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民初仕女图
发布时间:
2006年02月28日 来源:
中山政协
美的标准,随时间推移,不仅在于外表,更在于品味和气质。
所以勾起以上的话头,是因为最近读了清末民初中山诗人黄衍昌的诗。黄衍昌是《香山诗略》的编纂者之一的黄绍昌的弟弟,他的《香山女界近事竹枝词》(四首)都是小诗,不妨照抄下——
《小皮靴》:“嫩蓝衫子翠湘波,指点芳园逐队过。??有声听断续,乌皮齐着小蛮靴。”
《小纨扇》:“覆额鸦青剪处齐,一弯新月衬眉低。轻罗小扇频遮面,故把香名淡墨题。”
《唱洋歌》:“松松云鬓带香梳,窄窄春衫掩薄罗。靓面似羞还似笑,低头宛转唱洋歌。”
《小洋遮》:“几番看会约邻家,游罢花街日未斜。不畏炎曦红似火,齐擎像柄小洋遮。”
黄衍昌的诗名并不显著,但他的这几首竹枝词写得实在好。竹枝词的体裁本来就是以通浅平达的语言描写乡俗民情见长的,难得的是他在这几首小诗里抓住了清末民初的时代特色,活龙活现地写成了一幅幅清未民初的“香山仕女图”。
剪一头齐额的短发,穿一身紧身的嫩蓝春衫,脚上是一双走起路来咯咯有声的黑皮鞋,手拿着一把轻罗小扇(或者像柄小洋伞),三五成群地结伴而游,这就是清末民初的香山女学生们。
以上说是仅是外表,重要的还是心态。她们也许是最早考进女学堂读书的一批吧?骤然冲破旧礼教的攀篱,既怀着满腔喜悦,又不免有点含羞,特别是冲着大街上那么多的艳羡的乃至非议的异性的目光。“轻罗小扇频遮面”,不仅隐隐体现着闺秀的们对庭训的恪守,也是保护自我的手段之一;然而到底是希望别人能注意自己和赞赏自己的,“故把香名淡墨题”。至于“宛转唱洋歌”,那大概得在无人处或同学、姐妹前才敢于开腔了。
靴称“蛮靴”,歌称“洋歌”,伞称“洋遮”,正表明这些东西刚从西方传入不久。这些东西本身,倒不一定是舶来货。
寥寥数语,便把那时的少女的体态装扮乃至微妙的心事曲曲传出,这正是作者的高明之处,很值得撰写清末民初电视剧的剧作家们参考。
比对同时期的另一位中山诗人郑哲园所写的《书所见》:
“绝世才华出世姿,姊工刺绣妹能诗。金针巧度天孙锦,黄绢奇参幼妇诗。题叶有时怜逝水,簪花无事且临池。殷勤问字红灯后,粉墨幽香绕鬓丝。”
丝毫不曾偏离以“三从四德”为楷模的大这家闺秀的风范!
甚至女性诗人在自我塑造形象时,也仍然是“万朵横香雪,幽闺带笑看。清高羞竞艳,冷落不胜寒。腊月登东阁,香风倚画栏。孤芳时拂袖,客思怀长安。” (见曾丽卿《梅》)
由此可见,世风的嬗变,不是那么容易得到社会的接受与公认,然而却又是不可阻遏与逆转的。