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与神州颂正风
——方人定的诗
发布时间:
2006年02月28日 来源:
中山政协
方人定(1901——1975年),广东省中山市人,是岭南派艺术大师高剑父的高足,著名的工笔人物画家。生前曾任广东画院副院长、政协广州市委员会常务委员。他的代表作如《琵琶行》、《西厢记》等组画,驰誉中外,脍炙人口。然而,知道他同时还是一位铙有特色的诗人的,恐怕还不多。
读过他临终时亲手编订的三册油印诗稿本的人,都会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觉得他的诗恰似他的为人,敦厚、朴实、不矜持、不做作,完全是自然的流露,想到几分便写几分。他并不自命诗人,似乎也稍欠一点诗艺的圆熟,然而,那不尚雕饰的诗风,恰蕴涵着最为难能而可贵的率真。
他是深谙“功夫在诗外”的真谛的。这位严肃的艺术家,忠厚的长者,襟怀是那样博大,即使在环境极为恶劣的1973年,他以老髦多病之身,被驱赶至校劳动时。心境依然是那么旷达:
“卧塌侧边响睡鼾,遥闻议论话春寒。连床风雨新诗意,大厦厅房如是观。”(《宿干校集体宿舍》)。至若:
“野草闲花满地香,嗟予不忍动镰伤。池边青绿茸茸长,最好割归饲病羊。”(《在干校割草》)。
真可谓仁者之心霭如了。
在方人定的诗作中,另一主题就是吟咏自然,歌颂祖国产壮丽山河。
请读《自离石军渡过黄河》(1946年):
“公路绕山千丈高,大河上下正滔滔。悬崖俯瞰小衣带,渡水方惊巨浪涛。白日朦胧如月亮,黄沙弥漫更风骚。自嫌平淡消奇气,此际襟怀稍放豪。”再看:
“遥看白练横天际,远听涛声动地来。倏忽长城排水面,几疑龙马渡江回。”(摘自《从钱塘观潮》,1962年)
这些颇有高、岑诗风的诗句,让我们窥见了素以细腻入微的工笔人物画著称的诗人的壮怀激烈的另一面。
当然也风光的旖旎的:
“回忆儿时似隔生,青梅竹马不胜情,老来每作江湖梦,锦绣山河踏几重。”(《述梦》)
有飘逸空灵的:
“空山底事势如倾,冷气侵人始颇惊。枕上轻寒窗外雨,原来千尺飞流声”。(《夏宿西樵山》)
方人定的画集中,山水画并不多见。我想,这恐怕主要是为了集中精力,以便在“现代人物画”的领域中有所创新,有所建树。他的山水诗,正象一幅幅有声的画,把他的不曾以画的形式表现的乡土情炽烈地表达了出来。
在他逝世的前一年,即1947年,他在第三辑诗稿的《自序》中,借用唐诗,发出了“‘古爱虽自受,今人多不弹’,奈何!”的浩叹。他的这种心情不难理解。当是时,朔风凄厉,百花纷谢,旧体诗又岂能幸免!今天,在温煦的春风中,各地诗社有如雨后春笋。方老有知,定当欢呼鼓舞,高吟“大地冲天正气生!”(见《冒风雨登雁门关到长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