[/B] 12月香山隆都某人前往墨西哥谋生,经美国旧金山,被移民局拘禁在天使岛木屋,因悲愤难遣,在木楼题一诗:   “元月动程赴墨洲,船位阻延到中秋。一心指望频登埠,年关将及在此楼”。诗后题下时间及籍贯,未留姓名。中山华侨被囚禁天使岛木楼受折磨并留下诗词的还有不少,已被写入美国华人史册。   孙中山组成以杨仙逸为指挥的“援闽粤军飞机队”,杨被派赴日本、美国、墨西哥等地向华侨筹款购机,杨著昆个人购机4架献给祖国,又得华侨购机8架组成我国 第一支空军队伍。   以海外华侨为主要读者的《大环月报》创刊。   沙涌马文禄在未婚妻的倾囊资助下往菲律宾谋生,曾在街边摆卖面食9年,后艰苦奋斗而成为面食巨商,有“马面大王”之称,创业有成,乐善好施,在菲律宾颇有声誉,对家乡公益事业甚为热心。   5月2日 檀香山华侨陈永安(陈芳之子)任香山县知事兼警察所长。   檀香山小隐《群策社》成立,在家乡小隐驻旧金山设有分社,由阮炎等倡办。   阮炎回国,在广州奉孙中山面谕,以香山华侨众多,应有自己组织,以维护华侨利益。阮回到香山,与由美国、澳洲、南洋等地回来的华侨简崇光、刘少初、阮汉三、林积庆、肖介生等,发起创办《中山海外同志社》,借用石岐隆都码头附近小楼为办事处。   2月27日 澳洲华侨郭顺离乡19年后首次回故乡竹秀园,举办恳亲会并作演说,提出“与诸父老昆季共谋乡政之改良”。在郭顺等华侨的捐助下,竹秀园面貌有了明显改变,成为著名侨乡。   11月28日 檀香山华侨吴铁城(中山人)就任香山县长。   中山华侨林业举、黄官信、程金翼等所创办的共和银行开业成为檀香山华资银行之一。   中山旅居檀香山华侨钟工宇(三乡西山人),发起创办汉拿鲁炉果业公司。这是华侨经营的菠萝罐头公司。史载,该公司于1929年有耕地面积1,400英亩,生产菠萝罐头达15万箱。   库充华侨回乡改良农田土壤。该村田原甚贫瘠,华侨为改变该村生产落后面貌,回乡购田后大力改善土壤,自行或雇工担沙渗入田里,人人如是,日积月累,使库充大片田地变成肥沃的沙质土,以后盛产由华侨引进种苗的荷兰薯、金山种番薯,因而名闻海内外。   良都十八乡华侨,支持家乡兴学。两年间,除沙涌欧亮学校开办外,渡头、福涌、北台、曹边、竹秀园、芦溪、恒美、长环、金溪、树涌各乡,均竞相设立学校。(环城区是当年良都的一部份)   2月15日 中山海外同志社下式成立,租石岐太平路高家基林氏宗祠后座为社址,开幕典礼甚盛,首任社长阮炎,副社长李紫云。该社宗旨是团结海内外侨胞,发展华侨事业,维护华侨利益和协助兴办公益。1929年阮炎再次返国,倡建社址,除慨捐1,000毫银外,再渡檀香山募捐,华侨纷予乐助。   12月6日 杨仙逸任大元帅府航空局长,筹组航空事业。   [B]1923年[/B]3月 杨仙逸兼任广东飞机制造厂长,在设备、器材、技术等不足的困难情况下,在广州大沙头制造出第一架国产飞机,以孙中山夫人宋庆龄的英文名字“乐士文”命名,孙中山题赠杨仙逸“志在冲天”条幅。   檀香山华侨杨广达(环城区北台人)任香山县县长。   6月11日 美国华侨朱卓文任香山县县长。同年8月26日二任县长。   9月20日 杨仙逸奉命东征(讨陈炯明),在博罗梅湖查水雷时爆炸遇难,孙中山以大元帅令追赠陆军中将,褒令表彰,原葬于广州黄花岗之东三望岗,立碑纪念。   12月30日 檀香山华侨杨吉(沙溪申明亭人)任香山县代县长。   [B]1924年[/B] 中山华侨陈巧(沙溪岗背人),唐雄等创办檀香山中华学校。   澳洲化侨郑泗全在中山石岐创办《香山银行》,行址在孙文西路(今石岐旅店原址),李翰辰为行长,以“联合各埠华侨厚集资本,专营汇兑按揭信托来往储蓄及银行一切业务,流通市面金融,便利工商各界为宗旨”。开业仅一年,业务不佳,华侨李文枢加入资本,接充司理,改名华美银行,两年后业务亦无进展而停业。   1月17日 华侨李蟠(仙根)任香山县长。1925年12月1日二任香山县长。   杨仙逸夫人程度纯,按孙中山意见创办仙逸小学于石岐龙母庙街旧工艺厂,孙科为学校董事长,程度纯为董事兼校长。1928年班级增加,地方不敷应用,迁往石岐民 生路杨氏宗祠为主校,徐家祠为分校。   7月 上海“五卅”血案和广州“沙基惨案”相继发生,英日帝国主义屠杀中国人民。檀香山华侨闻讯后,侨情愤激,黎程千(张家边大环人)等发起组织檀香山华侨国民外交协进会,支援爱国运动,临时出版《醒狮》,提倡救国,唤醒同群。黎程千、钟工宇为正副会长,职员中如唐雄(唐家人)、许广(泮沙人)、程就(南蓢亨尾人)、杨棣棠(申明亭人)、郑东梦等均为中山人。   澳洲华侨李敏周、黄焕南在上海创办四大公司之一的《新新公司》。   2月26日 檀香山华侨许翥(直臣)任中山县县长兼民政局长。   檀香山华文学校更名为中山学校,以纪念孙中山。   辛亥革命后,旧金山中华会馆,将原办的大清侨民学堂改名中华侨民公立学校。1927年因学生人数激增,需扩充校舍,向华侨募捐,购买邻近士得顿街829号基督教楼宇为新校舍,校名改名为中华中学校,华人个人捐款以周崧14,700元为最多。1930年校舍正面刻有“周崧校舍”四个大字的云石横匾,以作纪念。   1927年 6月华侨郑芷湘(三乡桥头人,留学英国,后移居美国)发起倡办岐关车路,与黄昌垣(郑之姐夫,旅居巴拿马)等六人为创办人,呈广东省建设厅准予承筑,由创办人出资为开办费,并向民间集资,郭乐、马应彪、蔡昌等华侨亦踊跃投资。   3月18日岐关车路东路由澳门关闸至古鹤一段举行通车典礼。   《檀山华侨》第一集在檀香山出版,附《檀山华侨闻人录》,共收集华侨闻人198人,其中属中山籍的达140人,占闻人总数七成多。   岐隆车路(由谿角至石岐)创办,由沙溪永厚缪默庵联合华侨李林等创办。竣工后,又兴建谿角至叠石的谿叠车路,并修筑由涌边经岗背、水溪、文田、安岭直达大涌的车路,至此,隆都(沙溪、大涌)北部各乡村均有公路直达石岐,该路称为北路。筹建谿叠车路,华侨大力支持,在檀香山设有民办谿叠车路驻檀办事处,华侨陈巧(翠经,岗背人)曾任办事处司库。(隆都南路相继开筑,至此,南北两公路全线通车,大大改善隆都交通状况)   5月1日 美国华侨李禄超任中山县县长。   美国华侨周崧捐办的龙头环《周崧学校》落成,由校董会主持校务,并设立《玫瑰幼稚园》以纪念其夫人,周氏兴学,首树楷模,远近知名,各乡殷富侨商,闻风而起,捐资历建校者相踵接。民国23年(1934年)国民政府明令嘉奖,教育部颁给周崧一等奖状。   中国政府在斐济副领事官处理侨务,首任领事是出生于澳洲,祖籍中山谷镇(今三乡)的郑观陆,在任6年给侨胞留下良好印象。   华侨蔡昌、蔡兴创办四大公司之一的《大新公司》于上海。   “九·一八”事变,日军侵占沈阳,马占山奋起抵抗。檀香山华侨组织救国会,会长李奕枢(中山沙溪涌头人),捐集款项汇给马占山及十九路军共6,300美元。 墨西哥排华,华侨被拨回国者以千百计,难侨多贫乏,回国经檀香山者甚多,檀香山隆都从善堂按照定章,凡是隆都华侨被拨回国经檀香山者,每位资助5美元,仅当年就支出救济费955美元。   [B]1932年[/B] 1月17日岐关东路第四期工程竣工,全线通车。   1月28日 日军进攻上海,淞沪战起,十九路军奋起抵抗。檀香山华侨成立国际救济会,会长黄廷弼,副会长陈巧,其余成员如秘书林仲池、黎程千,会计陆文灿、程就,宣传卓麟,庶务杨星枢等均是中山人。该会共捐款57,949美元,分别汇上海中央银行国民政府办事处。   旅美华侨踊跃捐款慰劳英勇抗日的十九路军,美国华侨抗日后援会负责发动华侨捐献的慰劳金超过45万美元,其中个人以中山华侨周崧捐献2.5万美元为最多,檀香山华侨陈滚(中山岗背人)亦捐出3,700美元。   中山侨立医院建成,该院由旅美华侨肖悔尘(女、大涌人)创办于民国10年左右。由郭乐、郭顺兄弟等捐资历倡建的竹秀园学校落成,其建筑及设备,成为当时中山侨乡的佼佼者,国民党元老、名书法家于右任为该校题写校名。中央侨务委员会在广东设侨务处,并在汕头、海南、江门和香港设侨务局。江门侨务局直接管理中山县的侨务工作。华侨的咨询、出入境、侨眷申请出国、办理护照等项,均由该局办理。   檀香山中山学校兴建新校舍,华侨陈宽(沙溪下泽人)个人捐款12,000美元为最多。中山华侨对该校贡献至大,该校总理、副总理、校董、校长、教员多是中山华侨,如杨著昆、杨广达、林业举、阮炎、钟工宇、杨星垣、张伯询、林仲池、杨福荣、谭逵、黎程千、郑东梦、陈宽、程就、陈杨、杜惠生、欧天顺、梁功照、李立、陈照洪等。   1月1日 石岐《中山海外同志社》社址奠基兴建,地址在西山寺下孙文中路132至134号,由华侨捐资建成。   2月25日 华侨杨子毅(留学德国,曾旅居印尼爪哇)任中山县县长。   杨仙逸烈士的父亲杨著昆从檀香山汇款2万元,作为仙逸学校扩校经费。在石岐南下西林山麓建起平房三幢,把仙逸小学扩办为仙逸中学。   岐关西路筑路工程竣工,全部通车,东西两路共长99.98公里,因管理保养完善,成为当全省民办公路之冠,对国计民生,贡献良多。 [B]1936年[/B] 3月19日檀香山中山华侨响应中山县长杨子毅倡建中山图书馆号召,即席组成中山图书馆募捐委员会,张鹏一为主席,陈巧、黄弼廷为副,书记郑君烈,司库梁功照共捐得法币7,360元。   芦沟桥事变,日本大规模侵略中国,全国军民奋起抵抗,华侨热烈响应,美大陆华侨成立旅美华侨义捐救国总会,八年抗战中,美大陆华侨共捐款2,400万美元,个人捐款最多的人中,有中山的周崧和林叠等人。   12月20日 美国华侨张惠长(张家边大环人)任中山县县长,1945年二任县长。 周崧捐资6万美元,在美国伯克来加州大学设置奖学金,以助华人青年在校贫苦而好学者。1947年以周崧基金会名义增至10万元,交该校校董会经管,奖金由每名二三千元或高至八千元。基金会经常维持10万元之数,不足则贴补,以利息为奖金。   5月16日 抗战时期,特别是中山沧陷期间,人民备受苦难,海外侨胞大力资助赈济。香港中山侨商会发起组织的中山海外同乡济难总会成立,各埠设分会,分向香港及海外华侨募捐共得30余万港元,连同香港中山侨商会平粜会现款,合计50余万港元,在石岐举办平粜。中山沧陷后,又在澳门设难胞收容所10多处,救济数万流亡同乡,供给粮食,历时半载,当年施赈“邑人赖以存活者不下十万人”。抗战胜利后,县人久受蹂躏,嗷嗷待哺者众,该会又即汇款施赈,并资助县人回乡,不遗余力。   成立于1908年的秘鲁中山隆镇都喜社(隆镇即今之沙溪、大涌镇)抗日战争时期,表现出爱国热忱,多次筹捐抗日军饷,尤以第三次成绩斐然,在陪都重庆军政要人如蒋介石、周恩来、冯玉祥、张群、孙科、白崇禧等数十人均题词相赠嘉许。原籍大涌南文华侨肖辅昆捐300元秘币,取得周恩来、吴稚辉的题词各一件。周恩来的题词是:“万里外六千侨胞,统筹债捐达二百万秘币,是侨胞之模范,是抗战之光荣。旅秘鲁中山隆镇隆善社第三次筹捐抗日军饷,中华民国廿八年一月,周恩来题于重庆”。吴敬恒的题词是:“安危须仗出群力。民国第一已卯,稚辉吴敬恒,七十六岁。”(事隔半人世纪,该社还珍藏着这批墨宝真迹达60多幅及部分照片。为缅怀华侨前辈业绩,该社于1989年8月20日曾举办《纪念秘鲁中山隆镇善社第三次筹捐抗日军饷活动五十周年墨宝展览》并编辑出版纪念特刊,事前曾将抗日墨宝影印件赠送家乡中山市侨办,周恩来题词复制品曾在石岐孙中山纪念堂“侨史展馆”展出)。   华侨郭乐于1939年代表祖国赴美,参加金门世界博览会。   3月中山第二次全境沦陷,中山人民遭受空前浩劫,不少侨乡和华侨捐建的西式学校和侨房,被日伪军占住,曾经一度繁荣发展的侨乡社会,破坏极大。   [B]1942年[/B]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美国参战,依照美国法律,入伍在美国海陆空军服役的华人约有2万人左右,占美国华人总数1/5。祖籍中山沙溪云汉的刘国英(华侨刘天照之次子)应征入伍,曾立战功,抗战胜利后仍服役美国,于1979年以空军少将衔调任加州首府沙加缅度空军后勤中心司令。还有原籍中山的肖润、胡桂基、袁兆熊、刘德耀、雷黄冠寰(女)、雷焕秋、黄棣荣、杨维镜、杨一伟等均应征 入美军服役。黄棣荣曾任美陆军中尉,奉派入军事学校与加省大学,研究军政各科,学成派赴印缅战场,训练中国抗日战士,同时率队转战于昆明、广西、湖南之间。   香港沦陷后,侨汇路线切断,不得不迂回重庆汇款,因而因难问题丛生,中山侨属处于目不忍睹的惨境:有些侨汇通知单收到多月,直至全家饿毙,而汇款仍未到;有的侨汇到达时通货价值已低千百倍,收到侨汇不足数日之粮;因收不到侨汇而拆屋破产、卖儿鬻女,卒不能生存的,更仆难数。   2月3日华侨杨汉生、李桐(均石岐人),参加菲律宾华侨青年抗日游击支队。杨作战勇敢,有“小老虎”之称,在解放菲律宾首府马尼拉时牺牲,年仅18岁,他的英名,镌刻在巍峨的菲律宾华侨抗日烈士纪念碑上,每年清明,受到当地人民及华侨的悼念。   10月 抗战胜利后,中山县政府由沙坪迁回石岐办公。侨务工作初由户政室负责,后移交民政科主理。中山县县长孙乾夫人苏仲英筹建中山县育幼院于较杯石,收容因战乱流浪的孤儿。华侨郭顺等商议,将竹秀园“蓝田祖尝田”项下拨出大坪园禾田12亩捐给该院,郭顺、郭泉等又捐助10万多港元为建院舍等之用。   7月 《中山 月刊》创刊号报导,各侨乡均有华侨汇款回乡施赈,尤以二、四区为多,如5月14日旅美华侨周崧一次汇返家乡龙头环赈款就有2万港元。   中山纪念图书馆续建三楼竣工。菲律宾华侨马禄捐国币1,000万元,郭顺、古卓仑各捐国币100万元,檀香山华侨张鹏一捐3,000港元建馆前六角亭(原名来青亭, “文革”时改为西山亭)一座。   中山公园筹建委员会常委张深赴美筹款,旧金山华侨林灿捐7,000元为开辟环园路全部费用。   县长孙乾为接待归国华侨,分别设立驻港、澳办事处,附设归侨服务组。   5月5日中山海外同志社向华侨募捐建于烟墩山的中山纪念亭奠基,数月后竣工开幕,县长孙乾颁令嘉奖。   6月檀香山中山同乡济难会为中山育幼院筹建宿舍募捐1.14万多美元。   10月30日 中山解放。中山海外同志社理事、职员等参加迎接解放军入城,并慰问解放军伤病员。   11月28日 千里达华侨梁纯义,汇英磅30磅回乡,指定要按牌价兑汇人民币,作为支持解放,爱护新中国的表示,这成为新建立的中国人民银行中山支行收兑外汇的第一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