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花与乾皇
发布时间:
2006年02月28日 来源:
中山政协
菊花是中山市的市花,这是在1985年由中山市民评选出来的。在中山,最擅长栽菊的当数小榄人,小榄每隔60年举行一届的菊花会驰名海内外。据民间传说,菊花会的起源,与风流成性的乾隆皇帝有一点点的关系。
相传,乾隆皇帝误听方士的谀言,说广东小榄凤岭上长着一种七色花,食了可长生不老,便派钦差前往迎取。钦差到了小榄,只见漫山遍野的菊花,哪有什么仙草?无奈,只好挑选了几十盆上好的菊花回京覆命。乾隆皇帝见了十分高兴,也不管什么仙草不仙草了,当即传旨,明秋到小榄赏菊。地官员为了恭候皇帝的驾临,自然刻意用菊花布置和富丽非凡,令初到小榄的乾隆皇大悦,说:“朕已活过六十年了,今天才第一次见到如此的菊花盛会!”地方官员是广东人,听不情京腔,错把这话听成是“今后每隔六十年,才办一次如此的菊花会。”皇帝开金口,臣民自刻遵从。这一年是甲戌年,所以二百多年来,小榄每逢甲戌年便举办菊花会一次。
乾隆皇帝当然没有到过小榄,民间传说从来就当不得真。不过,以下的另一则传说,却至少可以从小榄好些姓氏的族谱中寻到某些依据。
据说,南宋咸淳八年,度宗为了追查私逃的苏妃,派人大肆搜索,官兵所到之处,滥杀无辜。咸淳十年甲戌(1274年),南雄珠玑港的先民为了避祸,逃难到了小榄。时值金秋,见遍野黄菊,悦目怡神,就此定居下来。
以下的便是诸县志的正式记载了:小榄气候温和,土地肥沃,适宜菊花生长,加上先民从于村之始便喜爱上菊花,历代着意栽培,到明代,小榄便有“岁岁黄华看不尽,诗坛酌酒赏花邨”的盛誉,世称“小柴桑”。乾隆四十七年壬辰,“菊社”演变为“黄华会”,至嘉庆十九年甲戌(1814年)为纪念开村的先人,举行了隆重的首届菊花会,约定此后每逢甲戌年,均为举办菊花会之期。1847年举办了第二届。
新中国成立后,考虑到六十年一届为期太长,乃先后于1959、1973、1979年举办了3次盛大的菊花会,其中,尤以1979年举办的那次规模空前,海内外交口赞誉,前来参观的海内外观众逾百多万人次。
从1959年“羊城晚报”报道小榄菊展会时用了“菊城”两字题词之时开始,小榄又有了菊城的美名,1985年中山市民在评选“中山新十景”时,郑重地把小榄的“菊城金瓣”列为十景之一。
可以说,从菊花定为中山市花之日始,菊花已不为小榄所专美,而成为中山市的象征之一了。
笔者曾写过一首歌词,第一段是“菊花,菊花,碧叶黄华;菊花,菊花,容光焕发。把金秋的喜报带来,把新春的希望播下。金闪闪开遍原野,笑盈盈走进万户千家。”
时至今日,菊花已不应是供乾隆皇帝之流玩乐的王者花,也不应仅是陶渊明等骚人墨客吟咏的隐士花,应该成为人民大众共同栽种共同欣赏的花卉,这才配称为“市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