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睡女史郑淡然
发布时间:
2006年02月28日 来源:
中山政协
1929年,不满20岁的郑淡然,带着一管画笔,一箧书稿,独自一人从家乡中山来到省城广州,成了较早期的高剑父先生的门下女弟子。在半个多世纪以前,对于一位出身名门世家的年轻姑娘来说,这是很不寻常的事情。
幸而她双亲在当时都堪称思想开朗。父亲郑彦闻,一生热心乡梓文化,曾创办了在中山报业历史上存在时间最长的《仁言报》,创办中山的第一家游泳池“西洲游泳池”,创办中山第一家电影院“天外天影画院”,还支持妻子杜慧剑创办了中山的第一家幼儿园和第一家女子职业学校。
在家庭的开明思想熏陶下,郑淡然7岁随梁云樵学画,随在中山素有诗名的叔父郑哲园学诗,10岁随出于居廉门下的李禄门、李君彝父子习画。14岁,即代卧病在床的老师在中山师范讲授美术课,并与女友成立“艺游画社”,不久,又结集出版了她个人的《秋云小阁诗草》。
在广州,她在春睡画院习画的同时,在市立美术学校任教,还跨越了中学阶段(她只读过私塾),在国民大学夜班就读,表现出过人的才气与刻苦精神。
整人三四十年代,都是她的创作旺盛期,以大量优秀的画作参加过多次国内外的画展,与张坤仪、伍佩荣同被誉为岭南画派的三女杰。
沦陷期间,春睡同仁避乱于澳门,狭域蜗居,反给了她潜心习艺的机会。《猛虎》、《蛇瓜》、《落牡丹》等画,都实践了她的“艺术予人生以幸福,人生赋艺术以生命”的主张。
以下的一首题为《七夕》的七言古风,最能显示她诗人兼画家的气质:
“银河耿耿清光照,花果筵开争炫耀。织女牵牛事有无,徒倚栏杆发长啸。”——接着,她追述了张骞浮槎银汉,与郭汾阳夜见赤光的神话传说,指出“流光艳说已千秋,争乞天孙分巧妙。”——世间儿女对“乞巧”寄以期望,实际上——“天孙自识云锦裳,何预人间诸年少?掌中原自有金针,欲乞不孙应见诮!”——自信源出于卓识,因此,最后她宣称:“我今无欲亦无求,避却尘嚣来海峤。千家弦管万家灯,垂丝独向秋江钓。”
署名“淡然”,淡然两字应作如何解释,这首诗便是最好的诠注。
1946年,她从澳门回广州,任教于南中国画学校,后因侍奉卧病在家乡的老母亲,回乡后就一直滞留在石岐,辍笔不觉转瞬30载。近年,政通人和,使她为之振奋,重又欣然命笔。
1988年,《澳门、中山、新会书画联展》在澳门揭幕,她在阔别40多年后重履故地,且送来画作两帧,其中的《木棉》题画诗云:“爆竹声中岁序移,闲调彩墨写新枝。泼朱催促木棉发,愿比春风早些儿。”老画家的晴明心景呼之欲出。
另一画作《紫薇》,是她40多年前旅澳期间的旧作,经重新装裱,补上题款,意在一展历史的见证并藉此向澳门的旧友新朋致意。
郑淡然女士现在任广东省文史研究馆馆员,于画事之余,还写了一些关于岭南画派的论文,颇受学术界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